- 相關(guān)推薦
百家姓之璩姓的來歷
璩姓是由中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漢化出來的,而且有著關(guān)于璩姓的人口還沒列入中國的百家姓,下面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百家姓之璩姓的來歷,供大家參考與借鑒!
一、姓氏源流
璩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寶飾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金、銀制成的耳環(huán),此物創(chuàng)始人的后代子孫遂以“璩”為姓,稱璩姓。古人很看重玉,將玉的堅致、光彩、純粹、發(fā)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帶玉是很光彩的事。并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這樣,玉的制品也多種多樣,而與玉有關(guān)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環(huán),當(dāng)然是高貴之物,于是就產(chǎn)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衛(wèi),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至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wèi)君封于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fā)展過程中,而古代玉環(huán)稱作璩,由于璩很高貴,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數(shù)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改為遽姓。
得姓始祖:蘧伯玉。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為“璩”姓。蘧伯玉事衛(wèi)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據(jù)《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xùn)》稱:“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wèi),而天下莫能危也!惫疏呈虾笕俗疝静駷殍承盏氖甲。
二、遷徙分布
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璩是古代一種由金、銀制成的玉環(huán),古時候的人認為玉石是很高貴的東西,所以就有人以這種器物為姓,稱為璩氏,成為璩姓的一支。另一支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衛(wèi),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至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wèi)君封于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也有少數(shù)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改為遽姓。因此璩、蘧、遽姓同源,并存于世。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省。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
三、歷史名人
蘧 璦: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長坦縣伯玉村人,事衛(wèi)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于齊晏嬰,于鄭子產(chǎn),于衛(wèi)伯玉?鬃訋状芜m衛(wèi),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篤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問:“夫子(指伯玉)何為?”對 曰:“夫人欲 寡其過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贊伯玉之德,亦贊伯玉其使者!墩撜Z》孔子贊:“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淮南子·原道訓(xùn)》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確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于改過的人!读朔菜挠(xùn)》載:“昔蘧伯玉當(dāng)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fù)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xué)如此。”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wèi)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wèi)靈公舉薦,但靈公不聽。史魚臨死采用“尸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后,你不必將我的尸體‘治喪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尸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wèi)靈公前來吊唁,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zhuǎn)告靈公。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庇谑菃⒂昧宿静。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學(xué)者薈萃之地,而璩御史后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就很重視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舉為進士而當(dāng)官,文武全才。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豫章郡:漢朝將秦朝時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治所在南昌。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江西省境內(nèi)地區(qū)。
黎陽郡:西漢置黎陽縣,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h一帶。
汲 郡:晉泰始二年置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汲縣一帶。
2、堂號
君子堂、及圣堂: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唐代開元三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wèi)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nèi)黃侯”,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5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代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豫章、黎陽、汲郡。
、谧粤⑻锰枺菏赖、遺經(jīng)等。
五、得姓始祖
蘧伯玉。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相傳至東漢時,因中常侍蘧政罹難,族人避難易蘧為璩。后遷徙至浙江江山,至南唐,有璩瑗,任銀青光祿大夫,守閩貴,保境恤民,封西州侯,居貴溪。族譜中有唐朝圣旨和鐵券文記載。現(xiàn)各地璩氏族譜在“源流敘中”都認得姓始祖為蘧伯玉,自認是西州侯璩瑗之后。這也在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百家姓》中得以體現(xiàn):“璩豫章郡”,貴溪屬豫章郡。最初所載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為“璩”!拌场彪m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蘧伯玉事衛(wèi)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據(jù)《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xùn)》稱:“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寧衛(wèi),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為得姓始祖。
六、璩氏來歷
關(guān)于璩姓來歷,各地族譜都有介紹,一般在“源流序”里標明,出自蘧姓,籍出黎陽,望出豫章,既表明得姓始祖,又說明易蘧為璩了,璩氏傳承至今已兩千多年。
【百家姓之璩姓的來歷】相關(guān)文章:
百家姓之韋姓氏起源來歷11-23
百家姓之馮姓氏起源來歷12-05
百家姓之歐陽姓氏起源、來歷08-02
百家姓之胡姓氏起源來歷03-22
百家姓之查姓氏起源來歷07-06
百家姓之蔡姓氏起源來歷10-27
百家姓之浦姓氏起源來歷10-20
百家姓之皇甫姓氏起源來歷04-19
百家姓之田姓氏起源來歷12-12
百家姓之萬姓氏起源來歷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