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fā)表范文
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哲學的魅力之美,與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fā)表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樂記》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論文摘要: 《禮記·樂記》作為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學典籍,蘊含著廣泛而深刻的哲學、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在“和”這個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來全面分析《樂記》的這一重要范疇——“和”,為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尋找哲學基礎,并探索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樂記 禮樂 和 和諧社會
樂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橋》中寫到:“追求和諧是東方各民族共同的傳統(tǒng)精神”!昂汀笔侵腥A民族永恒鮮活的文化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深刻體驗和理性思考。《樂記》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內在靈魂就是“和”!稑酚洝芬蕴斓貫樗季S的兩極,運用整體思維和模糊思維,以意象化的語言闡釋了“和”的思想,不僅在當時,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樂記》的“和諧”思想探討
要想真正弄清楚《樂記》“和諧”思想的含義,就不能不涉及 中國哲學史上的“和”“同”之辯問題!秶Z·鄭語》記載了鄭桓公和史伯的對話,史伯說: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曇粺o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薄凡倪@番話,集中地論述了要求“和”但決不能“同”這一問題。所謂“和”就是不同事物的有規(guī)律的和諧的相處,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而不是消除差異,消滅對立,所以“和”不能與“同”劃等號。搞清楚了“和”“同”之辯,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樂記》的“和諧”思想,本文擬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樂記》“和諧”思想的含義:
(一)人與心的和諧
人與心的和諧,即人自身的和諧,它實質上就是關于“理”與“欲”的關系問題。“理”和“欲”是歷來受倫理學和道德規(guī)范重視的一種關系。它說的是人的各種物質追求和各種精神追求之間的關系!袄怼奔础疤炖怼,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欲”,就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外露,對物質世界的各種欲望。
在古代尤其重視對“欲”的節(jié)制。《樂記·樂本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袄怼本褪恰叭松o”的“天之性”,它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天賦予的,它的特點是“平和”、“和順”;而“欲”是后天的,是主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好的一面,是“感于物而動”的結果,是需要克制的,否則就會“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逸作亂之事”。如果人不加節(jié)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導致人倫的混亂和道德的敗壞。因此需要一種“正道”來對外在的誘惑和個人的欲望加以節(jié)制和進行正確的引導,達到“和”的狀態(tài)!笆枪氏韧踔贫Y樂,人為之節(jié) -..…·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通過禮樂的教化功能,“理”與“欲”的關系得到合理的解決,“天理”存而“人欲”滅,也即實現(xiàn)了人與心的和諧 。
(二 )人 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 ,就是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使社會生活有序合理!稑氛撈氛f:“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義之事也。禮義立 ,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追f達解釋這段文字說:“同則相親無所問別 ,故相親也,異則相敬有所殊別,故相敬也。樂勝則流,禮勝則離者,此明雖有同異,而又有相須也,勝猶過也。若樂過和同而無禮,則流慢無復尊卑之敬。若禮過殊隔而無和樂,則親屬離析,無復骨肉之愛,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為美。故《論語》云,禮之用,和為貴是也!笨追f達所說“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為美”,一語道破了《樂論篇》這段文字的天機!皹方y(tǒng)同,禮辨異”,禮強調人與人之問的不同,人為地拉開了人與人之問的距離;樂則強調人與人相同的地方,力圖縮短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二者的互相補充,互相作用,就是“和”。
“樂”與 “禮”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禮”將人們區(qū)分開來,分清尊卑;“樂”則讓不同等級之間的人和睦相處。而“和”則是體現(xiàn)出禮樂教化所要達到的一種人際關系上的美好境界:“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三)人與天的和諧
人與天的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古人說的天人合一,今人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音樂美學史》中寫道:“《樂記》認為天有陰陽之氣,此陰陽之氣生養(yǎng)萬物,給萬物以生命。所以天、人、物統(tǒng)一于 ‘氣’,自然、社會統(tǒng)一于 ‘氣’,‘氣 ’使宇宙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薄稑酚洝芬蕴斓貫樗季S之兩極,以樂禮相比、相對,避免了以管窺天的遮蔽和具體事物的制約,這種宏大的視野所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一種超越狹隘的感性經驗和個人心理的升華。在《樂記·樂象篇》中“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樂記·樂情篇》中“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后草木茂,區(qū)萌達,羽翼奮,角胳生,蜇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殖,而卵生者不弛,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記·師乙篇》中“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出,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憋@然,這都是以天地宇宙自然為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把宏觀的天地熔鑄于和諧運轉的圖式之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調和、剛柔相諧、動靜互補的中庸把握。
古人是很敬畏天地自然的,“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 致”也就是說,在天人感應、天人互動的歷史進程中,“天”和“地”都被社會化、人化、文化和神化了,所以人們在長期的歷史承傳中,崇拜和敬畏天,就再自然不過了,“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遵循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來制定禮樂,用規(guī)律來指導人的活動。這種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思想在今天都是極其寶貴的。
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 ,“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擁有大智大慧,他們在敬畏和崇拜天地的同時,并沒有消極地屈從于天地,而是在‘明于天地’的基礎上,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建構天地之間的和諧關系,建構樂(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關系”!皹氛,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模仿天地 自然,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與天地之問建構和諧的關系,而且這種和諧關系是動態(tài)的,是雙方經過相融相諧所達到的新境界!暗貧馍淆R,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边@也說明,樂為“天地之和”,并非純粹沒有矛盾、沒有斗爭,而是要經過“地氣上齊”與“天氣下降”的相互滲透,要經過“陰陽相摩”、“天地相蕩”的運動,要經過“雷霆”和“風雨”的交融,還要歷經春夏秋冬的變化和日月的照耀。
二、《樂記》和諧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樂記》凝結著先哲的智慧,包含著許多科學的思想,對今天仍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黨的17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發(fā)展活力”的宏偉目標。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文化與之相對應,構建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首先,在哲學基礎視閾下,和諧文化源于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辯證的宇宙觀是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和諧是《樂記》高超智慧的精髓!昂椭C”強調適度,志在圓滿。“和諧”強調包容萬物,流轉生命,展示天道酬善、惠及眾生的倫理理念,這與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是一致的。
其次,在方法論視閾下,《樂記》的和諧思想有助于我們抵制腐朽文化,發(fā)揚先進文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文化也 日新月異。在文化突飛猛進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高雅與低俗并存,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正宗主流文化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而鋪天蓋地的低俗消極文化正消蝕著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斗志。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與倫理的關系問題,文化對道德的影響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到《樂記》那里尋找答案不失為一良策!稑酚洝纷鳛橐徊咳寮医浀,不僅是音樂史上的巨著,更是一部倫理學和社會學著作,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yǎng)、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通過上面對《樂記》和諧思想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樂記》的和諧思想具有很強的倫理價值,對于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音樂具有改良社會風氣,改變社會陳規(guī)陋習的作用。禮,即道德規(guī)范對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一目了然,而樂對社會風氣,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則是潛移默化的。
《樂記》主張音樂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作用,“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樂教不僅對個人有重要影響,還有促成群體關系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昕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樂教再配以禮教,則“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的良好社會風氣指日可待。 所以 ,學習《樂記》、研究《樂記》、從《樂記》中汲取智慧,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諧、把握和諧,更有助于我們發(fā)展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國語·鄭語》
[2]《樂記·樂化篇》
[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荷]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0.
[5]薛永武.大樂與天地同和——論《樂記》天人相諧的和合神髓[J].理論學刊,2oo6(o1).
【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fā)表】相關文章:
微生物方面的論文發(fā)表期刊07-26
梁漱溟的中國哲學觀論文10-20
中國哲學的特點小論文07-05
中國哲學與生命藝術觀論文10-09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論文08-09
SCI論文發(fā)表如何發(fā)表06-19
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思考08-19
從“哲學”到“中國哲學”08-01
論文的發(fā)表過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