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英翻譯中的等效原則
論文關鍵詞:語篇翻譯 等效原則 語篇觀
論文摘要:該文從語篇角度探索漢英翻譯中的等效問題,指出翻譯中的‘晤篇觀’的重要性!暗刃г瓌t”,的指導意義,使其更好的指導語際間文化信息的傳播與交際這一實踐活動。
1.理論背景
1.1“等效原則”
翻譯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在原文與譯文之間建立對等的過程。翻譯理論中的所有問題,都與翻譯對等有關。對等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等效”,即譯文對目的語接受者的效果應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這是由翻譯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在實踐中,翻譯應盡可能達到“等效”。這一原則被稱作“等效原則”。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A, Nida)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概念基礎便是“等效原則”。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自然的對等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
后來,奈達在一本書中提出了“功能對等”概念。在這一等效理論中,他把社會符號學原理引入翻譯研究,把語言與文化看成兩個密切相關的符號系統(tǒng)。語篇不能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對任何一個符號的解釋都必須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其它符號,無論是在詞匯語法還是修辭層面上,符號都具有意義。在翻譯中,譯者要考慮符號在所有這些層面上的意義,用一系列功能對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
1.2“語篇觀”
“大語篇觀”是指:譯者在翻譯任何語篇時,必須對有關語篇的文化歷史等現(xiàn)狀要有較好或至少是粗淺的了解;理解正著手翻譯的原文的片斷局部甚至全部時,譯者要運用這一知識,密切注意該語篇涉及的有關背景知識,因為所需翻譯的原文涉及的有時不只是該語篇文字字面上所涉及的點滴知識,而會波及使用該文字的國家的上下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以及當前的社會情況。
“語篇觀”是指:譯者在做語篇翻譯時,要從語篇特征“銜接”“連貫”角度出發(fā),充分分析其中的連接手段:照應替代省略時與體的形式排比結構與邏輯銜接等在表達整體意義上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漢譯英翻譯,理解漢語原文是前提。這里的理解包括對我國語言文化等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理解。
2漢英語篇翻譯實踐
半個世紀以前的美國,出了一個根本不懂譯出語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翻譯家,那就是詩人龐德。他翻譯的中國詩集《華夏集》在1915年發(fā)表后深受西方讀者的歡迎;他譯的《長千行》曾被評論家贊為20世紀美國最美的詩篇。然而,他在翻譯唐詩“瞿塘堰預堆,五月不可觸”時卻出現(xiàn)了多處錯誤?他是這樣翻譯的:
[1][2]下一頁
【淺談漢英翻譯中的等效原則】相關文章:
3.漢英翻譯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