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xiàn)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鄰里間的交往空間論文
摘 要:針對現(xiàn)代居住建筑中鄰里關系冷漠的問題,分析了現(xiàn)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鄰里間的交往空間,并提出了各種交往空間都應該滿足的三種場所心理。
關鍵詞:交往空間;場所心理;空間環(huán)境
1.問題的提出
交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表達了人們對和睦、互助的鄰里關系的向往。在傳統(tǒng)民居聚落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諸如街、巷、亭、井、場這樣一些充滿人情味和鄉(xiāng)土情感的鄰里交往場所。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一棟棟寬敞、明亮的現(xiàn)代化住宅樓取代了擁擠、低矮的舊城區(qū)。但是在居室空間不斷擴大的同時,交往空間卻日漸萎縮。厚重的防盜門鎖住了主人的隱私,也阻隔了鄰居間的日常交往。居住環(huán)境中交往空間的缺失和由此帶來的鄰里關系冷漠、社區(qū)精神喪失等弊端,已經(jīng)成為住宅建設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2.居民交往空間場所心理
“觀其境,而察其行,觀其行,而察其心”。從人為環(huán)境的使用,可以了解到人們的行為特點,從而洞察人的心理動態(tài)和趨向。對這一空間范圍的侵犯或干擾,將會引起被侵犯者的焦慮和不安,故稱這一空間范圍為個人空間的“安全場”,其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一般來說,安全場前部較大,后部和兩側最小。在室外空間中,由于空間形態(tài)和空間環(huán)境不同給使用它的人們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在空間中的位置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通過觀察分析和親身體驗認為,人在室外交往空間中,存在著三種交往場所心理,即中心恐懼感、前尊心理和后防意識。符合交往場所心理的室外交往空間,居民使用的頻率高,否則居民很少光顧。所以,無論對室外交往空間作出何種新的探索,都必須滿足這三種場所心理。
2.1中心恐懼感
處于一個均質性極強的空間中心,人的方向感消失,不知該朝哪一方向,周身暴露在眾人面前,無所依從,沒有安全感,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很少有人光顧這一位置。
2.2前尊心理
人的前部是信息接受的主要面,以向前最方便,與熟人交往時,人們大都正面相對,一方面人的喜怒哀樂均在正面表達,信息量觀察方便;另一方面,出于人們長期形成的前面比后面尊貴,上面比下面尊貴的禮貌的定式需要。
2.3后防意識
人體后部的安全場薄弱,對環(huán)境的反應遲鈍,于是人們總在尋求后部及左右的掩體。當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維護條件時,人們便主動地造出一個來,所以,在交往空間中應盡量創(chuàng)造后部有依托的環(huán)境。
3.關于宜人的交往空間的探索
3.1單元之間的交往空間
3.1.1鄰里空間交往是其他各種交往的基礎,只有鄰里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親和關系,在稍大空間層次內才能有比較自然的接觸。目前,在改變鄰里的交往上,有一些積極的探索如:改變樓梯間的設計思路,將樓梯間延伸到整個進深,并使上下聯(lián)通,從而形成四戶的多線交往空間,相對于兩戶的單線交往空間而言,多線交往空間更加自然、和諧。
3.1.2把部分住宅單體底層架空,架空的一部分作停車場、設備間,另一部分設計為開放性空間,配以花草、坐凳、游戲、健身等設施來作為“老人天地”、“兒童樂園”、居民休憩等空間,這些空間聯(lián)系著院落、花草、小品等室內外環(huán)境,易于開拓居民的交往氛圍。
3.1.3適當擴大單元入口門廳或將單元出入口的小區(qū)路局部擴寬并配置一些必要設施,如休息凳、閱報欄等,讓居民回家前有可停留的空間,為居民交往溝通、孩子嬉戲創(chuàng)造了條件(見圖1)。
3.1.4采用交往性外廊(游廊)住宅,其是從傳統(tǒng)住宅中汲取經(jīng)驗設計的一種新型住宅形式。外廊可以是通道廊、休息廊,局部擴大設立花池、石凳等設施。通過外廊,創(chuàng)建出一種新的居住氛圍、居住格局,以增進居民間的接觸機會,密切鄰里關系,培養(yǎng)居民公共集體的社區(qū)意識。
3.2組團內的交往空間
3.2.1建立規(guī)模適宜的交往空間
社會學家曾指出“家庭之間相識程度愈深,建立和諧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識的程度與戶數(shù)密切相關。據(jù)心理研究資料表明,當住戶在8戶~12戶時,彼此了解甚深,當戶數(shù)達到50戶~100戶時,住戶僅能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組團規(guī)模的大小直接影響到鄰里交往的產(chǎn)生,而現(xiàn)在的一些居住區(qū)規(guī)劃,一個組團規(guī)模往往在300戶~700戶之間,將如此眾多的住戶用行列式或周邊式簡單地組合在一起,不僅不能促進鄰里交往,而且住戶之間反而會由于戶數(shù)增加、交往復雜性的加深而降低交往的欲望。
因而,一個有助于鄰里交往達成的居住建筑的組織布置形式,首先應有適宜的規(guī)模。一般以4幢~8幢多層住宅組織圍合成一個鄰里院落,戶數(shù)50左右,并在鄰里院落內結合精致的鋪地、花架、坐椅、綠化布置,以提供鄰里交往、老人兒童休閑和游戲場地,使鄰里之間既有交往的可能,又有交往的場所。再由多個鄰里院落或圍繞組團中心綠地或通過鄰里院落間的相互滲透穿插,組成一個有機的豐富多變的住宅組團空間。
3.2.2院落式住宅的建立
規(guī)劃住宅小區(qū)時,在布局上應以行列式為主,但住宅樓不是“一”字型,而是在南北向逐級錯開,形成相對圍合的空間,在住宅單元入口處,同一樓型可設置為“北梯北入口”,亦可設置為“北梯南入口”。北梯北入口即樓梯間在北側設置,單元入口也在北側設置,而將底層樓梯間所對房間犧牲來作為樓梯通道;在南側設置單元入口,這樣既保證了主要房間朝南,次要房間朝北,又使兩座樓的單元入口相對,為形成院空間提供了條件。
3.2.3著重建立適合老人、兒童的交往空間
年齡適應性交往空間,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年齡段的住戶對交往活動空間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動的內容都有不同的選擇,規(guī)劃設計的交往活動空間在位置和內容上應符合不同年齡段居住者的行為模式,讓交往場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閑樂園。研究表明,兒童與老人余暇時間較多,是室外空間的最大使用群體。老人和不同年齡組兒童對活動場地的位置和活動內容的選擇是不同的。
3.3小區(qū)的中心交往空間
3.3.1集聚性廣場
大型的集聚性廣場一般位于小區(qū)的中心地帶,是居民交往、健身、聚會的主要場所。通過臺階、鋪地、噴泉等組織起來的中心廣場,不應拒居民于外,應與居民的交往、健身空間有機結合,居民可在此舉辦露天舞會、打太極拳等各種交往、健身活動。
3.3.2中心綠地和水體
在中心廣場的設計中,一泓清水,一片綠蔭,體現(xiàn)了人們渴望綠色、親近自然的一份美的情感,更便于居民交往;可上人的草坪綠地倍受人們歡迎,湖水則會給小區(qū)帶來靈氣,人們可以垂釣、劃船、戲水,沿湖岸也是人們散步的最佳去處。
4.結語
居住交往是居住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居住者與居住空間環(huán)境的結合點。交往空間是居住區(qū)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它與居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設計師有責任積極地為居民創(chuàng)造更多更宜人的交往空間,這些交往空間的設計要以居民的日常行為模式為基礎,要經(jīng)過調查、研究總結出來。居住建筑的交往空間的設計現(xiàn)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一個群策群力的問題,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可以找到好的解決途徑,把昔日互敬、互愛的鄰里關系再還給居住在寬敞、明亮的現(xiàn)代建筑里的人們。
參考文獻:
[1]龍 元,王 暉,等.負空間的研究[J].新建筑,2003,(3):18-21.
[2]董仕君.居住小區(qū)室外交往空間的場所心理[J].住宅科技,1995,(5):24-26.
[3]聶曉晴. 對居住區(qū)交往空間的一些思考[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8,(4):29-32.
【現(xiàn)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鄰里間的交往空間論文】相關文章:
現(xiàn)代居住環(huán)境中的人性化設計03-20
鋼琴教學中的現(xiàn)代教育論文12-04
火災與地下建筑空間論文11-30
現(xiàn)代建筑表皮包裝藝術研究論文11-12
在現(xiàn)代買場中苗族服裝如何立足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