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典園林濱水建筑空間研究論文
園林因水而活,傳統(tǒng)園林水際研究主要針對具體的空間處理手法,其應用仍然局限于造園設計。彭一剛先生雖然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已經(jīng)做了極為全面及系統(tǒng)的分析與總結,但如何將古典園林中的空間品質體現(xiàn)在當代園林空間中,如何使對古典園林空間構成的研究具有更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得以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園林空間設計,則需要再辟新路。改變傳統(tǒng)研究模式,對古典園林濱水建筑空間構形作定量分析,并對其進行“數(shù)據(jù)———空間———審美”的重新認識,這種模式今后能夠更有效地被當代園林實踐借鑒與利用。
1古典園林空間研究
以蘇州為例,古典園林空間多采用內向的空間布局形式,即以廳堂、亭榭、游廊等沿花園周邊布置,所有園林建筑物都面向中心水體、環(huán)池而立,同時結合山石、植物防止單調呆板,從而形成一個內聚感和向心感強烈的“合院”式庭院空間,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的花園部分均屬于這一類型。而滄浪亭由于園外東北部有河道,設計時巧妙的考慮到了園內園外的景觀呼應,在內部已經(jīng)有了一小部分內向布局形式的情況下,其北側園林建筑和廊選用外向的布局形式。這種內外向相結合的景觀布局形式,在兼顧內外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了別樣的園林景致。從中可以看出,不論水體處于園內還是園外,它對濱水建筑朝向的吸引作用始終存在。同時由于水體形態(tài)的差異,每個園林中濱水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單體的空間性質也各有差異。
2古典園林濱水建筑空間構形體量的研究
本文選取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滄浪亭、藝圃、獅子林、耦園、怡園這8個蘇州古典園林作為研究對象,針對花園部分的濱水建筑展開調研。濱水建筑采用了廳、堂、軒、榭、樓、閣、舫、亭等多種類型,這些建筑在體量、形態(tài)上的變化十分豐富,但究其根本,其實是通過建筑單體空間通透性的變化組合,形成一個明暗交錯而又進退有序的游賞空間。按照建筑單體的通透性由弱到強的順序將其分為Ⅰ-Ⅴ5個等級,Ⅰ級為全封閉,Ⅱ級為3側封閉、一側開敞,以此類推。對蘇州八大園林,古典園林濱水建筑空間構形體量的調研顯示:Ⅰ級空間濱水建筑總量最多,體量最大,這是因為Ⅰ級空間濱水建筑大多是體量較大的主體建筑,且退于水后,是視線終點,比如拙政園的秫香館。在8個園林中,雖然拙政園濱水建筑體量最大,但獅子林Ⅰ級空間濱水建筑最多。Ⅳ級空間與Ⅴ級空間的濱水建筑總量最多,體量最小。同為Ⅳ級空間,拙政園涵青亭比耦園的山水間通透。兩者同為跨水建筑,涵青亭一面封閉,三面敞開,相對于山水間的檻窗更為通透。8個園林中拙政園Ⅴ級空間的濱水建筑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同為Ⅴ級空間,亭子比廊架與廊橋的通透性大,單體散落的亭子又比與廊相連的亭子通透性大。最封閉的Ⅰ級空間建筑體量占濱水建筑總體量的54.57%,Ⅱ級空間建筑體量占濱水建筑總體量的20.60%,Ⅲ級空間建筑體量占濱水建筑總體量的7.42%,Ⅳ級空間建筑體量占濱水建筑總體量的10.52%,最開放的Ⅴ級空間建筑體量占濱水建筑總體量的6.89%。這說明在古典園林中最封閉的Ⅰ級空間建筑體量的需求度最大,最開放的Ⅴ級空間建筑體量的需求度最小,濱水建筑通透性隨建筑體量增大而衰弱。
3濱水建筑通透性與親水性的關系研究
按濱水建筑與水面的親水程度,初步將建筑分為伸于水中、跨于水邊和臨于水岸3個大類,進一步分析三類選址中不同空間等級濱水建筑的分布規(guī)律。最封閉的Ⅰ級空間建筑占臨于水岸建筑總數(shù)的32.35%,跨于水邊建筑總數(shù)的28.57%,伸于水中建筑總數(shù)的18.18%。而最開敞的Ⅴ級空間建筑占臨于水岸建筑總數(shù)的23.54%,跨于水邊建筑總數(shù)的9.52%,伸于水中建筑總數(shù)的54.55%。由此可以看出離水面越遠,建筑空間越傾向于封閉,濱水建筑通透性隨親水性增強而提升。
4濱水園林建筑的布局與空間等級規(guī)律分析
(1)體量大且通透性低的濱水建筑通常為花園中的主體建筑,如拙政園和留園。這樣的設置可以較好地圍合出水體邊界,同時形成明確的視線終點。
。2)內向型花園中,水池南北方向的建筑通透性普遍低于東西向建筑。拙政園北側建筑通透性最低,其次為南側;留園北側建筑通透,但南側建筑空間等級僅為Ⅰ級;網(wǎng)師園主體建筑濯纓水閣通透性雖然略高于前兩者,但南北兩端的建筑空間等級仍為Ⅰ級、Ⅱ級。
(3)以亭為代表的體量小、通透性強的Ⅴ級空間濱水建筑常呈對角線狀布置。如拙政園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和綠漪亭以及留園可亭、紫藤廊架和濠濮亭。
5實例分析———以蘇園規(guī)劃設計為例
5.1項目概況
蘇園是北京第七屆花卉博覽會的其中一個展園———江蘇園,占地119m2,位于全園中西部,場地北高南低。南臨主湖,東靠全園核心標志花塔,造景條件優(yōu)越。
5.2濱水建筑空間分析
蘇園的濱水建筑主要分布在南側,主體建筑空間等級為Ⅱ級,臨水一面采取通透的空間感受,在水一方采用臨水建筑的空間構形量體,如此可以清晰有條理的控制人的觀賞節(jié)奏和將視線依次集中在建筑內部和水面上,將主體建筑的功能———欣賞與展示與水景之間的觀賞關系更協(xié)調而不沖突,而不造成視覺混亂。西側的花塢垂虹采用跨水建筑,由于跨水建筑的半通透性,讓游客在建筑內欣賞水景與水拉近的親切感覺,就像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一樣,再加之周圍的花木,能讓游人身心愉悅、樂在其中。東北側水面上的亭子采用伸水建筑,通透的空間感受讓人有置身于水面之上的感覺,雖然建筑體量小,但能讓游人將更多的視線集中在水景之中,從而增加游覽的趣味性。
6結語
對園林空間加以量化描述,針對園林建筑最基本的空間手法進行研究,并將研究所得經(jīng)驗最終廣泛運用于一般性空間體驗的營造,是非常有利于當代園林甚至是普通城市空間的構建。
【古典園林濱水建筑空間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古典園林建筑空間優(yōu)秀論文08-25
關于園林建筑節(jié)能研究的論文08-23
古典園林論文致謝(通用5篇)10-11
虛擬建筑空間交互式研究論文09-10
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應用08-14
“古典園林,精致江南”07-25
城鎮(zhèn)歷史濱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論文08-13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功能與類型06-18
修繕園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的研究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