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吶喊》、《彷徨》的越南語譯本
【內(nèi)容提要】40年代初,越南拉開了接受魯迅的序幕。從此,魯迅的名字開始為越南文藝界了解。盡管越南讀者比較晚才接觸到魯迅及其作品,但魯迅作品一進入越南就很快地受到越南讀者的歡迎,并且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魯迅的《吶喊》與《彷徨》自1944年被翻譯到越南后,產(chǎn)生了多個譯本。各種譯本都根據(jù)中國原著進行翻譯,而不是借助別的語言文本進行再翻譯。要承認的是,現(xiàn)有的各種魯迅小說越語譯本與中文原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chǎn)生,既跟譯者的翻譯手法有關,也跟譯者本人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理解程度有關,甚至因譯者的翻譯經(jīng)驗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翻譯結果。
自從20世紀40年代魯迅的作品傳入越南,魯迅的名字也越來越為越南文學界所了解。盡管越南讀者比較晚才接觸到魯迅及其作品,但魯迅作品一進入越南就很快地受到越南讀者的歡迎,并且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魯迅之所以被越南人接受并產(chǎn)生較為廣泛、持續(xù)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兩國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道德、倫理等方面有著相似之處;另一方面,魯迅作為深刻的思想家,他對現(xiàn)實的解剖和對歷史的洞察比較易于引起越南人的共鳴。
越南魯迅研究起步較晚,但研究成果還是頗豐。最早接觸魯迅作品的越南人應該說是深受越南人民愛戴的領袖胡志明。20世紀初的幾十年,他懷著尋找救國之路的渴望離開祖國到海外。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中國。除了參加政治方面的活動以外,胡志明還是詩人,他很喜歡而且非常了解文學。中國文化修養(yǎng)十分深厚、精通漢字的他,能從原文直接地接觸中國文學。他一些有關魯迅的論述對魯迅作品、思想在越南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除了胡志明主席與一些當時在中國的越南革命者有接觸魯迅作品的機會之外,絕大多數(shù)越南人很晚才知道魯迅的作品,也就是說魯迅的作品很晚才進入越南。盡管中越兩國唇齒相依,盡管中國自"五四"以來新文化之潮洶涌澎湃,并影響遠至歐美;但是由于法國殖民主義當局對越南實行文化封鎖政策,國外所有進步的書刊都不能進入越南,其中包括中國新文學。
1936年越南的政治局面有所好轉,在"民主戰(zhàn)線運動"的壓力下,法國殖民者放寬了文化封鎖政策。在這種情況下,鄧邰梅先生花了很多工夫在河內(nèi)一些有名的中文書店尋找當時中國的新文學作品。鄧邰梅得到了一份紀念魯迅的特刊,從此樹立了將魯迅介紹給越南讀者的信念。1944年,鄧邰梅在越南最早正式介紹魯迅及其作品,在中越文學交流史上翻開新的一頁。一年后,1945年,越南人民在"八月革命"中取得獨立。此后,在越南有許多翻譯者把較多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翻譯成越南語,其中魯迅作品翻譯量最多。他的所有小說全都有越語譯版,還多次出版。70年代,越南南方還沒解放的時候,兩個很有名的文學研究者簡芝和阮獻黎將魯迅的作品介紹給廣大讀者。當時,越南南方還在美國帝國主義統(tǒng)治之下,在西貢(今胡志明市),簡芝先生出版了越南語版的《阿Q正傳》。1954年,阮獻黎撰寫《中國文學史大綱》,這是越南人編寫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此書也鄭重地介紹了魯迅及其作品。上述譯著的出版,迅速提高了魯迅在越南的知名度。可以說,魯迅在越南為大眾所熟知顯然與魯迅作品這段時間在越南的大量翻譯有直接的關系。
魯迅短篇小說在越南早有多種譯本,研究魯迅的論文也不少,可至今還沒有任何關于譯本的比較、研究文章。因此,讀者也不能確定幾種譯本之間,哪種譯本是最可靠、最權威的。另外,因為文化語境、傳統(tǒng)習俗、譯本的問世時代不同,各譯者傳達的文本一定有差別,從而讀者所能理解的內(nèi)涵也不一樣。在越南,通過譯本來研究魯迅的情況很普遍,能閱讀魯迅短篇小說的中文版的學者相當少。眾所周知,文學翻譯是很難做得好的事情,不免出錯或者達不到作者的意圖,這都會影響到學者的研究與讀者的理解。
一、《吶喊》、《彷徨》越譯版本的譯者
《吶喊》與《彷徨》中的短篇小說的越南語譯本,至今所能夠搜集到的共有五種譯本,由下面幾位譯者翻譯。
1。鄧邰梅(1902~1984)--文學家、文藝理論家。他是越南最早介紹魯迅的人,但他所譯的魯迅小說不多,而主要是翻譯一些雜文并且注重研究方面。1943年,鄧邰梅已把《阿Q正傳》翻譯成越南語,然后把《阿Q正傳》的越語譯版和《野草》里面的一些已翻譯好的文章在《清毅報》上發(fā)表。沒多久,他又把所有譯作結集為《魯迅的身世與事業(yè)》一書,1944年由河內(nèi)時代出版社出版。此書第一次向越南讀者全面介紹了魯迅自童年到病逝的一生以及其文藝創(chuàng)作與研究。后來,因為張正將鄧邰梅譯的《阿Q正傳》進行修改,所以第一次出版的《阿Q正傳》那本小說的譯者名字是鄧邰梅和張正兩人共列的(由河內(nèi)建設出版社出版,大概是50年代初,因為書上沒標出版年份)。
2。潘魁(1887~1959)--越南翻譯魯迅小說選集的第一譯者。潘魁出生于官僚家族,從小就學習漢字。精通漢文、知識廣博的潘魁雖然受過長期的封建傳統(tǒng)教育,但是因當時的背景(越南受法國殖民統(tǒng)治)他開始學越南國語和法語,所以很早就跟西方新思想接觸,擁有革新精神并且提倡人權思想。潘魁的文章當時在越南各報相當有名氣。他的文章帶著又諷刺又尖銳的風格,給當時文壇帶來一種新的氣息。他的《魯迅小說選集》,于1957年由越南作協(xié)出版社出版,共兩冊。當時,這部選集引起許多作家、知識分子的關注。雖然潘魁不是專門從事翻譯工作,但他是作家,在文學感受與寫作方面頗有優(yōu)勢。他的作品與譯作不多,可是他筆下風格別有特色。
3。胡浪(未找到出生年份,大概是30年代)--最少人知的魯迅小說翻譯者。1960年,胡浪譯《祝!,該書收入《明天》、《祝!穬善≌f,由河內(nèi)普通出版社出版。除譯過上面所提的魯迅兩篇小說之外,還翻譯一些唐詩。他翻譯了這本名為《祝福》的書后就不再繼續(xù)翻譯魯迅其他作品,所以關于胡浪的資料確實很少。
4。張正(1918~)--最重要、最權威的譯者。張正20歲開始文學生涯,主要是往文學批評方向走。后來,因抗法時期文壇進入寂寞的狀況,張正暫時中斷寫作而開始自學漢語。他對《清毅》雜志上鄧邰梅譯的一些魯迅小說與雜文很感興趣,因此下決心學好漢語來翻譯魯迅的著作。1952年,他被派到中國學漢語,這是個很好的機會讓他接觸了中國的新文學;貒,他參加教育部高中的語文教材編選項目組,而且又寫起文章來。同時也開始著手翻譯魯迅作品。張正是一名專業(yè)翻譯家,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因此他的譯作也明顯體現(xiàn)規(guī)范、正統(tǒng)的譯風。張正是翻譯魯迅作品最多、最完整的譯者并且他的注釋相當詳細。他曾是在華留學的學生,漢字知識廣博,酷愛研究中國文學,特別是新文學。他的主要譯作有:《吶喊》,越南文化出版社,1961年;《彷徨》,越南文化出版社,1961年;《阿Q正傳》(小說),越南教育出版社,1970年;《魯迅小說集》,越南文學出版社,1998年。張正翻譯的魯迅小說帶著濃厚的文學風格,文字、語法都較為規(guī)范,所以一直以來,越南魯迅研究專家都認為他的譯本是一流的,早就被選入高中文選課本。
5。簡芝(1904~2005)--南方西貢第一個譯介《阿Q正傳》的人。他是越南現(xiàn)代著名漢學家,專門從事佛學和詩學研究,是有名的東方文化研究學者,通曉中國的古代文學。越南南方還沒解放時,西貢(今胡志明市)和一些地方在各領域都受美國人的支配與統(tǒng)治,因此一些對統(tǒng)治者不利的書刊就很少出世。簡芝當時是南方西貢第一個譯介魯迅小說《阿Q正傳》的人。簡芝在1968年譯出《阿Q正傳》(小說),西貢香稿出版社出版;越南南方解放后,1987年,再出《魯迅選集》,由越南厚江綜合出版社出版。
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是以一種語言傳達另一種語言所蘊涵的社會文化信息的轉換過程。但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背景在這一復雜的文學轉換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要注意到兩方面,一是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代背景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影響;二是譯本問世的時代以及譯者個人背景。
中國和越南都屬于亞洲地區(qū),而且越南還屬于"漢字文化圈"中的主要的三個國家之一(日本、朝鮮、越南)。漢語口語和漢字傳入越南以后,曾有機地與本國語言相結合,被廣為接受和使用。因此,吸收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是越南十分悠久的傳統(tǒng)。長時間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兩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較多共同之處或相差不遠。因此,越南譯者翻譯魯迅短篇小說頗有優(yōu)勢。如:在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到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中國封建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一個家沒有子嗣就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兒育女是對祖宗最大的不孝。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罵人"斷子絕孫"是最刻毒的咒語。而可能在西方社會,這種觀念要淡薄得多,尤其是在追求享樂的現(xiàn)代年輕人中,斷子絕孫對個人和家庭而言無足輕重?墒,對越南人來說,這種觀念是熟悉的,根本無須加上任何解釋,因為越南曾很長時間受中國封建禮教的思想影響。
翻譯不僅僅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不僅僅是語言的現(xiàn)象。為什么翻譯(翻譯的動機),翻譯什么(作品的選擇),怎么翻譯(翻譯的方式),都與特定時代的文化、政治需求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都被打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不了解一個時代,就無法理解一個時代的翻譯;不了解翻譯家的背景也無法理解他們的文化理想、價值追求和政治關懷。
二、《吶喊》、《彷徨》越譯本的翻譯特點
風格的翻譯被認為是翻譯的最高境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作語言的正確傳達。風格翻譯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譯者不但具有深厚的雙語功底,廣博的知識,相當?shù)奈膶W眼光,還要具有熟練駕馭譯入語語言的能力。我們可以從譯者時代、譯者地域、譯者職業(yè)等方面來了解翻譯家為何那樣翻譯。
1。折射譯者時代特色的譯文
文學作品有時代風格,文學譯品也應有時代風格。翻譯史證明,偉大的文學作品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譯本。這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對偉大的文學作品的理解,都要求偉大的文學作品為自己的時代服務,甚至要符合那時代的政治需求。為了傳達好原作風格,譯者必須深入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對作品做透徹的理解;但是僅僅做到這點還不夠,翻譯還需要注重效果,即不能不顧讀者對象和時代需要。
通過對四位譯者的譯本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四種譯本在語言形式上有明顯不同。在選詞上,張正比潘魁多用新詞來描寫,而且多用書面語,讀起來覺得比潘魁委婉。原因是張正的譯文比潘魁晚幾年,雖然時間相隔不長,可是在此期間,越南的政治情況還沒穩(wěn)定,越南語經(jīng)歷了一些轉變,而且潘魁和張正的社會觀、審美觀和創(chuàng)作個性有所差別。比如說,魯迅小說《傷逝》的題目被潘魁譯成《i tình i》(譯成漢語是《情!情》),而張正就將《傷逝》譯為《Tic thuong nhng ngày 》(譯成漢語應該是"悲傷地懷念往日"的意思)。從兩位譯者對《傷逝》的題目的譯法來看,他們都不按"傷逝"這詞本意("傷逝":悲傷地懷念去世的人②)而根據(jù)自己對小說內(nèi)容的理解來翻譯題目。潘譯帶有很濃的口語風格,像一聲嘆息似的,題目顯得通俗,張譯卻具有書面語色彩。總而言之,潘魁在詞匯句法上都更接近熟悉的日?谡Z,而張正的譯本是四人之中最表現(xiàn)出時代性特征。簡芝的譯文中錯譯與誤譯的地方最多,有些地方不知是故意刪除還是漏譯了,多少影響到譯文的質量。簡芝的選詞明顯舊了點,使讀者對一些詞會產(chǎn)生不解。
2。反映譯者地域特色的譯文
不同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對作家的思想感情、文化素養(yǎng)、審美心理都有深刻的影響,必然使作者的風格帶有地域特征。文學翻譯是個藝術再創(chuàng)造過程,譯者由于所處地域不同,其譯文在詞匯上必然表現(xiàn)出地域色彩。
潘魁家鄉(xiāng)位于越南中部,張正與胡浪生于北部,而簡芝卻長期住于南方西貢,生活地域的不同也對他們的譯本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語言表達方面。個人所受的思想藝術觀念、政治觀念也有差別,有的支持革命,有的提倡要革命救國但不要共產(chǎn)黨,有的只是純粹是自由學者,或者是生活在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的愛國學者。他們的政治追求與思想不同也給譯本帶來一些影響。小說《祝!饭灿兴膫版本,分別是由潘魁、張正、胡浪、簡芝譯的!蹲8!愤@樣一個簡單的題目,在四個譯本中卻有四種不太相同的翻譯:chúc phuóc(潘魁)、LCphúc(張正)、Chúnphúc(胡浪)、L chúc phúc(簡芝),雖然每個譯者翻譯的題目都跟原文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若仔細分析會分辨出它們的不同。胡浪是用漢越詞① 的讀音直接譯出來的;潘魁也跟胡浪一樣是直接譯出的,但是他的后面一詞帶些口語色彩,而且還是前期比較常用的詞,這也證明潘魁的譯本是比較早的;簡芝的加上了一個詞"L",試圖強調這是一種習俗、節(jié)日(譯成名詞性詞語),后面的還保留漢越詞的讀音;張正是唯一將題目譯成較純越南語的,意思也還是很準確的,所以說張正的譯本用語相當規(guī)范而且符合現(xiàn)代越南語。
3。體現(xiàn)譯者職業(yè)特性的譯文
從內(nèi)容來看,幾種譯文都準確表達了原意,但在遣詞造句上已經(jīng)顯示出了基于職業(yè)的明顯差異。如潘魁是作家又是前期的作家,所以他的譯文雖然用詞較舊、句法和語法上也不規(guī)范,不太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要求,可是看他的譯本會感覺有文學意味的表達手段、而且還隱隱約約有魯迅的風格。而簡芝和胡浪只是學者,所以他們的譯本比較達意正確,但是在風格上還沒體現(xiàn)出明顯的特色。如上所說,較為規(guī)范的譯本應該是張正的,他的譯本達意正確、用詞規(guī)范、寫景優(yōu)美、表達通順。張正的譯法如此規(guī)范,是因為他不僅是文學研究者而且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所以他的魯迅小說譯文常被選入高校語文課本。譯者雖然沒有形成自己的文風,譯文中仍不免流露出職業(yè)等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說明,在正確傳達原文意義的前提下,在譯文中適當?shù)厝苋胱g者個人方言,不僅不會歪曲原文,反而會使譯文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筆者認為,翻譯魯迅的小說時,譯者應該遵守"信"、"達"、"切"的三字標準比較好,因為如果太"雅"就不再是魯迅的風格了。
可能是因為張正的譯法顯得如此規(guī)范,所以讀的時候很難找出缺點,同時也難找到魯迅真正的寫作風格所在。而潘魁的翻譯雖存在語言上的一些錯誤,可是他的翻譯較"切",較接近魯迅的風格。
魯迅的小說自1944年被翻譯到越南后,產(chǎn)生了多個譯本。各種譯本都根據(jù)中國原著進行翻譯,而不是借助別的語言文本進行再翻譯。要承認的是,現(xiàn)有的各種:魯迅小說越語譯本與中文原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chǎn)生,既跟譯者的翻譯手法有關,如有的譯者為了讓讀者更容易讀懂小說,翻譯過程中運用了通俗易懂的地方和民俗語言;也跟譯者本人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理解程度有關,甚至因譯者的翻譯經(jīng)驗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翻譯結果。就越語譯本與中文原著來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越語譯本之間及越語譯本與中文原著之間的差異。
魯迅之所以被越南人接受并產(chǎn)生較為廣泛、持續(xù)的影響,與其作品的普及性翻譯和譯本的廣泛傳播密切相關。離開了翻譯,魯迅作品及其思想就不會在越南推廣流行,越南讀者就會失去對魯迅作品接觸與了解的機會,更不會有大規(guī)模的解釋研究和闡發(fā)研究,當然也不會對越南文學產(chǎn)生深刻影響。所以翻譯推動了魯迅思想及其文學在越南的本土化進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關于越南為什么如此熱心翻譯研究魯迅《吶喊》、《彷徨》里面的小說,我想唯一的答案是,越南選擇魯迅,因為她需要魯迅。這大概也是魯迅的作品雖然在越南幾經(jīng)褒貶抑揚卻至今依然流傳的原因吧。
注釋:
、 漢越詞:漢越詞是對越南語里的漢根詞和漢源詞的統(tǒng)稱。
② 《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104頁。
【《吶喊》、《彷徨》的越南語譯本】相關文章:
譯本探究淮安傳統(tǒng)建筑論文11-30
關于《金瓶梅》英譯本誤譯解析11-19
《呼嘯山莊》漢譯本翻譯理論具體應用03-02
關于言語行為理論顏照下的《還鄉(xiāng)》三譯本對話評析03-06
跨文化人林語堂:以英譯本《浮生六記》為例03-11
關于歇后語的文化信息傳遞與缺損-《紅樓夢》英譯本中歇后語評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