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剖析與防范

時間:2024-08-06 17:55:29 金融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剖析與防范

主要:期貨交易所在期貨交易中擔負著提供交易場所、擔保合約履行、組織進行結算等多項職責。期貨交易所的規(guī)范運作是保證期貨交易安全順利完成的關鍵。我國現行對期貨交易所自身行為的監(jiān)控不利,導致實踐中對期貨交易所的違規(guī)行為的防范失控,了期貨交易市場的健康。本文擬對期貨交易所的幾類典型違規(guī)行為加以剖析,對其進行的、法律的雙重,已達到明確法律關系、合理解決的目的。
關鍵詞語:期貨 期貨交易所 違規(guī)行為


主 體 結 構

一、 對交易所典型違規(guī)行為的剖析
行為之一:交易所為多空雙方提供造市題材
行為之二:交易所定點交割倉庫大規(guī)模拒收合格實盤以利多方或大規(guī)模收進補合格實盤以利空方
行為之三:多空雙方力量失衡時,不利方大規(guī)模開倉,交易所用風險資金助其舞弊
二、 對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防范
(一) 司法實踐——對交易所訴訟地位的探討
(二) 期貨訴訟——對糾紛舉證責任的確認
(三) 交易規(guī)則——確立其法律效力的必要性
三、 結語
期貨交易所是指依法成立的,不以經營為目的,履行交易所各項職責,按其章程實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1990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糧食批發(fā)市場,隨后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許多期貨交易場所。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的相應控制及自身的規(guī)范管理,我國的期貨交易所的發(fā)展出現了規(guī)模失控、上市品種缺乏規(guī)范性、風險機制不健全、投機過度等問題。 嚴重影響了期貨乃至現貨市場的健康發(fā)展。1998年,按照國務院的決定,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對原14家期貨交易所進行整頓和撤并,保留了其中的上海、鄭州、大連三家交易所,并由中國證監(jiān)會直接管理,從而揭開了對期貨交易所規(guī)范化管理的新篇章。
在現行的法律中,《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是為止唯一的直接專門作用于期貨交易所,明確其職權責任,維護期貨交易正常秩序的法律規(guī)范,體現了國家對期貨交易所的監(jiān)督監(jiān)管。然而,從相關的條文中,我們不難看出,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在涉及期貨交易所行為規(guī)范的時候,往往只偏重于對交易所自身組織結構和會員管理的規(guī)定。對于期貨交易所的違規(guī)行為,特別是針對違規(guī)行為的具體表現方式的界定與懲治呈現真空狀態(tài)。誠然,國外鮮有發(fā)生期貨交易所損害會員和客戶利益的違規(guī)行為,這取決于外國期貨市場的長期發(fā)展和規(guī)范運作。但現階段,我國的期貨市場尚未成熟,因而不能完全排除期貨交易所成員為謀求共同的利益而做出有損會員及客戶利益行為的可能性。法律法規(guī)的漏洞無疑增加了交易所違規(guī)操作的隱患。
本文將列舉期貨交易所在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行為,分別就其權利義務關系加以分析,以期達到明確關系的目的。同時,針對期貨法律實踐中的幾個有爭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觀點,希望能在實踐中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 對交易所典型違規(guī)行為的剖析

行為之一:交易所為多空雙方提供造市題材
這一行為一般表現為交易所以召開研討會、討論會的形式營造交易活躍的氣氛,使多空雙方借機造市。
期貨交易所作為交易活動的組織者,實際上并不介入交易流程。但是由于其承擔著管理期貨市場,發(fā)布市場信息的職責,因而在交易過程中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它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影響期貨交易的走勢。召開研討會、討論會本是期貨交易所借助媒體向外界公開近期交易活動狀況、預測未來走勢的合法活動。然而,一旦交易所有縱容的故意,這種合法的行為就將成為大戶操縱的手段之一。個別具有資金或現貨優(yōu)勢的大戶,可利用交易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炒作,以造成期貨交易活躍的氣氛,誘使中小投資者盲目跟進,再憑借其資金或現貨優(yōu)勢,操縱大盤或某一品種的期貨價格,從而從中牟取暴利。
目前,我國期貨交易的投資群體尚未成熟,除部分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投資者外,存在相當大部分的中小型投機者,這部分投資者的投資心理不甚成熟,極易被假象所誘導,成為大戶操縱的犧牲品。故交易所的這種行為極易引發(fā)這部分投資者的投資盲從,導致期貨交易的泡沫成分增加,嚴重的將會影響期貨市場的價格發(fā)現功能,從而影響現貨市場的穩(wěn)定。在我們關注這一行為的同時,應該將該行為與刑法(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一條關于“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的有關規(guī)定相區(qū)別。該條規(guī)定:“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痹撟锓缸飿嫵傻闹饔^方面要求行為人有編造并傳播的故意,客觀方面則應具有編造及傳播虛假信息,擾亂期貨市場的行為。而本文所論及的交易所提供造市題材的行為與上述行為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其一,交易所通過各種會議所提供的信息并非必為虛假,甚至在大多數場合,此類信息都具有真實性;其二,交易所對于多空雙方的造市行為未必有縱容的故意。應注意的是,這種“故意”是相當微妙的。一般交易所對于利用其發(fā)布的信息進行炒作的大戶并不會與之達成任何明示的利益分享的協(xié)議,只是采取一種“默許”的態(tài)度,縱容其造市乃至于操縱。故此,實踐中不可以通常意義上的“故意”對其進行認定,而可將交易所的這一行為認為是可能引起違法行為的誘導性行為。
,我國對于該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沒有行之有效的相應措施。但筆者通過對國外相關立法的發(fā)現,成熟的期貨市場對此類行為已有了高度的關注,在各國立法中,對該行為的禁止并不鮮見。1922年頒布的美國《期貨交易法》第四條b(B)規(guī)定:禁止“故意向他人制作或導致制作假報告或陳述”。 香港《商品交易法令》第250章第6節(jié)第62條,關于不誠實交易的條款也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給商品市場中的商品交易蓄意制造假象或使人制造或自己蓄意做某事以制造假象”。 可見,國外立法除禁止交易所或交易人員通過直接方式傳播或制造假象外,還排除了以間接方式而制造假象的可能性。這證明,發(fā)達國家已預見到交易所這一行為危害性,而將之確定為禁止性行為。這一經驗值得我國立法借鑒。
行為之二: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大規(guī)模拒收合格實盤以利多方或大規(guī)模收進不合格實盤以利空方。
期貨交易實際上可分別采用對到期期貨合約進行實物交割和對沖手中期貨合約來了結交易。實物交割(Delivery)是期貨交易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連接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的關鍵所在。期貨投資者大都不以實物交割為最終目的,但據統(tǒng)計,期貨交易的實物交割率仍占期貨交易總量的2%—3%。 正是由于實物交割,才使得期貨價格能真實得反映現貨商品得實際價值。從交易流程看,在進入交割階段后,空方應通過經紀機構向交易所提出有關于交易品種、數量、質量的交割申請,經批準后,由交易所開具給空方入庫通知單,空方憑單將貨物運入指定的交割倉庫,由倉庫經質量檢驗合格后開具倉單,空方完成交貨。因而,交易所的批準行為和定點倉庫的收貨行為直接到空方的交貨的完成。由于我國現有對定點倉庫的規(guī)定較少,無法有力的防范指定交割倉庫與多空某方勾結,阻礙交貨和違規(guī)交貨的行為。因而無形中增加了結算風險。結算風險(Settlement Risk),又稱交割風險,即交易對手無法按時付款或交貨所造成的風險。
指定交割倉庫( Ordered Warehouse),是由期貨交易所指定的專門用于進行期貨交易實物交割的倉庫。 指定交割倉庫的上述行為一般表現為,指定倉庫與在期貨交易中具有資金或現貨貨源優(yōu)勢的多空一方相勾結,以拒收合格實盤或收進不合格實盤的方式,控制倉庫中可用于實物交割的合格倉儲量。該行為在客觀上可導致多頭逼倉,及引發(fā)空方違約現象。多頭逼倉,又稱逼空,是逼倉的一種表現方式。逼倉(Market Corner),是指“期貨交易者通過控制期貨交易頭寸數額或壟斷現貨可交割商品的供給來達到操縱期貨市場價格目的的交易。” 從期貨交易實盤操作來看,多頭逼倉往往是指多方大量買進近期月份的期貨合約,使多頭持倉量大于可交割的現貨數量,并設法控制現貨貨源。在進入交割月份后,以要求實物交割為要價手段,逼迫空方在高價位平倉或以高價買入現貨進行實物交割,故又稱為逼空或壓軋空頭。由于我國的實物交割均在定點倉庫進行,在進入交割程序后,空方(即賣方)須將現貨運入指定倉庫,經該倉庫的質量檢查并出具倉單后,交貨才告完成。因而,倉庫中儲有的實際合格實盤數量,直接影響到可交割的現貨數量。上述指定倉庫的拒收合格實盤和收進不合格實盤的行為,在實際中導致了倉庫中可用于交割的合格現貨數量不足,從而人為的形成現貨缺乏的現象。如加之具有現貨貨源優(yōu)勢的多方控制貨源的行為,就會人為的抬高品種價格。在這種情況下,空方的交貨不能,就使得空方不得不以高價平倉認賠或以高價買入現貨用以交割,多方就可以獲得暴利,嚴重的甚至導致空方違約的后果。可見,這一行為導致了期貨交易的價格形成功能的削弱,同時極大的增加了交易風險。
有風險就必須有防范的措施。由于指定倉庫的與期貨交易雙方并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那么,對于指定倉庫違規(guī)操作而引起的損失,應該如何挽回呢?這里就產生了這樣一個:交易所指定倉庫的行為其結果應該歸結于誰?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理順期貨交易所和定點倉庫的法律關系。依據交易慣例,對定點倉庫的管理均由結算所(Clearing House)承擔,鑒于我國目前實行期貨交易所和結算所的合并制度,因而,實際上期貨交易所承擔著對指定倉庫的管理。《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指定倉庫由期貨交易所指定。期貨交易所應當與指定倉庫簽訂協(xié)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指定該條文簡單的理解為定點倉庫與交易所有隸屬關系。從機構設置來看,交割倉庫與期貨交割有關的業(yè)務進行監(jiān)督管理。”筆者認為,決不可將定點倉庫并非交易所的組成部分,它只是受其委托,在其監(jiān)督下完成實物交割的場所,對交易所的指定,它有拒絕的權利。從定點倉庫的選擇看,往往以方便交易者為前提,而并不以交易所的所在地為限,可見,定點倉庫并不依附于交易所。從雙方權利義務的確定來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規(guī)定,雙方以合同的形式確定權利義務。但該法對于雙方所定合約的性質并沒有予以確認。筆者認為,將該合同定性為委托代理合同較為適宜。委托代理合同的特征就在于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活動而其行為結果歸結于被代理人。鑒于我國新合同法對隱名代理的認同,故定點倉庫是否以交易所的名義從事活動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最值得提出的是定點倉庫的行為結果可歸結于期貨交易所。由于客戶與定點倉庫并不存在實際的法律關系,這樣不利于客戶訴訟的提起,而當該行為結果歸結于交易所時,客戶就可以通過會員經紀公司向交易所行使訴權,這有利于糾紛的解決。
行為之三:多空雙方力量失衡時,不利方大規(guī)模開倉,交易所用風險資金助其舞弊。
期貨交易所為該行為時,實際上是違反了兩種不同的風險防范制度:風險準備金制度和交易保證金制度。在期貨交易實務中,這是兩種截然不同而又容易混淆的制度。為保障交易安全,期貨交易所在交易中,除承擔提供交易場所的職責外,還承擔著擔保履行的義務,《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會員未能履行期貨合約時,期貨交易所應當按下列順序代為承擔履約責任:㈠動用違約會員的保證金;㈡動用期貨交易所的風險準備金;㈢動用期貨交易所自有資金。期貨交易所以前款㈡、㈢項的辦法代會員履約后,應當依法向該會員追償。”風險準備金正是交易所從在交易中收取的交易手續(xù)費中提取的,用于擔保履行的資金。因而,“風險基金只能用于為維護市場正常運轉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因交易所不可預見的風險所帶來的結算虧損。風險基金的使用需要有交易所理事會或董事會的決定,并報證監(jiān)會備案! 與之相對的,交易保證金(Margin)是會員向交易所、客戶向經紀公司交納的,用以保證其履約能力的資金。保證金按其用途又可分為初始保證金(Initial Margin)、追加保證金(Additional Cover)和維持保證金(Subsisting Margin)。初始保證金,顧名思義是指開戶之初即存入的履約保證金。而當交易過程中,保證金因履約或虧損而減少至最低限度時,客戶和會員即被要求交納追加保證金,這一最低限度即為維持保證金,通常是初始保證金的75%。 但,無論是何種保證金,其設置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完成。無保證金(或保證金不足)而開倉的行為實質上是透支行為。透支交易,是指客戶在保證金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期貨交易。 透支行為又可細分為無保證金而交易,有保證金而多開倉,保證金不足而追加交易等。而本文所論及的交易所用風險資金助一方舞弊的行為又有其行為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該行為同時違反了兩種不同的風險防范制度,在降低了客戶和會員的履約能力的同時,也削弱了期貨交易所的擔保履約能力,增加了交易風險,不利于投資者的投資安全。


二、 對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防范

任何一種制度如果缺少了防范制度,那么它必將是不完整的。在期貨實踐中,法律法規(guī)的缺漏導致了司法的混亂。以下,筆者將對幾個有爭議的期貨法律加以。
(一)司法實踐——對期貨交易所訴訟地位的探討
期貨交易中當客戶由于交易所的不法行為而遭受損失時,最先采取的就是通過訴訟的方式來加以挽救。以交易所為被告的案件主要有:⑴期貨交易所主體不合格。如未經證監(jiān)會、國家工商局批準設立;不具有境外經營業(yè)務而從事境外期貨業(yè)務的等。這類案件在經國務院對期貨市場的整頓后,已大為減少。⑵因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操作給客戶或期貨經紀公司造成損失。這類案件主要有:因期貨交易所散布虛假市場行情或誤導行為造成客戶錯誤下單;按規(guī)定應予以平倉而未強行平倉的而造成損失的;因上市品種未獲國家批準而造成損失的等等。⑶因期貨交易所定點交割倉庫違規(guī),期貨交易所承擔責任的。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及的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之一即屬于案件類型之⑵,而行為之三則正符合第⑶種類型的案件。
損失的最終承擔者是客戶,而損失的始作俑者卻是期貨交易所,那么,客戶與期貨交易所之間是否可以形成直接的訴訟法律關系就成了客戶能否直接向交易所求償的關鍵。對此,爭議由來已久。綜合各家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全盤否定說。 該觀點認為,期貨交易中存在兩個合約,即交易所與會員之間的協(xié)議和客戶與經紀公司之間的委托協(xié)議。期貨交易所與客戶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依據合同的相對性(the private of contracts),“合同關系只發(fā)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向另一方提出基于合同的損害賠償請求或合同訴訟,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既無依據合同向當事人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或提出訴訟的權利,也不承擔合同的義務或責任! 因而,交易所與客戶之間不可能形成合同之訴。同時該理論在李明良先生的論述下,又完善了對客戶損害性質的認定——合同損害。他將交易所的行為致使客戶期貨交易的損害實質,定性為會員與客戶之間合同的損害。從而,排除了期貨交易所與客戶之間形成侵權之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通過訴權轉移的方式,使客戶的訴權轉移給會員行使,由會員象交易所直接求償的救濟方式。
第三人說。此觀點的贊同者多見于實踐工作者。該觀點將訴訟法上的第三人概念引入期貨糾紛的解決。在承認期貨交易所與客戶不存在合同關系,否認其可能成為客戶提起的訴訟的被告的同時,折衷的主張交易所可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進入訴訟。即客戶以經紀公司違反委托合同為由對其提起合同之訴,并將期貨交易所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大多從保護客戶利益的角度出發(fā),最大限度的尋求對客戶利益的保護。但筆者認為,從訴訟的后果看,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引入期貨糾紛訴訟是有悖于現存的關系的。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在后面的闡述中加以解釋。
肯定說。 此種觀點的支持雖少,但很具有代表性。該觀點主張在期貨交易的特殊階段——實物交割階段,期貨交易所與客戶之間形成了直接的法律關系。因而由此引發(fā)的糾紛,客戶可以直接將交易所列為被告。
對于上述觀點,筆者同意第一種。對全盤否定說的合理性李明良先生在其著作中已有詳細闡述,筆者在此不宜班門弄斧,現僅針對后兩種意見提出反駁。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引入,是對全盤否定說和肯定說的折衷。筆者認為,雖然將交易所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能有利于對客戶損害的賠償,但從法理角度,此種做法利大于弊。原因如下:一、混淆了法律關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2款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睙o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對其參加進去的一方當事人具有一定的從屬性和依附性,它的介入是為支持本方當事人的主張。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取決于他所參加進去的一方當事人在糾紛中的地位以及該方是否應承擔責任,而如果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責任的,也應該以參加進去的一方當事人的責任為限。因而,不難看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其所參加的一方當事人之間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谏鲜龇治,我們再來由于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所引起的糾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的精神,期貨糾紛的處理應“堅持過錯和責任相一致的原則”。在上述糾紛中,過錯方為期貨交易所,經紀公司在操作中并不存在違規(guī)行為,因而,如果以經紀公司違反委托合同為由提起訴訟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即使勉強為之,再將期貨交易所列為被告方的第三人,那么,根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特征,審判結果必然會面臨三個選擇:由經紀公司承擔責任、由經紀公司和期貨交易所共同承擔責任、兩者俱不承擔責任。很明顯,無論是何種結果都不可能在保障客戶的合法利益和保護無過錯的經紀公司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梢,從訴訟結果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引入并不能達到保護客戶利益的最終目的。此外,將交易所列為第三人,可能引發(fā)訴訟程序的瑕疵。在交易所以第三人身份介入的訴訟個案中,交易所通常處于被追加的被動地位。而當事人申請法院追加交易所的原因,往往并不單純。有的是為了取得案件的管轄權,有的甚至是法院處于地方保護主義而不合理追加。因此,允許交易所以第三人身份進入訴訟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有鑒于此,筆者認為不宜將第三人概念引入期貨訴訟。
對于肯定說,黃永慶先生在對“客戶李某訴F期貨經紀公司和T交易所期貨交割違約案” 進行評析時認為:在期貨交易實物交割階段,交易所的不作為已經構成違約。對此,筆者不敢茍同。誠然,期貨交易的實物交割階段有其特殊性,它是實現現貨與期貨交易的交叉點。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交易所與客戶仍不存在任何的直接法律關系。交易所在交割環(huán)節(jié)中承擔著組織、監(jiān)督的職責,但該職責的受益者仍是會員。雖然會員并未進入交割,但期貨交易尚未完成,即存的委托合同并未結束。因而,交易所行為的最終損害結果仍應歸結于會員。那么在該案中交易所的行為該如何界定?實質上,交易所的該行為是限制實物交割的行為!镀谪浗灰坠芾頃盒袟l例》第六十七條第2款規(guī)定:“期貨交易所不得限制實物交割的數量!边@就從法律的角度排除了交易所實際介入交割的可能性。因而,在該案中,客戶的損失完全可以通過會員行使訴權的方式得到救濟。而不應該將交易所列為直接的被告。
基于以上理由,筆者認為,客戶與期貨交易所之間不可形成直接的訴訟關系,對于由于期貨交易所的違規(guī)行為導致的客戶損失,客戶可以通過訴權轉移的原則,將訴權轉移給會員經紀公司行使,由會員向交易所直接求償。在實行訴權轉移時應注意的是,由于會員實際上處于交易所的管理之下,因而出于自身利益或礙于情面可能會怠于行使訴權甚至拒絕行使,故可以在上或在委托合約中賦予經紀商一項義務:在客戶利益因交易所行為受損時,經紀商有義務應客戶的請求向交易所提起訴訟。否則,視為經紀商與交易所共同侵害客戶利益,雙方共負連帶責任。
(二)交易規(guī)則——確定其法律效力的必要性
,各國對期貨交易所的管理,除國家立法指定強制性規(guī)范外,更多的情況下則是依賴于交易所自律性的管理。我國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也認同了期貨交易所為自律性法人。因此,交易所的交易規(guī)則的法律效力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國外立法大多賦予交易規(guī)則以法律效力,將之作為司法審判的準則。諸如美國《芝加哥農產品交易所法規(guī)》等都被作為具有相當法律效力的規(guī)范而運用于審判中。
我國目前對期貨交易所交易規(guī)則的法律效力尚無明確規(guī)定。筆者認為有必要盡快確立其法律效力。將之作為處理期貨糾紛案件的依據之一。
從期貨交易的自身特點及其監(jiān)管看,交易規(guī)則是目前我國交易及監(jiān)管的依據,理應成為審案準則。期貨交易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現貨交易。其交易對象是標準化的期貨合約;大多數交易者的交易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實物而是為回避價格風險和獲取風險投資利益;期貨交易實行的是合約對沖和保證金制度;交易方式和交易場所也不同于一般現貨交易……期貨交易自身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現行法律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據。同時由于交易品種的差異,所遵循的交易規(guī)則就有所不同。以英美國家為例,金屬交易就與其他商品交易的規(guī)則有著巨大的差別,如“在大部分品種和衍生工具的期貨合約中,均要求在交割月中完成交易,但在金屬期貨交易中,則要求在交割日完成! 這一特征取決于交易商品的生產周期和生產方式,因而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成熟的期貨市場將交易所的交易規(guī)則奉為法律。
從交易規(guī)則的產生看,交易規(guī)則是期貨交易活動參與人之間共同的約定,應該對各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從合同法的角度看,對交易所會員來說,加入交易所就等同于承諾自愿履行交易所的規(guī)則。對客戶來說,與經紀機構簽訂委托書時,也就明確了有遵守加以規(guī)則的義務。因而,交易所的交易規(guī)則無論是對會員還是對客戶,都有法律的約束力。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期貨交易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中也指出:“處理這類案件應特別堅持以下原則——(四)堅持尊重當事人合法約定的原則。對于當事人約定只要其不違背法律的規(guī)定和期貨交易的慣例,就可以作為處理當事人之間糾紛的依據!边@一原則的確立,明確了交易所規(guī)則可作為解決期貨交易當事人之間法律糾紛的依據。
從我國目前期貨立法的現狀及司法實踐看,確立期貨交易所交易規(guī)則在審理期貨糾紛案件中的地位,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妥善處理,有利于期貨交易監(jiān)管和有序運作。我國期貨市場走的是一條“先試點,后立法”的道路,與期貨市場的相比,立法明顯滯后?v觀國外的期貨法律發(fā)展,期貨法規(guī)大都伴隨著期貨交易的發(fā)展而逐漸發(fā)展成熟,在發(fā)展之初,司法實踐往往以自律規(guī)范及交易慣例為依托。我國目前尚處于期貨市場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如司法實踐忽視期貨交易規(guī)則,甚至輕易否定其效力,就會導致期貨交易秩序的混亂。
當然,在確立交易規(guī)則之法律效力的同時,值得強調的是關于交易所規(guī)則的合法性審查問題。筆者認為,期貨交易所規(guī)則作為自律組織的自律規(guī)范,只要按合法的程序產生,報證監(jiān)會即為合法有效。中國證監(jiān)會有權行使審查權。作為法院,尤其是地院,在審查期貨交易所規(guī)則時應持謹慎態(tài)度。鑒于交易所規(guī)則的合法性涉及較強的專業(yè)性,且有關穩(wěn)定,建議應由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國證監(jiān)會及期貨業(yè)內專家共同組成權威性的專門機構審查。

(三)期貨立法——對糾紛舉證責任的確認
在對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訴訟中,必然涉及對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舉證現有的期貨中,并未涉及對糾紛舉證責任的規(guī)定。僅在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中規(guī)定:除“客戶主張經紀公司未入市交易,經紀公司否認的,應由經紀公司負舉證責任”外,一般應當貫徹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筆者認為,我國期貨立法有必要確立期貨糾紛訴訟的特殊舉證責任。
讓我們針對前文所提及的兩種違規(guī)行為加以。行為之一具有十分明顯的隱蔽性。其隱蔽性在于它以合法的表現形式達到了不法的行為結果,而作為客戶在通過經紀商進行訴訟時,根本無法就交易所是否有縱容大戶造市的故意進行舉證。同時,也無法就交易所在各類會議中發(fā)布的信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作出專業(yè)的認定。從而無法舉證交易所對客戶損失是否負有直接責任。在行為之二時,我們發(fā)現,如要判斷指定倉庫的前述行為是否違法,將涉及兩個基本的行為要素的認定:即定點倉庫的質檢行為是否合法和是否存在與大戶勾結的嫌疑。顯然,要求原告對此舉證是不合理的。因為,對前者的認定須有相關的內部憑證和質檢記錄加以佐證,甚至需要重新聘請權威質檢部門進行鑒定。這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原告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對于后一種行為要素,由于“勾結”行為本身具有隱蔽性,除當事人外,第三者很難了解其內幕,因此原告也很難承擔舉證責任?梢,由于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本身具有專業(yè)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加之在期貨交易中,信息來源均來自于經紀公司和交易所,客戶根本無法掌握操作、執(zhí)行中的具體情況,更無法調取內部資料。所以,在此類由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所導致的訴訟中,由被告舉證更符合公平原則。從公平的角度看,客戶相對于經紀機構,會員相對于交易所都處在弱勢地位,由弱勢方承擔舉證責任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因而,筆者主張應確立期貨糾紛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三、 結 語

期貨交易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交易,他具備回避風險及價格發(fā)現功能,期貨市場的健康,有利于市場的繁榮和現貨市場的穩(wěn)定。期貨交易所是期貨交易的唯一場所,它的規(guī)范運作是保障期貨交易順利完成的關鍵。期貨交易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的結果必定是有輸有贏。作為戰(zhàn)爭規(guī)則的執(zhí)行者——期貨交易所,只有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組織戰(zhàn)爭才能將損害減至最小。












(一)法律法規(guī)
。保镀谪浗灰坠芾頃盒袟l例》
。玻镀谪浰芾磙k法》
 3.《期貨從業(yè)人員資格管理辦法》
。矗镀谪浗浖o公司管理辦法》
。担睹穹ㄍ▌t》
。叮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福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
(二)專著
。保蠲髁贾镀谪浄ā,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黃永慶主編《期貨交易法律實務》,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楊永清著《期貨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
4.文紅宇主編《期貨交易法律知識全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徐海燕著《英美代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6.肖建國、肖建華著《委托 行紀 居間合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6月版
7.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16.
8.黃永慶主編《期貨交易糾紛案例評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
9.施光耀編《中國證券百科全書·衍生產品卷》,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四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門淑蓮著《期貨交易與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2.耀武主編《英國證券發(fā)行與交易法律》,1999年4月版
13.吳志攀、白建軍著《證券市場與法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4.張邦輝主編《期貨交易大辭典》,中國物價出版社1994年1月版
15.劉迎秋主編《期貨大辭典》,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16.《期貨法規(guī)選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審定,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
17.《大百科全書·金融管理卷》,中國物資出版社
18.《中國金融大百科全書·金融機構卷》,中國物資出版社
19.《中國金融大百科全書·衍生品交易卷》,中國物資出版社
20.[美]佛蘭克·J·法博齊、佛朗哥·莫地利亞尼著,唐旭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出版社1998年3月
21.[美]J 達瑞爾·杜菲著、殷庚清譯《美國期貨市場》,山西經濟出版社
22. Futures Trading Law and Regulation;Editors,Helen Parry,Eric Bettelheim and William Rees
(三)論文
。保五a祥《“期貨交易法”評析》,《與法律》1999年1月
2.李濤《對期貨糾紛案的法律思考》,《律師世界》1998年9月
3.李紅建、胡碧通《淺析期貨交易所的法律地位》,《法學天地》1997年5月
4.魯濱森《英國期貨市場的立法與自律管理》,《法制日報》1998年10月10日
5.畢秋麗《關于期貨交易立法幾個的探討》,《山東法學》1998年4月
6.孫強《中國期貨市場的監(jiān)管及風險防范》,《財經問題》1998年11月
7.陶紅燕、毛國輝《美英期貨市場立法與管理》,《經濟》1996年3月
8.黨亦恒《期貨經紀中全權委托的法律問題》,《法學》1996年2月
9.黨亦恒《論期貨經紀的法律關系》,《中國法學》1994年4月
10.成都中院經二庭《審理期貨交易糾紛案件的法規(guī)探討》,《政法論壇》1994年4月
11.楊媛《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訴方式探討》,《法學雜志》1999年2月
12.王國征《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法學家》1998年4月
13.趙剛《從司法解釋與現行理發(fā)之抵觸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之窘困及其合理解脫》,《法學》1997年11月
14.華仁!秶鴥绕谪浭袌鰧崉战桓钪贫仍u議》,《中國期貨》1997年第1期
15.趙文廣《交割履約風險剖析》,《中國期貨》1997年第2期
16.李云《透支交易行為及其法律責任》,《中國期貨》1997年7月
17.楊光《談談期貨糾紛案件中“舉證責任倒置”問題》,《中國期貨》1995年10月
18.趙杰、胡定《期貨交割與風險控制》,《中國期貨》1996年第8期
19.薛智勝《交易所與指定交割倉庫的法律關系》,《中國期貨》1997年4月
20.陶非《交易所自律管理弱化的內外部原因》,《中國期貨》1995年12月
21.彭真明、鄧友剛《期貨交易若干法律問題探討》,《法商研究》1997年2月
22.吳有彬《代理期貨糾紛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律師世界》1998年9月
23.石英《期貨案件若干法律問題探討》,《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4月
24.沈寅《商品期貨糾紛的法律問題及建議》,《法學》1995年6月
25.彭真明《英國期貨市場的立法與管理》,《國際貿易》1995年3月
26.冉曉明《對中國期貨立法若干問題探討》,《城市金融》1995年3—6月
27.鄔紅旗《期貨交易與法律法規(guī)》,《四川審判》1995年1月

【期貨交易所違規(guī)行為的剖析與防范】相關文章:

企業(yè)并購中的審計風險與防范剖析03-02

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期貨交易所競爭策略03-21

期貨交易所的若干制度性題目及其解決02-26

舞蹈形象剖析06-27

剖析"以人為本"03-20

期貨投資信息對期貨市場功能的影響03-21

金融期貨新時代下股指期貨上市對股市的影響12-11

利率期貨和利率期貨會計03-02

人力資源跳槽的剖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