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見危知大節(jié)奉身明大義-讀《斜川集》談蘇過文化價值取向
畢業(yè)論文
見危知大節(jié) 奉身明大義
——讀《斜川集》談蘇過文化價值取向之3
唐正鵬
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尤其是文學總與審美相關聯(lián),而這種審美與人類的無意識心理密不可分,無不是1種既原始、又被擴大了、延伸了的泛“性本能”情感(喜、怒、哀、樂、憂、思、恐等)和與人類道德、宗教、甚至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的高級情感之間相互矛盾和斗爭,并常常以符號、聲音或者體語等形式表達、表現(xiàn)這種最后趨向平衡和沖融的情緒。因此,文人們總是企盼情感得到宣泄,在宣泄中尋找1種愉悅或解脫,并以此消解內心深處的隱痛而實現(xiàn)自我保存和自我價值,只不過是形式和方式不同而已。蘇過1生時出時處、時行時藏,但無論出處還是行藏,都是以“見危知大節(jié),奉身明大義”這1文化價值觀念作為導乎人生道路的節(jié)度和法則的,最后達到1種內在心理境界上的“平衡”和“沖融”。
從蘇過的生平事跡和詩文著述來看,他所指的“節(jié)”、“義”,不是1般意義上的節(jié)操、節(jié)度和仁義、義利。蘇過“大節(jié)”則指的是“治國之大柄”和“執(zhí)政的大體”,從實體意義上說應該是關于國家存亡安危之大事,完全符合“禮以行義,義以成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左傳·成公傳》)這句話的意思。其“大義”的內涵是最高層次的與自然和社會的相“宜”,可以從子思的《中庸》和韓愈的《原道》中找到這種思想的源頭,子思認為“義者,宜也”,韓愈這樣解釋:“行而宜之之為義!比缫蚍N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己身“不為世用”之時,他不完全氣餒、頹廢,轉而以“宜己”和“己宜”這種具有“和諧”特質的精神營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盡可能讓人生變得沖融、瀟灑和散淡。
蘇過1生大多身為黎庶,但作為出身名門、飽讀儒家經典的文人,1刻也不忘為國分憂之“大節(jié)”。
“磋商國是,為國分憂”是蘇過違章中反映“知大節(jié)”的第1個層面。蘇過侍父海南期間所作的《論海南黎事書》(作于北宋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1文,不僅展示了作者卓犖不凡的見識,而且充分反映了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駕馭時局的能力。文中他開篇就以“古之君子建1事,出1令,未嘗不多參之于民言”的論據(jù)提出了“上情下達”而得執(zhí)政“厲害之實”的為政理念,同時指出了當朝1些“執(zhí)事者”(執(zhí)掌權力之官員)“不求之于斯人,而斯人者我未嘗以告實,豈上下之情有間而然也?”的惡果。緊接著,他根據(jù)當時關于如何治理海南黎人1事“議者紛紛,厲害未決”而成為“朝廷瘡疥之病”的所出現(xiàn)的種種觀點,據(jù)事論理逐1進行評判駁斥,在深層剖析海南難于治理是因“黎人之性,敦愿樸訥,無文書符契之用,刻木結繩而已。故華人欺其愚而奪其財,彼不敢訴之吏”所致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理海南的幾條基本措施:1曰“上策莫如自治”。建議朝廷“捐數(shù)官以使人”則“賢于用師也”。2曰“戍卒可省,民兵可用”。其好處在于“編戶之家,家有武備,親戚墳墓所在,人自為戰(zhàn)”,并且閑時為民,致力于生產,戰(zhàn)時為兵,可以保家衛(wèi)國,則“吾藩籬不可窺也”。我查閱了大量的古代典籍,關于執(zhí)政上的“自治”,軍事上的“民兵”觀點,唯有蘇過提得10分明確,可以說是首發(fā)“自治”和“民兵”觀點的鼻祖!而且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接近了我們當代“民族區(qū)域自治”和“民兵預備役”的概念和內涵,實在難能可貴。因此,當代為政者細心研讀蘇過之《論海南黎事書》1文,也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
“崇尚農耕,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知大節(jié)”的第2個層面。海南雖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為“開化”的南方“荒蠻”之地,但自古以來就有著發(fā)展農耕生產的優(yōu)越地理和氣候條件。但蘇過父子貶謫海南時,這里的黎族群眾仍然過著以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因此,他在這里不僅與父親幫助黎族群眾發(fā)展水利,教以農耕,還常常以中原的農耕文化啟迪、導引這個落后民族,試圖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吧揭囊扳蚕采浍C,腰下長鋏森相摩。平沙仿佛見遺跡,踴躍不待張虞羅……近年歲惡不可度,竹閑有米田無禾。耕牛日欲登鼎俎,野獸逃命理則那。朝來剝啄誰有饋,愧爾父老勤弓戈。1言愿子不忽我,暴殄天物神所呵”(《夜獵行》,作于北宋元符2年,即公元1099年)。這首詩既有對黎族人民熱情的贊賞,又有對民族不事農耕而落后的擔憂,更展示出了蘇過倡導的包容愛惜天物、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的“環(huán)保主義”思想。
蘇過之“明大義”,在其《志隱》1文和其后期“學陶”詩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北宋早期的文人比起蘇過來說,那就幸運多了,他們常常能目染融融月色,耳濡罄石絲竹,身沐淡淡秋風;行走堤柳園圃,游弋江海溪谷,寄情山林泉石;或放浪綺羅脂粉,或留戀簾幕樓臺,或纏綿婉約,或凄楚悲憫;蚨嗷蛏倏梢詮乃麄冊~令詩文中嗅出點“歡快”或者“花柳”之味。蘇過卻沒有,至少從現(xiàn)存在詩文中沒有出現(xiàn)過。也不像南宋時期的文人那樣,為反抗政治黑暗,以“掇拾風煙,組綴花鳥”為樂,以紙醉金迷來打發(fā)時光,麻痹思想;或干脆以“有口不須談時事,無機惟合臥山林”(南宋·翁卷《行藥作》)為由閉口不談國事。蘇過對人生進行理性反思的基礎上,給自己找到了1條 “學陶解憂,以文守志”的路子。
貶謫儋耳期間的蘇軾見蘇過《志隱》1文后,曾感概地說:“吾可以安于島嶼矣!”(晁補之《蘇過墓志銘》)。為什么呢?其1,《志隱》1文的行文:行止得宜,跌宕有致,廣征故實而無“書袋”之累,深寓妙理而玄虛之跡。其2,其主要思想則是:天地之間,物各有數(shù),小不企大,夭不羨壽,勝故欣然,敗亦何妨。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蘇過“行之宜之”之“大義”的文化價值取向。文中說:“若夫紆朱懷金,肥馬輕車,故人情之所欲得也,而況金石之傳,不朽之榮?”但他觀父親蘇軾的遭遇之后,便悟出了“功高則身危,名重則謗生。枉尋者見容,方枘者必憎”的道理,接著他根據(jù)史實得出“自古豪杰之士,有不能閭閻之窮,慨然澄清之志,探虎穴,索驪珠,而得全者蓋無12也”。他認為與帝王應該“患難可以共處,安逸可以長辭”,證據(jù)就是“子胥不免于屬鏤,范蠡得計于鴟夷,蕭何縲囚于患失,留侯脫屣于先知。敵國亡而信先烹,劉氏安而勃疑”。最后,他觀史鑒今,把仕途比作“馬之羈靮,鷹之韝紲”。于是,便有了于官場“心寒久矣!”的感嘆。最后他把“置身避荒,逃空谷于寂寥,追赤松于渺茫,想神仙于有無”這種“游于物表”的境界作為“天下之至樂”,以此閉門卻掃,獨善其身
至于如何“閉門卻掃,獨善其身”,蘇過的方法是“學陶解憂,以文守志”。毋庸置疑,蘇過父子陶淵明詩文和精神的,蘇過除了與父親蘇軾賞讀和酬和陶詩以外,還常常以陶淵明之精神消憂解愁,瀟灑度日。據(jù)有關文史資料記載,蘇氏父子貶謫惠州和海南期間日讀、和陶詩1首,中華書局出版的《蘇軾詩集》中有不少篇幅,盡管蘇過《斜川集》因“靖康之難”散失過半,但與“學陶”、“和陶”有關的詩仍存10余篇。詩中洋溢著對陶淵明的敬崇、熱愛之意,集中體現(xiàn)了蘇過對田園式的“自由精神”、“自由生活”的憧憬和追慕:“歲豐田野炊,客子亦不休。糟床有新注,何事不出游。春云翳薄日,磻石俯清流。心目兩自閑,醉眠不驚鷗!谓稍⒛,長嘯忘千憂。儻遂北海志,與事復何求”(《次韻淵明正月5日游斜川韻》,作于北宋紹圣3年,即公元1096年)。事過5年之后的作于北宋宣和3年,即公元1121年,蘇過再次罷官閑居潁昌城西鴨陂之南,見地酷似陶淵明優(yōu)游之“斜川”,遂卜筑陋室,結茅而居之,并將卜居處名之曰“小斜川”,還自號斜川居士,作《小斜川并引》詩為記。詩小序說他與陶淵明“畸窮既略相似,而晚景所得又同,所乏者高世之名耳”。全詩如下:“我老不自愛,幾時真罷休。浮沉閭里間,謾效馬少游。年來510化,逝水無停留。胸中粗已了,浩蕩欲沒鷗。淵明我同生,共盡當1丘。試筑小斜川,佳名偶相疇。亦復辛丑歲,與公更唱酬。當時23友,得如我友不?賦詩俱不傳,疑有湛輩憂。聊將桃李句,瓊瑰副吾求!笨上У氖牵@位凄慘憂戚,蹉跎1生的偉大詩人,在寫完這首詩的第2年便暴卒道途,帶著1腔的憂憤和對陶淵明田園自由生活的向往,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寫完這3篇拙文,擱筆思之,深為蘇過文學成就所折服,也為他獨具特質的文化價值觀念所感動,更為這位1生充滿悲憤、凄惻、蒼涼的詩人而扼腕嘆息!如此,倘能以區(qū)區(qū)拙文引起世人對蘇過的重新審視和關注,余愿足矣!
【見危知大節(jié)奉身明大義-讀《斜川集》談蘇過文化價值取向】相關文章:
談川明參高產栽培技術03-18
淺探影視劇音樂的文化價值取向03-19
談跨文化中身勢語的含義及運用03-19
談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內涵儲備的價值取向03-19
探究當前知識舞蹈及價值取向12-13
MBA教育的價值取向及方略選擇03-01
談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與建構03-21
談雕塑造型與民族的思維取向03-20
論《傲慢與偏見》婚姻價值取向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