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隴西時調(diào)初探
引導語:隴西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地位,它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歷史人文重鎮(zhèn),隴西縣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以下是YJBYS的小編為大家找到的隴西時調(diào)初探。希望能幫助大家!
摘要:本文介紹了隴西時調(diào)的歷史與發(fā)展,將采風所得來的原始素材記成譜。選取隴西時調(diào)中的《孟姜女》、《放風箏》與其他地方民歌進行比較,從而反應出了隴西時調(diào)的特點。
關鍵詞:隴西時調(diào) 歷史與發(fā)展 民歌對 時調(diào)譜例
一、隴西時調(diào)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
隴西時調(diào)是受了隴西道情所影響,在早期大多數(shù)為道教的信徒演唱,內(nèi)容大多數(shù)以勸善、孝順、道義為題材。后來深受市人和文人們的愛好,大多數(shù)以適閑、樂趣生活為主要題材。最后發(fā)展與產(chǎn)生受到區(qū)域壞境、歷史文化、政治宗教方面的影響。
(一)區(qū)域壞境的影響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qū)中部,渭河上游,東面接通通渭縣,背靠定西市,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居住著漢族、回族兩個民族。隴西又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jīng)之地,人口49.8萬人。她以悠久的歷史彪炳千古于華夏文明史冊,一直為歷代群、州、府治所地,成為隴右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和甘肅省最早的省會。
(二)歷史文化的影響
隴西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地位,它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歷史人文重鎮(zhèn),隴西縣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中國文學史上的“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都是今天的隴西人,這三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唐人傳奇留遺不少。而后來煊赫如是者,唯《鶯鶯傳》及李朝威《劉毅傳書》而已”。隴西地還曾經(jīng)出過眾多名人,比如漢醫(yī)術方士封衡,與華佗齊名,著幾本醫(yī)書等。漢右將軍廉襃、宋少傅王德,抗金戰(zhàn)功赫赫,都是著名軍事人物。
(三)政治宗教的影響
唐朝的開國君主姓李,名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他建立了李唐王朝,李唐王朝與道教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出門閥士族的傳統(tǒng)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興奉的重要宗教。自然而然道教音樂也對當時的民間藝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隴西也不例外,而且隴西也是李唐王朝的發(fā)跡之地。
二、隴西時調(diào)的歷史與現(xiàn)狀
先前,我對隴西時調(diào)的理解不夠深刻,此后我認真的借閱了鄭振鋒先生所著的《中國俗文學史》、美籍隴西人士羅錦堂所著的《中國散曲史》、和《南曲小令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民歌時調(diào)集》,因而對隴西民間流傳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曲、小調(diào)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現(xiàn)將隴西小曲、時調(diào)有關方面做一簡單論述。曲者,不直也,一舉其聲而三折,亦指樂曲。曲牌者,曲調(diào)之各種名稱。曲韻者,作曲之韻腳,但曲是押韻比詩詞寬,沒有詩詞那樣嚴謹。曲韻腳雖密,但鄰韻可押、同一字可押。
小曲和小調(diào),它始于明代,興于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隴西當今流行的小曲、小調(diào),都合于曲的規(guī)范,有曲牌、有調(diào)式、唱詞都押韻。它至今在民間農(nóng)舍、街頭巷尾,地攤、茶館寺廟中清唱和演唱,偶爾也粉墨登場。
小曲、小調(diào)確實是老百姓喜歡的民間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中未納入正統(tǒng)。近代鄭振鋒在他所著的《中國俗文學史》中首次將它納入,在第一章中說:“俗文學就是通俗文學,就是民間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換句話說,所謂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而流行于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羅錦堂先生在他的《中古散曲史》中說:“小曲是明人獨創(chuàng)的,無論學士大夫、販夫走卒都醉心于這種詩體,以資歌唱,吟詠。”小曲、小調(diào)、曲牌、調(diào)式,不是某一個人任意臆想出來的,它是經(jīng)歷數(shù)百年落魄文士和民間藝人千辛萬苦地創(chuàng)作演唱,修改而流傳致使保存下來的藝術精華。如隴西小曲曲牌中的《打棗桿》、《銀紐絲》、《馬頭調(diào)》、《羅江怨》、《黃鸝調(diào)》、《滴落金》等在明朝和清朝就有文字記載。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五“時尚小令”調(diào)里、范謙在《云見劇目鈔》卷二記風俗都提到《打棗桿》和《銀紐絲》。明人卓人月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家吳歌……《羅江怨》、《打棗桿》、《銀紐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赌奚牙m(xù)譜》是乾隆六十年的俗曲總集,其中《滴落金錢》、《黃鸝調(diào)》、《馬頭調(diào)》、《銀紐絲》、《打棗桿》均有記載!栋籽┻z音》是嘉慶、道光年間的小曲總集,卷一收《馬頭調(diào)》211首。并有古譜,因為不懂無法學唱。雖然曲牌名稱相同,但在唱法上可以肯定的說大有不同。隴西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小曲古譜,都是口傳心授的!栋籽┻z音》中的《馬頭調(diào)》唱詞只有91字,隴西小曲中的《馬頭調(diào)》只有24個字,真是相差甚遠,但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因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在變,更何況是一首流行的小曲、小調(diào)。
今年,我看了青海、通渭、定西、武山錄制的小曲和小調(diào),都各有千秋。同一首曲子,由于傳承人不同,再加上個地方方言土語發(fā)音的差異造成了個地方唱腔的變化,聽起來味道不一,但又都特別的相近。
隴西所流傳的小曲、小調(diào)中,唱腔與各地均有出入,尤其是唱詞的變化,其原因是民間老藝人大部分都不識字,口授于他人,學的人又怕自己忘記,又一次轉錄成文字,再加上抄錄的人文化水平低,不知所云。因此,所錄唱詞錯誤百出,如把曲牌名《銀紐絲》寫成“九死調(diào)”,《琵琶調(diào)》寫成“皮巴調(diào)”。
在唱詞中錯誤更多,把“楚霸王”唱成“楚八王”,把北京有個“康熙王”唱成北京有個“康西王”,把“古城壕邊才團圓”唱成“古城好站才團圓”。
另外,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fā)展,電視進入家庭,尤其是電腦的出現(xiàn),大多年輕人喜歡上網(wǎng),大型劇院電影院無人欣賞,更何況民間流行的小曲、小調(diào)。目前有滅絕的跡象,在不挖掘、整理,再過幾十年就要絕跡了。到那時來說,又是對于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遺失。
三、隴西小曲的傳入途徑
隴西小曲的傳入,據(jù)初步所獲得的材料和傳說,大約可有三個途徑。
(一)北京: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隴西縣城府們街舉子馬如鑒先生,子月麓,赴京應試,三考近士及第;仉]西時由北京帶來三支曲子,《文王哭獄》、《毛遂自薦》、《伍子胥過昭關》。據(jù)裴希老先生講,唱詞大部分由馬老先生提供的,隴西小曲由此而興起。還有《柳下惠坐懷不亂》、《梵王宮》、《李亞仙刺日》、《俞伯牙撫琴》等,均為寫成文字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化全部失傳。
(二)陜西:
陜西劇種復雜,主要劇種是秦腔。陜西有兩個劇種和隴西的曲子有關聯(lián),一是眉戶劇,二是碗碗腔(劇)。陜甘兩省相鄰,邊境漫長,隴西又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陜西眉戶中有許多曲牌名稱與隴西小曲的曲牌相同,唱腔相似而有所不同。崗調(diào)名稱相同唱腔略有不同,《銀紐絲》曲牌名稱相同,唱腔相似,如《蓮花調(diào)》眉戶中叫《尖尖花》,旋律基本相似而有所不同。其次是碗碗腔,它的一些唱腔在旋律上的隴西小曲相近,在樂器上的二弦子和隴西五十年前所用相同,雖叫二弦子只拉不彈,鐵指帽,牛筋弦,聲音高昂古雅。在五十年代二弦子的應用,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這種樂器至今只有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和陜西碗碗腔劇種里擁有。
(三)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這是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它也是絲綢古道重鎮(zhèn)。隴西有些小調(diào)在旋律上明顯的和臨夏、青海花兒相似,有共同的韻味,如“二瓜子趕車”、“割麥”、“藍橋擔水”、“走寧夏”等。
四、隴西時調(diào)的分類
隴西時調(diào)中有一大部分是反應勞動人民現(xiàn)實生活的曲子。在當?shù)厝藗兓\統(tǒng)的稱它們?yōu)檠砀。按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祁明芳老師編著的《中國民歌民族器樂欣賞》一書中的歸類應歸為五類:1、孟姜女調(diào)2、鮮花調(diào)、3繡荷包調(diào)4、剪靛花調(diào)5、銀紐絲調(diào)
現(xiàn)舉隴西時調(diào)中的《繡荷包》與陜西民歌《繡荷包》做一比較:
山西民歌《繡荷包》譜例:
隴西時調(diào)《繡荷包》譜例:
1、從調(diào)式上來說:山西民歌《繡荷包》它為五聲
商調(diào)式;而隴西時調(diào)《繡荷包》為五聲羽調(diào)式。
2、從樂句上來說:山西民歌《繡荷包》是兩個樂句的單樂段;隴西時調(diào)也同樣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
3、從旋律上來說:山西民歌《繡荷包》是四度跳進與級進的結合,剛健中見柔和細膩;隴西時調(diào)《繡荷包》也是四度跳進與級進的結合,柔和中見剛健和粗曠。
總結
通過這次學術科研活動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民族的世界,我們因該積極的去繼承和發(fā)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歷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該讓它們自生自滅。傳承與發(fā)揚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四卷
【2】 正則鋒《中國俗文學史》第一章
【3】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
【4】 祁明芳《中國民歌民族器樂欣賞》
【5】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民歌時調(diào)集》
【6】 《隴西史》
【隴西時調(diào)初探】相關文章:
文心雕龍初探03-21
鐵路營銷初探03-22
內(nèi)審創(chuàng)新初探03-22
攝影旅游初探03-21
初探“體驗營銷”03-22
專家稱應適當適時調(diào)整人口政策03-06
項羽悲劇成因初探03-06
節(jié)事旅游初探03-07
泥沙起動規(guī)律初探03-07
納米材料初探論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