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世界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先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爛
掉了根的大樹!钡拇_,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道學的作用實與儒學不相上下,它們一隱一顯,
共同澆灌著中國社會的文化土壤,對中國社會之發(fā)展和中華民族性格之形成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
響。
然而,長期以來,或者更準確地說,90年代之前,道學研究一直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如果說
儒學的研究可謂“門庭若市”的話,那么,道學的研究則可謂“門庭冷落”。有人將這種情況概
括為“儒熱道冷”,是大體符合實際的。令人欣慰的是,90年代以后,道學研究開始步“儒學
熱”之后塵,受到學界的關注,并陸續(xù)出版、發(fā)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果說用“道學熱”來揭
示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的特點,具有某種言過其實和“揚道抑儒”之嫌的話,那么,指出道學研
究構成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卻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總的看,20世紀后半葉的20年特別是后10年,道家文化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這種進展主
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關于老莊其人其書及其他道家人物與著作的研究;二是關于道家思
想淵源及學派演變的研究;三是關于道家文化基本精神及特質的研究;四是關于道家思想的研究
特別是道家之道論與人論研究;五是關于道家思想的比較研究包括道家學派內部的比較研究,道
家與其他學派的比較研究,道家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六是關于道家之歷史地位與道學之現(xiàn)代
價值的研究;七是其他問題的研究,諸如道家與道教的關系研究,道學史研究,郭店道家簡研究
等等。前不久,筆者組織編寫《中國文化研究20年》一書,就中曾設專章,從上述諸方面就近20
年道家文化研究的基本情況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通過這一總結,并通過與儒學及儒學研究
之情況的比較考察,我們感到,有幾個問題仍有必要提出來,以引起人們特別的關注和重視。
(一)關于道家之地位問題
80年代中后期以來,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除
極少數(shù)論者執(zhí)守揚儒抑道的立場外,絕大多數(shù)論者都普遍認同道家之重要歷史地位。這其中,有
一種看法尤為引起人們特別的關注,這就是“道家主干說”!暗兰抑鞲烧f”的代表人物前有周
玉燕、吳德勤,繼有陳鼓應,后有胡孚琛、呂錫琛及涂又光,就中又以陳鼓應先生倡導最力最
勤?陀^地說,“道家主干說”的提出和討論,對于重新認識道學之歷史作用,推進道學研究的
深入,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然它與傳統(tǒng)的“儒家主干說”一樣,在某種程度上隱含著學派的偏
見或門戶之見,潛存著發(fā)展為“獨尊道學”之可能。這是不能不讓人有所擔憂的。歷史上董仲舒
的“獨尊儒術”,給予中國學術文化的發(fā)展乃至中國社會的進步曾造成極壞的影響,教訓是沉重
而深刻的。因此,人們有理由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認識,避免從重視道學、推崇道學走向“獨尊道
學”。事實上,儒學和道學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傳統(tǒng)文化中皆有其顯著的地位,二者交叉主干,互
補互動,不論從積極方面抑或從消極方面,都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何以一定要人為地在二者之間分出高低、主次呢?所謂交叉主干,說的是,為中國社會不同時期
的歷史條件和文化需求所決定,儒、道在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遞相變化和發(fā)展的。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來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儒學起著主導的作
用,占居基礎的地位;在另外的一些歷史時期,則是道學起著主導的作用,占據(jù)基礎的地位。所
謂互補互動,說的是儒學的道家化和道學的儒家化。儒學的道家化傾向乃“道家主干說”論者所
持,道學的儒家化傾向目前學界尚無人這么提。事實上,這兩種傾向在歷史上都是客觀的存在。
前者說的是“援道入儒”,“以道補儒”;后者講的是“援儒入道”,“以儒補道”。很顯然,
“互補”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是相互頡頏、相互刺激、相互吸收。
(二)關于新道家、新道學問題
在儒學的歷史發(fā)展中,有所謂新儒家、新儒學。與之相對應,有論者認為存在一個新道家學派。
董光璧先生在《當代新道家》一書中明確指出:“當代新道家的思想幾乎是同當代新儒家并行發(fā)
展的,它是在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危機情勢下,由一批科學家發(fā)展的!庇茖W家李約瑟闡述道
家思想的世界意義,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論證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性,美國科學家卡普拉推崇道家思
想中的生態(tài)智慧!拔野阉麄儼l(fā)展的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形式歸納為四個基本論點:道實論、生成
論、循環(huán)論和無為論!边@是“一種以科學新成就為根據(jù)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新文化
觀”,“一種基于文化趨同性的世界主義文化觀!倍壬Q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為當代
新道家的幾個“最引人注目者”。從中國學界來說,陳鼓應先生倡導“道家主干說”最力最勤,
胡孚琛先生對道學可謂推崇備至。盡管他們并沒有自命為當代新道家,是否可以大致稱之為中國
的當代新道家。與此相聯(lián)系,有論者如董光璧先生“確信重新發(fā)現(xiàn)道家具有地球船改變航向的歷
史意義”,有論者如胡孚琛先生進而提出創(chuàng)立新道學,以作為中華民族21世紀的文化戰(zhàn)略。這實
際上是要將道學提升為當代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基礎地位或主導地位。從學術自由的角度
看,與新儒家、新儒學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理由一樣,新道家、新道學亦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理由。
但我們對“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創(chuàng)立新道學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
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的唯一可行的文化戰(zhàn)略”(參見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
著重號為筆者所加)的說法,眼下還只能保留意見。希圖新道學引領中國乃至世界走向大同,是
否期許過高?不過,正如“道家主干說”的討論一樣,關于新道家、新道學的討論也將是有意義
的和必要的。
(三)關于道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問題
儒學研究中,人們曾就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問題進行討論,并取得一定的進展。雖然人們關
于二者能否結合的認識見仁見智,但多數(shù)論者普遍認為,“合則兩利,離則兩傷”?墒窃诘缹W
研究中,道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問題似乎未引起人們應有的注意。依筆者看,探討道學與馬克
思主義的相同相異、相通相融關系,既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中國化,發(fā)展中國特色和中國
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的需要,同時也是使道學獲得提升、獲得發(fā)展和發(fā)揚光大的需要。一方面,馬
克思主義的進一步中國化,有賴與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特點相結合的同時,吸收包括道學在內的中
國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從而充實和豐富自身;另一方面,道學要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
性轉化,有必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改造自身,使其獲得新的生機與活
力,F(xiàn)在,道學之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得到愈來愈多的人們的普遍認同,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實
現(xiàn)道學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或融合,正是使道學之現(xiàn)代價值獲得充分體現(xiàn)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所謂“儒道互補”;在現(xiàn)代中國,顯然存在一個道學或儒道與馬克思主義的
互補問題。這方面有大量的文章可作,相信學術界有人為之。
(四)關于道學的普及與大眾化問題
儒學研究中,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曾就儒學的普及與大眾化展開討論,亦有人做了一些儒學普
及的實際工作,如儒家倫理的啟蒙教育,儒家經(jīng)典的背誦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總的說,還
局限在學術討論的層面,從學術探討進入普及的真正的實際操作,還有很大的距離。然畢竟邁出
了可喜的一步。筆者認為,道學也存在一個普及與大眾化的問題。道學研究工作者在這方面亦是
可以大有作為的。當然,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一方面,道學中有精華有糟粕,有“神奇”
有“臭腐”,需要人們作出準確的價值判斷和取舍;另一方面,道學之普及化、大眾化不等于道
學之庸俗化、簡單化,其間的分寸也不易把握。正因為如此,道學研究工作者更有責任提高自身
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道學素養(yǎng)乃至語言素養(yǎng),在道學之普及中發(fā)揮引導作用。現(xiàn)在的要務是
提高認識,重視起來,盡快將道學之普及與大眾化工作提上議事日程。
下一頁
【道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11-07
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論文05-23
工業(yè)設計中的價值潛力研究05-11
閱讀教學中的交互活動研究05-18
通信工程中傳輸技術研究05-14
醫(yī)院績效管理中的薄弱點與突破研究05-03
IPTV發(fā)展中承載網(wǎng)的研究和設計05-11
關于民事糾紛的幾個問題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