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略論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論文

時間:2024-08-26 00:11:14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略論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論文

  關(guān)于秦漢的芻、稿稅制度,史籍記載十分簡略,以致對芻、稿稅的征稅數(shù)量和征收辦法,均不明白;至于芻稅同稿稅的比例以及芻稅與稿稅之間是否存在折納關(guān)系等問題,更漠然無所知;尤其是芻稅內(nèi)部,有無類別的區(qū)分,幾乎不可想象。而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從江陵漢簡中獲得確鑿的證據(jù)。因此,通過江陵漢簡可以看出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巨大變化。

略論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論文

  為了顯示出江陵漢簡所反映的西漢前期的芻、稿稅制度的變化,有必要先看秦時芻、稿稅制度的情況。我們知道,有關(guān)秦時芻、稿稅制度的文獻記載,一共只有三條:

  一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元年四月,“盡征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wèi)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diào)郡縣轉(zhuǎn)輸菽粟芻、稿,皆令自赍糧食,咸陽三百里內(nèi)不得食其谷”。

  二是《淮南子·汜論訓》云:“秦之時,發(fā)謫戍,入芻、稿”。

  三是《漢書·主父偃傳》謂“秦皇帝又使天下飛芻輓粟”,顏師古注曰:“運載芻、稿,令其疾至,故曰飛芻也。輓,謂引車船也!备鶕(jù)上述三條記載,得知秦統(tǒng)一六國后確有征收芻、稿稅的制度;而且是用于軍需,供狗馬禽獸之食,故所征為實物;還不同于“菽粟”,而知為草料、禾稈之類的實物。至于芻、稿稅的征稅數(shù)量、類別及征收辦法等,均無從得知。

  1975年冬云夢秦簡出土后,由于簡文有涉及芻、稿稅者,從而使人們對秦的芻、稿稅制度的認識加深了。秦簡《田律》規(guī)定:“入頃芻、稿,以其受田之數(shù)。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稿二石。芻自黃*[左黍右魚]及藶束以上皆受之。入芻、稿,相輸度,可也”。又云:“禾、芻、稿撤木、薦,輒上石數(shù)縣廷。勿用,復以薦蓋”。《倉律》規(guī)定:“入禾稼、芻、稿,輒為廥籍,上內(nèi)史。芻、稿各萬石一積,咸陽二萬一積,其出入、增積及效如禾。”又云:“禾、芻、稿積索出日,上贏不備縣廷。出之未索而已備者,言縣廷,廷令長吏雜封其廥,與出之,輒上數(shù)廷。其少,欲一縣之,可也。廥在都邑,當□□□□□□□□者與雜出之!保ň姟端⒌厍啬怪窈啞罚└鶕(jù)上述諸簡文可知:

  第一,征收芻、稿稅的制度,商鞅變法后的秦國即已有之,而且同田租征收的“禾”即谷子一同入倉,故秦王朝時期不過是繼承了舊制而已。

  第二,芻、稿稅的征收,以土地數(shù)量多少為依據(jù),故可視為田畝的附加稅性質(zhì)。

  第三,每一百畝土地繳納芻稅三石、稿稅二石,芻稅與稿稅的比例是三比二。第四,芻稅、稿稅都以實物繳納,凡干葉、亂草成束均可作為納稅實物;繳納時,由納稅者將芻、稿運送到儲存的倉庫,過稱入倉。故倉庫里往往是“禾”(糧食)與芻、稿(飼料)并存,其保存與出入倉庫的制度也相同。第五,芻、稿均以重量計算,《漢書·歷律志》云:“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則每頃土地入芻三石、稿二石,相當于芻三百六十斤與稿二百四十斤,簡文所謂“輸相度”,即稱量重量之意。這些新的認識,都是從上引秦簡中獲得的。故云夢秦簡的出土,使人們加深了對秦的芻、稿稅制度的了解。

  入漢以后,繼承了秦的芻、稿稅制度。《漢書·蕭何傳》曰:“何為民請曰:上林苑中多空棄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獸食”,顏師古注曰:“稿,禾稈也。”《漢書·貢禹傳》載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及當時“農(nóng)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稅,鄉(xiāng)里私求,不可勝供”。至于《后漢書》諸帝《紀》,更是屢見“勿收田租、芻、稿”或“勿收租、更、芻、稿”的詔令(詳見拙著《秦漢史論集》第83頁所引)。這些記載表明:西漢之初,就已恢復秦的芻、稿稅制度;而且直到東漢末期,仍行此制。但是,漢代芻、稿稅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同秦制完全相同呢,還是有所變化呢?卻不得而知。又《后漢書·光武帝紀》注引《東觀漢記》曰:劉秀曾“為季父故舂陵侯詣大司馬府,訟地皇元年(公元20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萬六千斛,芻、稿錢若干萬!睋(jù)此,知諸侯王所食租稅中,既包括田租,又包括芻、稿稅,而且芻、稿稅已由征收飼料、禾稈等實物變成了折錢繳納。那么,芻、稿稅制度的這一變化始于何時呢?從西漢時期的史籍中,又毫無跡象可尋。但是,解決上述疑難的希望終于出現(xiàn)了,這就是1973年江陵鳳凰山第十號漢墓出土的簡牘。因為這批簡牘中的五號木牘及六號木牘,都涉及了西漢前期的芻、稿稅制度;尤其是六號木牘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關(guān)于芻、稿稅征收情況的實例。而十號漢墓出土的簡牘,其年代的下限為景帝四年,上限為文帝晚年,(詳見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刊《文物》1974年第7期)。因而通過五號、六號木牘有助于我們探討西漢文景時期的芻、稿稅制度在繼承秦制基礎上的巨大變化。

  為了便于分析,有必要將五號木牘背面的文字及六號木牘的全部文字抄錄如下。

 。ㄒ唬╆P(guān)于五號木牘的釋文,正面記錄的是當利里定算的數(shù)量及該里正月、二月算賦的分配情況,因與本文無關(guān),故不錄。該牘背面有“芻二石為錢”語。

  (二)關(guān)于六號木牘的釋文:

  平里戶芻廿七石

  田芻四石三斗七升

  凡卅一石三斗七升

  八斗為錢

  六石當稿

  定廿四石六斗九升當□

  田稿二石二斗四升半

  芻為稿十二石

  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

  稿上戶芻十三石

  田芻一石六斗六升

  凡十四石六斗六升

  二斗為錢

  一石當稿

  定十三石四斗六升給當□

  田稿八斗三升

  芻為稿二石

  凡二石八斗三升(摘引自《文物》1974年第7期)

  上引五號、六號木牘的內(nèi)容,十分重要。以五號木牘背面文字而言,雖然只有“芻二石為錢”一語,如果聯(lián)系四號木牘所記錄的關(guān)于市陽里和鄭里的口錢、算賦征收情況以及五號木牘正面所記錄的關(guān)于當利里的算賦定數(shù)與分配情況來看(參閱拙作《從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口錢、算賦制度》,刊《文史》二十輯),此“芻二石為錢”,應為允許市陽、鄭里與當利三里以芻折錢繳納的總數(shù)。再結(jié)合六號木牘允許平里的芻稅“八斗為錢”和稿上里的芻稅“二斗為錢”的話來看,三里合計以“芻二石為錢”也是合理的。市陽里、鄭里、當利里、平里與稿上里,既然都存在以芻折錢繳納的情況,則以芻折錢繳納芻稅的制度,早在西漢文景時期就已有了。不過,此時僅限于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尚未見以稿折錢。然而,前引《東觀漢記》所載王莽地皇元年諸侯王所食租稅中有“芻稿錢若干萬”的事實,這一方面說明芻稅折納之制,文景之后在繼續(xù)實行;另一方面又說明到西漢后期已發(fā)展成了整個芻、稿稅的折納之制。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六號木牘的內(nèi)容,因為它記錄了平里與稿上里征收芻、稿稅的完整情況。為了弄清該牘內(nèi)容的意義,有必要分析牘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就整個木牘內(nèi)容來說,它記錄了平里與稿上里分別征收芻、稿稅的數(shù)量、類別與征收辦法。其記錄順序,都是先講芻稅,再講稿稅。講芻稅時,又先講戶芻額,后講田芻額,再講該里應納戶芻、田芻的總額,然后講芻稅的征收辦法:包括允許以芻折錢繳納數(shù)、以芻折稿數(shù)以及從應納總額中減去此二數(shù)而得出的實納芻稅定數(shù)。講稿稅時,先講該里應納田稿的總數(shù),再加上允許以芻折稿之數(shù),便得出該里實納稿稅的總量。按照上述順序去核算六號木牘中所列舉的各項數(shù)字,除平里的“定廿四石六斗九升當□”應作“定廿四石五斗七升當□”及田稿“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應作“凡十四石二斗四升半”之外(我疑為牘文誤釋造成的差異),其余各數(shù)及折算關(guān)系,無不契合。因此,根據(jù)驗算的結(jié)果,可以確認:牘文中的“八斗為錢”與“二斗為錢”,是分別允許平里與稿上里的以芻折錢繳納的總數(shù);其中的“六石當稿”與“一石當稿”,則是分別允許平里與稿上里用芻稅折納稿稅的總量。至于牘文中的“芻為稿十二石”與“芻為稿二石”,恰恰都可以與“六石當稿”及“一石當稿”相對應,其芻與稿折納率為一比二,即芻一石可折合稿二石。

  在明白了上引木牘釋文的含義以后,就不難看出西漢前期文、景二帝時的芻、稿稅制度,較之秦的芻、稿稅制度,發(fā)生了如下的重大變化:

  第一,芻稅出現(xiàn)了“戶芻”與“田芻”的類別區(qū)分。

  如前所述,秦制芻稅無“戶芻”與“田芻”之分,而統(tǒng)稱為“芻”。征收的依據(jù)是按土地的數(shù)量,每百畝地納芻三石。到了西漢文、景二帝時期,依上述六號木牘所載,芻稅明顯被區(qū)分為“戶芻”與“田芻”兩大類。所謂“田芻”,無疑仍是按土地數(shù)量多少征收;至于“戶芻”,顧名思義是按戶征收的,否則無區(qū)分為“戶芻”與“田芻”的必要。“戶芻”既系按戶征收,則不分貧富都得繳納“戶芻”。這無疑對貧苦農(nóng)民是十分不利的。

  第二,“戶芻”重而“田芻”輕的格局制度化了。

  如前所云,秦制無“戶芻”與“田芻”之分,自然不存在二者何輕何重的問題。但西漢文景時之制,不僅已有“戶芻”、“田芻”之分,而且二者孰輕孰重也有明顯規(guī)定。如平里的戶芻為二十七石,田芻只有四石三斗七升,后者只及前者的16%弱;稿上里的戶芻為十三石,田芻為一石六斗六升,后者也只及前者的12%。此二里的戶芻與田芻的比例雖略有差別,但戶芻多于田芻的事實卻是很明顯的,這表明西漢前期的戶芻重而田芻輕的格局已經(jīng)制度化了。

  第三,稿稅出現(xiàn)了“田稿”的名稱,而且稿稅對芻稅的比例下降了。

  如前所述,秦無“田稿”之名,只有與“芻”連稱的“稿”。西漢前期既已有“田稿”之專稱,則稿稅的按田畝征收的性質(zhì)更明確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漢前期芻稅同稿稅比例的變化。按秦制:每頃地“入芻三石、稿二石”,芻稅與稿稅的比例是三比二。西漢前期卻不同了:以平里為例,芻稅為三十一石三斗七升,而稿稅僅二石二斗四升半,二者之比約為十四比一。又以稿上里為例,芻稅為十四石六斗六升,而稿稅僅八斗三升,二者之比約為十八比一。雖然此二里的芻稅與稿稅的比例不完全一致,卻很接近,至于同秦制相比,顯然同樣反映出芻稅部分的增加和稿稅部分的減少。這一變化,如果聯(lián)系下面芻稅質(zhì)優(yōu)與稿稅質(zhì)劣的情況來看,無疑是芻、稿稅的顯著加重。

  第四,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繳納的芻、稿稅征收方式的變化:

  按秦制,芻、稿稅無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的折納之制。但西漢文景時期,卻出現(xiàn)了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的折納辦法,而且形成了正式的制度,各里均規(guī)定了折納的數(shù)量。以平里而言,允許其三十一石三斗七升芻稅中的八斗以錢折納,即所謂“八斗為錢”,其允許折錢的比例為芻稅總量的百分之二強;又允許以六石芻稅折合稿稅繳納,占該里芻稅總量的五分之一弱。又以稿上里而言,允許其十四石六斗六升芻稅中的二斗折錢繳納,即所謂“二斗為錢”,其允許折錢的比例為該里芻稅總量的七十五分之一;又允許芻稅一石折稿繳納,占芻稅總量的十四分之一弱。此二里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繳納的數(shù)量各與其芻稅總量的比例雖然不同,但允許折納卻是共同的事實,而且具有允許以芻折錢者少、以芻折稿者多的共同特點。結(jié)合五號木牘背面所載鄭里、市陽里及當利里合計允許以“芻二石為錢”的話來看,說明折納制確制度化了,開始改變了完全以實物繳納的秦制。至于官府之所以分別作出各里折納數(shù)量規(guī)定,目的在于限制折納的量。

  第五,芻稅繳納物的質(zhì)量優(yōu)于稿稅繳納物的質(zhì)量的優(yōu)劣區(qū)分明朗化了:

  按秦制,“頃入芻三石、稿二石”時,“芻自黃*[左黍右魚]及藶束以上皆復之”。據(jù)秦簡整理小組的解釋,“芻”為飼草,“稿為禾稈”,“黃*[左黍右魚]”是禾的干葉,“藶”是亂草(《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8頁)。以此言之,秦時的芻、稿稅,系全部以實物繳納,而且從干枯的禾葉和亂草,只要成束,都可以作為納稅物,“芻”與“稿”在質(zhì)量上并無本質(zhì)上的差別。但是,到了西漢文景時期,情況判然不同了。二者出現(xiàn)了質(zhì)量上的明顯差別。如平里允許以芻折稿的數(shù)量為“六石當稿”,稿上里為“一石當稿”;而當計算該二里應納稿稅總量時,又分別加上“芻為稿十二石”與“芻為稿二石”。這顯然說明:每芻一石可折合稿二石,表明“芻”的質(zhì)量優(yōu)于“稿”。

  第六,芻、稿稅計量方式的變化:

  關(guān)于芻稅的征收物質(zhì)量優(yōu)于稿稅征收物的質(zhì)量的問題,還可以從二者計量方式上的變化獲得證明。我們知道,秦制繳納芻、稿稅時,是采用“入芻稿,輸相度”的方式進行的,即不論芻稅與稿稅都是用稱過量的。秦簡整理小組的同志也認為秦的“頃入芻三石、稿二石”是用稱稱量,每石為一百二十斤。(同上引書)又《漢書·律歷志》云:“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則每石確為一百二十斤。但是,西漢文景時的芻、稿稅征收,就不再用稱稱量,而是用升斗過量。如平里、稿上里芻、稿稅數(shù)量中,不乏若干石、斗、升的記錄,便是例證。這里的“石”,同“斗”、“升”等連在一起,就確知其非重量單位而已變成了容量單位。這一點,裘錫圭同志在其《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一文中已經(jīng)指出(《文物》1974年第7期)。歐陽修《集古錄》卷一《后漢修西岳廟復民賦碑》云:“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二月弘農(nóng)太守臣樊毅”上書中,道及“縣當孔道,加奉尊岳,一歲四祠,養(yǎng)牲百口,用谷稿三千余斛”。這里把“稿”與“谷”并列,而且都以“斛”計量,這證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時,確還在實行用容量計量辦法征收芻稿稅的制度。由此可見,芻、稿稅征收的計量方式,確實有一個由按重量計量到按容量計量的變化過程,而且這一變化的起點就在西漢文景時期。與這一變化相適應的,必然是芻、稿稅征收物質(zhì)量的提高,因為草料與禾稈等是無法用容量單位計算的。因此,文景時芻、稿稅征收時計量單位的變化,也反映出二者的質(zhì)量有一個由草料、禾稈到谷子、大麥等精飼料的變化過程。如果結(jié)合《齊民要術(shù)》卷六所載飼養(yǎng)大牲畜的經(jīng)驗來看,提高飼料質(zhì)量的作法是確實存在的!洱R民要術(shù)》云:牲畜“飲食之節(jié),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什么叫善芻呢?《齊民要術(shù)》云:“剉草粗,雖是豆谷,亦不肥充”;如能“細剉無節(jié),簁去土而食之者,令肥肥”。由此可見,“芻”的惡、中、善之分,一在于剉的粗細,二在于是否為豆、谷等高級飼料。《齊民要術(shù)》所云,為6世紀以前黃河流域的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且《漢書·尹歸翁傳》已有“豪強有論罪,輸畜官,使斬莝”的規(guī)定,顏注曰:“莝,斬芻”,可見漢代確已重視提高飼料質(zhì)量的情況。然則,西漢前期改變征收芻、稿稅時計量辦法的作法正同提高飼料的質(zhì)量有關(guān)。而其所以恰恰在這時有此改變,則應同秦漢統(tǒng)治者重視馬政和注意馬匹飼養(yǎng)的需要有密切關(guān)系(詳見拙文《秦漢的畜牧業(yè)》,待刊)。

  上述六個方面的變化,構(gòu)成了西漢前期的芻、稿稅制度同秦時芻、稿稅制度的巨大差別,反映出芻、稿稅制度變化發(fā)展的階段性和發(fā)展的趨向性。質(zhì)言之,即在芻、稿稅的征收對象方面,越來越向以戶口為征收對象的方面發(fā)展;在征稅數(shù)量方面,越來越向加重的方向發(fā)展,其中也包括提高芻、稿稅征收物的優(yōu)質(zhì)化傾向與計量方式的變化;在征收辦法方面,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制的出現(xiàn),顯示了折納制日益取代實物繳納制的發(fā)展方向。

  明白了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上述變化以后,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歷史上所謂“文、景之治”的實況。

  我們知道,司馬遷寫《史記》,盛贊文帝“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殷富”(《史記·孝文本紀贊》);又概括指出:“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史記·孝景本紀贊》)自此之后,歷代史家,無不盛贊“文景之治”,特別強調(diào)其“輕徭薄賦”,這時的中國大地,簡直成了天上人間的樂土。但是,也有持另一種看法的舊史家,這便是東漢人荀悅。他在其《漢紀》卷8中說:西漢前期的情況是“豪強之暴、酷于亡秦”;統(tǒng)治者“不正其本而務除租稅,適足以資豪強”。這兩種看法誰是誰非呢?過去支持荀悅之論者,往往以文、景二帝減輕田租只有利于田多的地主這一點去立論,給人以缺乏確證之盛。如果結(jié)合上述芻、稿稅制度的重大變化正發(fā)生在文、景二帝時的事實,則“文景之治”的實質(zhì)就可以獲得進一步的說明。

  據(jù)史書記載,文、景二帝確曾連續(xù)減輕田租。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曾將惠帝、高后時已經(jīng)減少到十五稅一的田租率又臨時性減少一半;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減少當年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前167年),“除田之租稅”,全部免去田租;景帝元、二年間(公元前156—前155年),正式確立了三十稅一的田租率,直到東漢,無有變化(參見拙著《秦漢史論集》第61頁)。此外,文帝“偃武修文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漢書·賈捐之傳》),又“賜民爵”、出宮人、減膳食、罷苑囿、省輿馬、除苛法、去肉刑、赦刑徒、免官奴婢為庶人等(詳見《漢書·文帝紀》、《景帝紀》及《賈山傳》等),不一而足,景帝還把服役者的起役年齡從十五周歲提高到二十周歲(《漢書·景帝紀》,參閱拙著《云夢秦簡初探(增訂本)》第16頁—25頁)。所有這一些,就給人以文、景二帝時期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的印象,從而導致了“文景之治”。上述這些,除“民賦四十”為虛美之辭外(詳見拙作《從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口錢、算賦制度》一文,刊《文史》第二十輯),其余都是事實,只是應作階級分析而已。如“賜民爵”是為了欺騙農(nóng)民從事生產(chǎn),農(nóng)民并不能因此而免役(參閱拙著《秦漢史論集》中的《論兩漢賜爵制度的歷史演變》一文);減輕田租,獲利者主要是地主;“去肉刑”而代以笞刑,反而多死于杖下者,古人已有論述。故文、景二帝的這一系列措施,給當時勞動人民帶來的好處確是十分有限的。何況史書還說“孝文皇帝務勸農(nóng)桑,帥以常儉,民始充實,未有并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而事實上到武帝時,已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迫使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均見《漢書·食貨志》)的主張?梢娢鳚h地主階級的瘋狂兼并和虐殺奴婢等等,正是文、景二帝時寬容地主,“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造成的。今細讀江陵漢簡關(guān)于芻、稿稅的記錄,益知文景二帝的許多措施,確實主要體現(xiàn)了扶植地主階級的立法精神。

  首先,上述芻、稿稅中的芻稅之被區(qū)分為戶芻與田芻兩大類,戶芻按戶征收及重戶芻而輕田芻等作法,其結(jié)果把課稅的對象由土地的擁有者轉(zhuǎn)移到了一般民戶身上。因為田地少而又必須立戶的,主要是貧苦農(nóng)民;重戶芻和按戶征收制,必然使貧苦農(nóng)民承擔芻稅的量同田連阡陌的地主一樣多。反之,輕田芻,卻使田多的地主可以少出芻稅。同樣,稿稅雖按土地多少征收,但其量至少,地主的稿稅負擔量并不多。特別是官府提高了芻稅繳納物的質(zhì)量,每芻一石可抵稿二石,則戶芻多,等于是貧苦農(nóng)民需要繳納的高質(zhì)量的實物量多,其負擔就更重。因此,芻稅之區(qū)分為戶芻與田芻、重戶芻而輕田芻、提高芻稅繳納物的質(zhì)量以及戶芻按戶征收等措施,都是有利于豪強地主而不利于貧苦農(nóng)民的。

  其次,官府在征收芻、稿稅時采取的允許以芻折錢和以芻折稿繳納的辦法,也同樣是有利于豪強地主而不利貧苦農(nóng)民的。因為以芻折錢繳納,只有擁有大量現(xiàn)金——“緡錢”的人才有可能;相反,以芻折稿繳納者,大多數(shù)應是農(nóng)民,因為他們耕種田地,手里有禾稈,在缺少芻的情況下,必然走以芻折稿的道路。而折稿之后,充稿稅的實物需要自己親自運送到儲存地點!拜攲ⅲㄕ撸┢鸷I隙鴣,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故民苦輸將之毒“甚深”(賈誼《新書·屬遠篇》)。賈誼所云,正是文、景時期的情況。因此,隨著芻、稿稅折納而來的,地主可坐收折納之便,而貧苦農(nóng)民卻憑添“輸將”之苦。

  依上所云,文景二帝所一再減輕者為按土地多少征收的田租與田芻;而一再加重者,卻是主要按戶征收的“戶芻”。然則,所謂“文景之治”,確如荀悅所說:是“不正其本而務除田租,適足以資豪強”的地主階級的太平盛世;相反,對于勞動人民,則是“豪強之暴,酷于亡秦”的災難不斷深重的時期。所謂“文景之治”的幾十年間正是官府千方百計優(yōu)容地主階級的時期,也是地主階級以其雄厚之資瘋狂兼并農(nóng)民土地的時期,從而是各種社會矛盾逐步激化的醞釀時期。而這一切,都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本質(zhì)決定的,文、景二帝本身的節(jié)儉、克制、寬和、重農(nóng)等個人品質(zhì),絲毫未改變剝削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

【略論西漢前期芻稿稅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論文】相關(guān)文章:

企業(yè)人力資源策劃及其提升策略論文12-11

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策略論文02-25

論孔子權(quán)變思想及其在現(xiàn)代的意義論文03-21

我國農(nóng)村電子商務建設的意義和策略論文01-12

高中美術(shù)教學中禪文化的意義及策略論文11-17

石油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存在問題及其策略論文03-04

淺析山塘水庫土質(zhì)堤壩滲漏的主要成因及其相關(guān)加固策略論文02-24

汽車營銷策略論文03-23

CKM的實施策略論文04-02

  •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