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翻譯與文化信息傳播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傳播;符號;翻譯
論文摘要:翻譯所進行的是語言的翻譯,就必然與文化相聯(lián)系,翻譯從本質上來說是文化信息的傳播。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論述了翻譯的文化傳播特征及其傳播屬性,以及翻譯的文化傳播對我國文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語言符號與文化唇齒相依,它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結晶、文化的載體,并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但語言同時又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文化是語言發(fā)展的動力,它的傳承得靠語言來進行。只有交流、溝通,文化才能豐富發(fā)展,而要交流與溝通就得借助翻譯。翻譯的本質就是文化信息的傳播。
一、符號、文化與傳播
符號是語言的體現(xiàn)形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符號的土壤,文化只有傳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語言符號、文化及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文化與符號
無論就廣義文化或狹義文化來說,語言都是表達它的重要手段之一。語言作為文化的表達形式并不是說語言的聲音是形式,其意義就等于文化,我們是把語言符號的整體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表達手段的。文化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它是一種深厚的符號積累和沉淀。文化世界實際上是一個是符號的世界。從作為文化的前提的語言開始,到他與同伴的符號的關系、社會地位、法律、科學、藝術、道德、宗教與無數(shù)其他事物,人的行為除了饑餓與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號的實體支配”(貝塔朗菲,1987:165)。格爾茲則認為:所謂文化“是一種通過符號在人類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它將傳承的觀念表現(xiàn)于象征形式之中。通過文化的符號體系,人與人得以相互溝通、綿延傳續(xù),并發(fā)展出對人生的知識及生命的態(tài)度”(轉引自莊曉東,2003)。
(二)傳播與符號
英語中的傳播一詞—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語的communis,其原義為“分享”和“共有”。15世紀以后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代詞型,其義包括“通信、會話、傳達、溝通”以及“交流、交往、交通”等等。19世紀末起,communication一詞成為日常用語并沿用至今,成為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
由于傳播的研究范圍極廣,學界對“傳播”的定義如同對“文化”的界定一樣眾說紛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過程”說、“互動”說、“共享”說、“影響”說和“反應”說等等。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對“傳播”進行解讀。但人們對傳播達成的共識是:人類傳播或社會傳播,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動,指信息在一定社會系統(tǒng)內的運行,社會傳播可歸結為社會活動或社會行為。正是由于人類社會有傳遞信息的需要,才有了傳播行為的發(fā)生。
傳播離不開媒介和符號,媒介負載符號,符號負載信息。符號與媒介是一切傳播活動賴以實現(xiàn)的中介。傳播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傳播主體都希望達到一定的效果,可以說,傳播主要指的是人類動態(tài)地傳遞信息、觀念和感情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人類交往溝通的社會性活動。傳播的核心是信息,它是信息的流動過程。在人類傳播活動中,既不存在沒有信息的傳播,也不存在脫離傳播的信息。
二、翻譯的文化傳播的特征
一個民族語言折射出這個民族紛繁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所以文化信息傳播不僅是物質的、文化形式的引人,更主要的是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社會心理、感情傳達等心態(tài)文化層面的相互接觸與認識,選擇與吸收,同時也涉及各文化層面上錯綜復雜的關聯(lián)以及深層次的轉化與變異。文化與傳播是互動和一體的。沒有文化的傳播和沒有傳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它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
文化的社會性,文化傳播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離開人這個傳播的社會主體,傳播活動就不能進行;文化的目的性,人類的文化傳播總是在一定的意識支配下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動,這就和動物本能性的機械生存?zhèn)鬟f有著本質的不同;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在文化傳播活動中,人類對信息的收集、選擇、加工和處理,處處都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彰顯著人類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互動性,文化傳播是雙向的,是傳者與受傳者之間信息共享和雙向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文化的永恒性,文化傳播生生不息,綿延不斷,超時空、跨種族,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是恒久不變的人類活動。
沒有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任何文化都將是一種“死文化”而不是一種“活文化”;文化是社會經(jīng)驗,是社會習得,它只能在社會生活的實際交往中完成;文化又是歷史傳統(tǒng),是世代相傳、不斷延續(xù)的結果。文化幫助我們知道過去、認識現(xiàn)在、明白將來,推動社會有序地向前發(fā)展。文化是傳播的內容,傳播是文化的形態(tài),文化與傳播互為生存的條件并寓于傳播之中,不可分離。
文化作為符號存在本身也說明了文化對于傳播的依賴性。文化目的就是為了傳播,任何符號只有在傳播中才獲得意義和價值,沒有傳播,符號便沒有了意義,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動物不能進行符號傳播,所以沒有文化。人則因為有了符號傳播而成了文化的動物。所以,文化是動態(tài)的,處在不斷的傳播之中,而文化又是多元的,它傳播不是單向、封閉的,而是多維的、交叉的,這就是跨文化傳播—翻譯的文化傳播的特點。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是一部各種文化不斷相互融合的翻譯的歷史。多樣的文化造就了五彩繽紛的現(xiàn)實世界,而跨文化信息傳播的手段—翻譯則打通了不同文化社會之間的分割,形成了一種文化信息與另一種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動,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共享的人類文明。翻譯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中介,參與文化符號的解碼和編碼活動,因而同時具有文化和傳播的雙重性質。翻譯的過程本身,既是文化行為,又是傳播活動,是發(fā)生在語際交流過程中的跨文化信息的傳播。一方面受世界觀、價值觀、知識范圍、經(jīng)驗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其所處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制約。
翻譯的表象見于符號轉化,反映了人的符號存在,更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跨越文化障礙而進行的文化信息的傳遞過程,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活動,它類借助符號進行思想交流、文化傳播。
rassnettmcguire:“醫(yī)生在做手術的時候不可能忽略心臟周圍的身體器官,同理,譯者在處理文本的時候也不應該冒險與文化隔絕”(susanbassnettmcguire,1988:82)。她的“外科醫(yī)生—心臟—肌體”比喻,形象地說明了“譯者—語言—文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文化是肌體,語言是心臟,它們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延續(xù)不息,外科醫(yī)生在進行心臟手術過程中不能忽視心臟周圍的組織,譯者處理文本時也不能忽視文化肌體。語言與文化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完整,才能傳承下去。
三、翻譯對文化的影響
翻譯的文化傳播特征,使得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在人類文化交流、豐富以及發(fā)展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翻譯的文化傳播促進了文化整合。翻譯中文化信息整合的結果是使譯文富有文化氣質的意象或意境。在整合過程中,將文化信息載體,如詞匯、場景、事件、氣氛、文化等特征和行文風格等各種語境的組成部分進行充分地了解、識別并進行重組。這就必須加強譯者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信息感應能力,如果對存在的文化信息不能識別,信息稍縱即失。所以翻譯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和重組,是異質文化之間彼此吸收、借取、認同并且趨于一體化的過程。“我們說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構成文化的諸要素或特質不是習俗的隨意拼湊,而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互適應或和諧一致的。人類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促使文化整合、生成新的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的關鍵性因素,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可以說是文化不斷整合的歷史”(轉引自莊曉東,2003:41)。
翻譯的文化傳播促成了文化增殖。所謂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質和量上的一種“膨脹”或放大,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chǎn)和創(chuàng)新,是一種文化的原有價值或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生成出一種新的價值和意義的現(xiàn)象。一種封閉、保守、落后的文化,一種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文化是不會增殖和再生的,這種文化必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被淘汰出局。翻譯引人其他民族的文化,增進本民族的文化,從而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翻譯的文化傳播造成了文化積淀。文化傳播使文化財富承接和傳播開來,成為不斷積累的文化遺產(chǎn),使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積,這種文化的承繼和發(fā)展便是文化積淀。文化傳播的時間越久遠,文化積淀就越深厚,文化積淀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和發(fā)展。文化的積淀并不是簡單的由上一代文化機械地傳遞給下一代的歷時性過程,而且在傳播中不斷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共時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
四、翻譯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翻譯。西歐所以有今天的文明,用一個西方學者的話來說,這要“歸功于翻譯者”(轉引自孫致禮,2003:4)。同樣,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翻譯的文化傳播豐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并使本民族文化繁衍、發(fā)展、壯大。季羨林:“倘若拿河流來作比,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人。注人的次數(shù)大大小小是頗多的。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人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常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轉引自孫致禮,2003:1)!
印度來的水,指的是佛經(jīng)翻譯。佛教翻譯既是一種宗教翻譯,又是哲學理論翻譯,同時還是一種文學的翻譯。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大的。從詞匯上看,增加了35001)個詞;從音韻上看,隨佛經(jīng)譯入,導致古代音韻學上四聲的發(fā)明和詩歌韻律上的變化;從句法和文體上看,增加了漢語倒裝句等十大變化。佛教文學文采動人,氣勢壯闊,想象奇詭,體大構精,它的翻譯給中國文學以新意境,為中國文學輸人新材料,開辟了唐以來降格律詩詞新體裁,催生出六朝志怪小說,激發(fā)了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它抬高了白話文的地位,使得佛寺禪門成了白話文重要的發(fā)源地。
西方來的水,則系指明末清初至今的西書翻譯活動。此時期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思想和社會各個方面,包括語言文學并為新文化運動奏響了先聲。20世紀初中國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得益于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翻譯,它造就了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人物和領袖,他們接受當時先進的西方現(xiàn)代思想,并身體力行,付諸革命實踐,開創(chuàng)了文化的新視野和新境界。
正因為吸收了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的水,中華文化才得以迅猛的充實和發(fā)展,及至漢唐時代,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占據(jù)領先的地位。翻譯對我國的哲學、宗教、文學、音韻學、語言文體、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深遠的文化傳承離不開翻譯,翻譯是文化與文化的對話,是文化的傳播。
【論析翻譯與文化信息傳播的論文】相關文章:
論析學校的文化傳播與文化選擇12-06
信息文化影響下的信息傳播機制論文03-03
論旅游文化信息翻譯的原則和方法11-14
析翻譯中的文化差異11-14
傳播中國文化論文03-10
論析現(xiàn)代社會的參與型政治文化12-04
論析電視公益廣告的文化價值12-06
論析兒童英語教育中的目標語文化信息導入12-05
論析發(fā)展文化信息網(wǎng)絡服務經(jīng)濟建設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