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科學哲學理論的轉變
科學理論、觀察實驗之間并沒有絕對分明的界限,那么,科學哲學理論的轉變是怎樣的?
20世紀科學哲學的主流是在分析哲學理論框架中發(fā)展起來的。玻普爾的證偽主義直接促成了邏輯經驗主義的衰落,以庫恩<費耶阿本德等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又對邏輯經驗主義進行了激烈批評,科學哲學便逐淅從邏輯主義轉向歷史主義,過渡到“后經驗主義”時代。從此靜態(tài)邏輯分析方法受到排斥>哲學家的目光多集中到了歷史、社會意象方面。當代科學哲學的特點就是弱化純粹認識論,輕視經驗與事實,強調科學的語境科學研究轉向人類的現實生活。
(一)科學發(fā)展稹式:從座輯主義到歷史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合理性在于經驗事實的客觀性和理論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即經驗證實原則決定著科學合趣性,“‘所有真命題就是整個的自然科學’。這就意味著屬于科學的命題是源自于那些真實觀察陳述命題;它們是那些可以通過真實觀察陳述給予驗證的命題”從波普爾開始,科學就不再僅僅被視為已得到證明的知識體系,人類對自然界表象性的理論探索,即一種從“實在”出發(fā)得出的猜測性、試探性假說。由此,科學進步和動態(tài)發(fā)展向題取代早期科學哲學的科學方法論研究成為研究的主題。
庫崽姻進一步力_從“歷史史料本身展現出來的科學觀”來揭示“真實的科學狀況”,一種不同于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觀。庫恩主張,“我們更關心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而非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我們反對料李是逋過累加而獲櫓進步的傳統(tǒng)觀點,新理論替代舊理論是一個革命性的過程,在替代過程中舊理論應對不了邏輯、實驗、規(guī)察提出的問題”。歷史主義觀念動搖了傳統(tǒng)哲李的“理性”基礎,開創(chuàng)了科學哲學的薪方向。歷史主義的基本目標還是科學發(fā)展向魍,重點在科學知識的增長,而不在于對科學知識進行靜態(tài)的邏輯分析,其研究由“內”而“外”。
這樣一來,經驗事實和邏輯便不足以構成科學動態(tài)發(fā)雇和轉變的合理性標準?茖W理論、觀察實驗之間并沒有絕對分明的界限,料學原理、假說和經驗觀察并不是絕對二分的。經驗事實不是客觀獨立的,觀察、賣驗等事實陳述是根據槧種理論假說而做出的,不存在獨立于理論的純客觀事實,觀察和理論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既然沒有客觀的經驗基礎為知識合理性提供標準,那么,科學家又根據什么判斷理論的優(yōu)劣呢?庫恩指出,實際科學史上的理論選掉中,邏輯和經驗證據并不像經驗主義設想的那樣重要。齊曼也認為,相互競爭的理論模型之間的選擇不可能在邏輯上自動實現i它最終取決于人類的評價。這種選擇常常通過某種“約定&或社會性理解來解決?茖W發(fā)展中的科學范式選擇,就如同相互競爭的政治斗爭和革命一樣,它是“不相容的共同體生活方式之間的抉擇”,一"r?新范式的選擇、接受過程,也是一"r?逐漸勸說感化的過程。
科學的發(fā)展,即科學從一種“范式”變?yōu)榱硪环N“范式”,不再是經驗主義的靜態(tài)積累和歸納過程。從歷史主義之后,科學理論的轉變由傳統(tǒng)的邏輯合理性轉移到了社會學意象的解釋,邏輯實證主義以來所形成的科學發(fā)現語境和辯護語境逐漸趨向融合。傳統(tǒng)哲學片面強調邏輯的經驗主義,只有與歷史主義原則相結合,才能實現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將靜態(tài)邏輯分析發(fā)展到動態(tài)的歷史辯證法。
(二)科學知識:哲學與社會學領域之爭
事實上,在庫恩等發(fā)展起來的歷史主義中,就已蘊含了另一重要的科學研究思路——社會學進路。知識社會學的發(fā)展以及默頓科學社會學的建立,使得社會建構論研究逐步發(fā)展起來,并發(fā)生了歷史學之后的又一次轉向——社會學轉向?茖W研究中政治和社會因素越來越成為哲學家關注的焦點內容,社會與人類知識的關系問題巳經突顯出來,傳統(tǒng)認識論對社會因素的排斥性做法受到質疑。正如奧利夫(Le6nOlivO所指出的那樣,“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的知識分析中,社會維度因素的作用顯得愈發(fā)重要”》因為,“知識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很少會有哲學家或社會學家爭論其真實性。他們都承認知識研究一定要仔細考慮知識的起源及其社會特征”。
在科學知識這個最傳統(tǒng)的科學哲學研究領域,認知研究(主要表現為哲學研究)與新的社會學研究成為兩大對立模式。相對于經驗主義哲學模式,社會建構論、女性主義、社會認識論將科學理性和邏輯看作社會、歷史、文化、制度或組織等因素作用的結果,知識的社會學解釋成為其研僉的核心,“對人類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多概念的哲學闡釋,要求把這些概念置于社會關系的背景中”。
這樣,科學便不再是認知意義上純粹自足的理性產物,而是社會和歷史所建構起來的文化建構物。傳統(tǒng)的科學合理性觀念,即“一"?理論的接受和拒斥歸根到底取決于邏輯和經驗這兩個因素,對方法論規(guī)則形式化說明的自的就是要保_規(guī)則和標準在使用中保持客觀,不受認識主體的主規(guī)因素的影響,科學和科學合理性都是不依賴于主體的,它們相對于社會歷史條件具有獨立性;對科學核心部分的研究是邏輯和認識論的領域,任何類型的社會分析都是無關的”。
科學哲學對科學真理、知識結構與進步等認知問題的研究,在社會學銹擇主義這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例如,真理概念;布魯爾直截了當地說,“在正確和錯誤信念平等對禱的意義上講,強綱領要求我們不必注意這個概念”,料學知識只是社會交往、協商的結果,它在于社會因素的作用,傳統(tǒng)哲學的“真理”概念意義不大,而且;在實際科學中真理只是人們事后得出的結論。事實上,“我們無法觀察實在與理論的符合”。即使存在某種符合,“這種符合也不是理論和實在的相符,而只是理論之間的符合”,它與外部實在和邏輯理性無關。相對于傳統(tǒng)認知模式,他們更強調科李活動中政治權力的規(guī)則性,科學領域是一種權力——利益的角斗場,科學知識是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利益所導致的。在料學觀察、研究以及理論選擇過程中,都有社會因素摻入_,在此意義上,不存在純粹理性的科學理論逸擇.社會建構論與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沖突和爭論、體現了學科之間的爭論特點,表現為哲學與社會學、.哲學悤辨與經驗研究立場和方法之爭。簡單而言,哲學與社會學對科學知識的解釋權之爭成為當代科學哲學的研究熱點。
(三)科學的本質:從“上帝之目”到生活世界中的普通科學
科學哲學討論的中心問題是科學的本質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表象主義”科學觀一直居于主導地位。發(fā)展到現代哲學,“心靈”在知識論中的地位逐漸為語言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哲學“語言學轉向”在認識論中的表現。語言被視為一種具有確定意義的透明的媒介,一種確有所指并能夠使人們借助它正確反映對象的工具,表象主義試圖借助語言這一媒介去尋求同實在相符合的真理?傊茖W哲學通過這種表象主義將傳統(tǒng)科學觀的反映論一直延續(xù)下來,也由此產生了近代以來唯理智主義的科學觀,一種強調靜觀、“上帝之目”形式的神圣科學觀。
但隨著科學哲學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表象主義的局限性,并試圖超越作為知識的科學的概念,去包容科學的物質、社會和時間的維度,“生活世界”逐步成為突破理論哲學的重要思路。“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已經開始認真地考察實踐,但仍沿用過去所使用的不恰當的詞匯來表達他們的理解,在過去,雖然科學知識是可以談論的,但似乎與實踐無關”,由此,從“理論”轉向“實踐”成為一個可以理解的轉變。這樣,科學的形象逐漸從“表象主義”轉變?yōu)槿祟惖膶嵺`活動。
首先,實踐論科學觀強調科學在生活世界之中“普通化”,與其他社會實踐并無本質差異。布魯爾認為,“科學家形成實踐者的‘共同體‘共同體’是一個有著固定生活方式的擴散力主體,它有著自己的風格、習慣和慣例,暗示著社會的團結”。布魯爾用可證偽性、范式、共同體這些概念試圖表明,與其說科學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的活動,不如說是一系列的社會實踐,用這些社會學概念比抽象的普遍標準更能說明科學活動的特征。于是,科學的神圣地位逐漸消失了,它成為一種普通的社會現象:從一種“非人化的、普遍的、永恒的”崇髙形象轉變?yōu)?ldquo;個人化的、當地化的、暫時化的”世俗形象,以往無上榮光的“大科學”變成了普通的“手藝作品”,神圣的科學知識成為了普通的手工技能。
其次,科學的“實踐化”表現為科學事實與價值的不斷融合。早在歷史主義那里特別是庫恩的范式概念中,就意味著沒有脫離范式的純粹事實,絕對的純粹客觀事實不再存在。普特南指出,傳統(tǒng)事實與價值的區(qū)分,“這是一個無法予以合理辯護的二分法”,“事實和價值的二分法是極為模糊的,因為事實陳述本身,以及我們賴以決定什么是、什么不是一個事實的科學探究慣例,就B經預設了種種價值”。格里芬也強調,后現代科學必須消除真理與德行的分離、價值與事實的分離。對傳統(tǒng)認識與價值二分法的破除成為突破表象主義的一種流行趨向。
再次,科學哲學對實踐的關注還表現在一系列具體科學實踐問題方面;即強調實踐的優(yōu)先地位。科學哲學研究把科學活動看成、是人類文化和社會實踐的一種特有形式,開M放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人為分界。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女性主義運動同樣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性別傾向直接影響了科學的實踐活動。他們反對在父權制世界觀和二元式思維方式統(tǒng)治下的對女性與自然界的壓迫,倡導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之向的新型關系?茖W的通俗化把科學哲學研究導向了一種激進的社會學研究,當前這種理路至少有科學知識社會學、常人方法學、科學修辭研究、符號人類學、女性主義理論、現象學社會學等。
總之,盡管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在一系列基本哲學問題上表現出強烈的相互對峙的哲學傾向,但其最基本的特征還是向生潔世界的回歸。像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知識的證明、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經驗的非完全決定性、認知證明等問題,都被“科挙活動豐富性”的文化歷史分析所取代。其實,從馬克思開始,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便開始了這個根本性的轉折,這是認識視野或哲學視野的根本置換:科學世界向現代的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認為,要使哲學研究從形而上學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就要揭示認識的“生活的性質和根源”,使認識論向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回歸,“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只有這樣,傳統(tǒng)科學哲學所持的抽象科學觀才能得到克服。
【談科學哲學理論的轉變】相關文章:
談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創(chuàng)新哲學理論和哲學觀念01-17
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03-04
分析全新價值哲學理論的建立03-29
轉變自己 喚醒孩子03-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