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都有哪些經典的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1
戰(zhàn)國初,晉國的卿大夫(國王及諸侯分封的臣屬,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知伯,在率領韓、趙、魏三卿滅掉晉卿中行氏之后。向韓、趙、魏三家索取疆土。韓、魏兩家因害怕知伯,都給了他土地,但趙襄子不肯給予。于是,知伯又會合韓氏和魏氏的軍隊攻趙。
趙襄子采用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暗中與韓、魏兩國聯絡,說如果趙國被攻滅,對他們是不利的。最后,韓、魏與趙的軍隊秘密聯合起來,偷襲知伯的軍隊,把知伯活捉了。
在這場爭斗中。張孟談為趙國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卻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不再為趙襄子干下去了。
趙襄子覺得很奇怪。問張孟談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張孟談回答說:“從前有人說,春秋五個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為國君都能駕馭臣子。而絕不為臣子所駕馭。如今我作為臣子,名聲顯達。地位高尊,權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應該放棄功名,削掉權勢!
趙襄子不高興地說:“我聽說凡是能輔佐國君的,名聲才能顯達;功勞大的',地位才能高貴;對國家能負責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誠,眾人便會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國,就因為這樣做的緣故。你為什么要辭離呢?”
張孟談說:“大王所說的是成功所必須的東西,而我說的是鞏固國家政權的道理。我聽說,從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權力平等,臣子的結局美好,那是沒有的。不忘記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辦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辭離,我也沒有力量來幫助您做事了!
趙襄子見他說到如此程度,知道無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辭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2
【成語名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漢語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后行事的鑒鏡。語出《戰(zhàn)國策.趙策一》。
【成語典故】
《戰(zhàn)國策.趙策一》
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fā)五百,乃稱簡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愿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毕遄雍奕辉唬骸昂卧?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
【成語注解】
1、典故或見于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2、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
3、美同:有美而同。
4、圖:謀劃、打算。
〔參考數據〕
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師也!笔且跃訛閲^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成語出處】
1、《戰(zhàn)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保ㄔ矗
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皇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
3、《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天道雖遠,吉兇可見,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圣,皆為效矣。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4、《舊唐書.卷五○.刑法志》:“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环副菹履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后行事的鑒鏡。
使用類別 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造句】
1、我們應該要秉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精神,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作為明鑒,以免一錯再錯。
3、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蹦銘撘浫∵@次失敗的教訓,以免將來重蹈覆轍。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
5、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就可以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這正是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近義詞】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懲前毖后
【反義詞】重蹈覆轍
【參考詞語】: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漢語拼音】:qù shì zhī jiè lái sh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往事的警戒,可作今后行事的鑒鏡。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條。
1、漢.陸賈《新語.至德》:“是三君皆強其盛而失國,急其刑而自賊,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漢語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條。
1、《后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誠由愛深,不忍揚其過惡。前事之不忘,來事之師也!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龜
【漢語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dài zhī yuán guī
【成語解釋】:元龜,大龜。比喻可資借鑒的事物!扒笆虏煌蟠敗敝覆煌^去的經驗教訓,后世子孫可以用作行事的借鑒。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條。
1、晉.劉琨〈勸進表〉:“昔惠公虜秦,晉國震駭,呂郄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絕敵人之志,內以固闔境之情,……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龜也!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漢語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jiè
【成語解釋】: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后行事的警戒。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條。
1、《晉書.卷四八.閻纘列傳》:“漢高皇帝數置酒于庭,欲廢太子,后四皓為師,子房為傅,竟復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參考詞語】:前事之師
【漢語拼音】:qián sh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以過去的經驗教訓為借鑒!扒笆虏煌笫轮畮煛敝疂饪s。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條。
1、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兩帝捕盜法不同》:“同一捕盜也,一則法愈嚴而盜愈多,一則法稍疏而盜易散,此亦前事之師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它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后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于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zhàn),最后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這也是先圣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么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于是辭掉官職,并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后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后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后行事的鑒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3
據《戰(zhàn)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zhàn)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fā)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墻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敝遣饰骸㈨n兩家攻打晉陽,由于魏、韓不愿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里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壁w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后來的借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07-10
經典成語故事11-07
經典成語故事08-18
成語故事精選07-26
成語故事07-22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02-23
中國經典的成語故事02-22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03-10
成語故事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