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15篇[精品]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的故事1
【成語名字】失張失智
【漢語拼音】shī zhāng shī zhì
【近義詞】:心神不定、魂不附體
【反義詞】:氣定神閑
【成語出處】
1、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常言'人貧智短',他恁地貧困,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
2、朱自清《笑的'歷史》:那時我這個人六神無主,失張失智的。沒有從前唧溜,也沒有從前勤快了。
【成語解釋】舉止失措、失神落魄的樣子。
【失張失智造句】警報響起,所有人都失張失智,慌亂起來。
【失張失智的成語故事】
《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孟夫人揭起朱簾,秉燭而待。那梁尚賓一來是個小家出身,不曾見恁般富賈樣子;二來是個村郎,不通文墨;三來自知假貨,終是懷著個鬼胎,意氣不甚舒展。上前相見時,跪拜應答,眼見得禮貌粗疏,語言澀滯。孟夫人心下想道:“好怪!全不像宦家子弟!币荒钣窒氲溃骸俺Q匀素氈嵌蹋サ刎毨,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轉(zhuǎn)了第二個念頭,心下愈加可憐起來。
成語的故事2
【掩耳盜鈴】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于《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秩寺勚鴬Z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焙苄蜗蟮孛枋隽藭x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他就用錘去把鐘打碎,這時鐘發(fā)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只鐘,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于鐘最后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fā)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尚Γ俏覀冊谛Φ耐瑫r,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fā)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jīng)常讀讀這個故事。
成語的故事3
臥薪嘗膽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前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 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伐倒的大樹,象征:學業(yè)以成。嘗膽:鍛煉意志。(藏龍臥虎)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吳王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喜否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惫篡`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喜否,伯喜否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辈卜褚苍谝慌詭臀姆N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jīng)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后,立志發(fā)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nóng)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zhuǎn)弱為強。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zhàn)勝越國后,以為沒有了后顧之憂,從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jīng)常出兵與其它國家打仗。他還聽信伯喜否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jīng)是走下坡路了。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zhàn)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的故事4
宋玉和登徒子都是楚國的大夫,跟楚王很親近。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華,總是找機會在楚王跟前說宋玉的壞話。一次登徒子對楚王說:“宋玉長得相貌堂堂,很有學識,而且很好色,所以大王一定不要讓他陪您到后宮去。后宮有那么多漂亮的嬪妃,見到宋玉可能會惹出麻煩來!
楚王于是召見宋玉,就登徒子的話向他求證。宋玉說:“我長得相貌堂堂,是天生的,我才華橫溢,是因為我勤奮好學,至于說我好色,則是子虛烏有的事!
楚王問:“你怎么能證明你不好色呢?”
宋玉說:“天下美麗的女人,楚國最多,楚國美女最多的地方是我的家鄉(xiāng)臣里。臣里最出名的美女就是我家的鄰居。這位美女,增一分則太高,減一分則太矮。用了粉則顯得太白,用了紅脂則顯得太紅。她的牙齒、頭發(fā)、一舉手一投足,真是再美不過了。她微微一笑就迷倒了一大堆貴公子們?墒沁@位美女卻常常透過她家的墻偷看我,足足有三年時間,我卻不為心動,怎么能說我好色呢。實際上,登徒子才是一個好色的人!
楚王請他說出理由。宋玉說:“登徒子的`老婆一點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見她就迷上了,而且已經(jīng)跟她生了五個孩子。大王您說,我們兩個誰好色呢?”楚王聽了也不知該說什么好了。
后來,人們從宋玉描述鄰居之女的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鄰女窺墻”。
——《登徒子好色賦》
【鄰女窺墻的意思】形容女子對男子的傾慕。
【活學活用】他英俊瀟灑、玉樹臨風、才華橫溢,至今仍然孤身一人,以致發(fā)生了鄰女窺墻的現(xiàn)象。
【妙語點撥】故事中的登徒子,的確是一個讒巧小人,但倘若說其好色,則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能,在楚王面前詆毀宋玉好色,宋玉則以自己對容貌絕倫的東家鄰女不動心為例,證明他并非好色之徒。接下來,又以登徒子妻奇丑無比,登徒子卻和她生了五個孩子,反駁說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其實呢,登徒子娶一個丑陋的女人為妻,并與之生子,恰能反映出登徒子是個感情專一的人?上ВО倌陙,世人卻沿引宋玉之詭辯,以之作為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成語的故事5
【成語】心之官則思
【發(fā)音】xīn zhī guān ze sī
【解釋】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說做心,現(xiàn)指腦筋;官:官能,作用。腦筋的官能就是思維。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有一位姓蔡的醫(yī)生醫(yī)術(shù)高明、遐邇聞名,前去拜師學藝的人幾乎要踏破他家的門檻了。有一天,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也來到蔡先生家,要拜他為師。7歲的小男孩行過見面禮之后,便規(guī)規(guī)矩矩地站在一旁靜候蔡先生的'吩咐。由于蔡醫(yī)生覺只則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為徒,于是決定先考他一考。蔡醫(yī)生把男孩叫到面前,指著庭院里的一棵桑樹道:你瞧,這棵桑樹最高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么才能采下桑葉來?用梯子唄!小男孩脫口而出?晌壹覜]有梯子呀? 蔡醫(yī)生說。那我就爬上去采! 小男孩講。如果不準爬,你必須站在地上不動,你還能想出別的辦法來嗎? 蔡醫(yī)生有意為難他一下。小男孩站在那里略加思索,突然一拍腦門,喊了一聲:有了,便去找了根長繩子,用繩子系上一塊小石頭,然后來到桑樹底下,使勁將石頭往那最高的枝條上拋去。繩子掛住了枝頭,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頭就垂下來了,他一伸手就把桑葉采了下來。始終站在一旁觀看的蔡醫(yī)生,這時高興的點點頭,說:很好!很好!無巧不成書,當蔡醫(yī)生和小男孩正要轉(zhuǎn)身進屋時,突然身后傳來小孩們高聲的吵鬧聲,兩人回頭一看,原來庭院那邊有兩只山羊在打架,打得難解難分,幾個孩子用盡了吃奶的力氣想把他們拉開,可就是無濟于事。于是,蔡醫(yī)對小男孩生說:你來想想辦法,叫那兩只羊不要打架了。小男孩并不著急徑直走向山羊拉架,而是又回到桑樹底下,拔了一把鮮嫩嫩、綠油油的草,送到山羊的面前。這時,山羊打累了,肚子也餓了,看見草后自然就顧不上打架了。蔡先生滿意地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這個小男孩就是我國歷史上德藝雙磬、救人無數(shù)的漢末醫(yī)學家華佗。
成語的故事6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大夫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大夫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cè)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大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大夫?qū)x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大夫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大夫,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xiàn)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左傳·成公十年》
成語的故事7
【成語】: 殘杯冷炙
【拼音】: cán bēi lěng zhì
【解釋】: 殘: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
【成語故事】:
“殘杯冷炙”這則成語的意思的“炙”是烤。原意是吃剩的酒食,現(xiàn)指權(quán)貴的施舍。
這個成語來源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nèi)容是以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后世不少學者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訓》中有一處告誡說,不能因為有點稱贊,你就去受權(quán)貴驅(qū)使;處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權(quán)貴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辛的處境里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志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后,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失敗,內(nèi)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于達官貴人之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辭助興。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生計,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權(quán)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
成語的故事8
【漢語拼音】zhàn zhàn yè yè
【近義詞】:戰(zhàn)戰(zhàn)兢兢
【反義詞】:氣定神閑
【成語出處】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故先王懔朽索之馭馬,慮天命之無常,戰(zhàn)戰(zhàn)業(yè)業(yè),若履淵冰!
【成語解釋】戒慎畏懼的樣子。
【戰(zhàn)戰(zhàn)業(yè)業(yè)造句】他一副戰(zhàn)戰(zhàn)業(yè)業(yè)的樣子,讓人無話可說。
【戰(zhàn)戰(zhàn)業(yè)業(yè)的成語故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后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guān)條約》簽訂,聯(lián)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成語的故事9
據(jù)說有個人養(yǎng)了一圈羊。在一天早晨,他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一只。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發(fā)現(xiàn)羊又少了一只。
原來,狼又從窟窿鉆了進來,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成語的故事10
之乎者也的成語故事講的是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之后,準備拓展外城,來到朱雀門看到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趙匡胤問朱雀之門多了一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說:并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1. 之乎者也的成語故事
出處:《湘山野錄》(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釋義:譏諷文人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故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后,準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么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壁w匡胤聽后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2.之乎者也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zhī hū zhě yě
【解釋】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 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處】《敦煌零拾·嘆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嘆始悲吟。”
【近義詞】者也之乎 焉哉乎也
3 之乎者也的成語故事點評
趙匡胤看到了朱雀門,結(jié)果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趙匡胤認為朱雀門就寫朱雀門,加上一個助詞,并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 后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而今之乎者也譏諷文人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成語的故事11
春秋時,齊桓公打算到東海邊的芝罘(即今山東煙臺)地方去看海潮,再從海路到南方的郎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海濱)去游玩。
當時有人諷喻說:“桓公的這次出游可以與從前賢君的出行相比了。
”桓公聽到了,便問管仲:“我有什么德能,可以和以前的賢君相比呢?”管鐘對桓公說,君王的出游有幾種:“有的出去是省察農(nóng)事,關(guān)心百姓生活;有的出去卻只是樂不思蜀。
從前的賢君出游的性質(zhì)是屬于前一種而不是后一種。
”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解釋,覺得十分有意思,準備仿效賢君的'做法。
管仲隨后又對桓公說了“無翼而飛者,聲也!”等幾句話,意思是說:“話說出了口,正像沒有翅膀能飛的東西那樣,千里之外也會受到影響。
”表明君王的一言一行影響很大,叫桓公謹慎,桓公都聽從了。
成語的故事12
齊桓公的故事書
齊桓公能夠得以開創(chuàng)霸業(y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賢舉能,這里小編就不說那些說膩了的和管仲相殺相愛的故事了,轉(zhuǎn)而說一下他招賢的時候發(fā)生的一件趣事。據(jù)說當年齊桓公非常重視有才能的人,在管仲的輔助下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覺得只是一個管仲就讓齊國發(fā)生這么多的變化,那么要是有更多的人才就會更好,于是讓手下的人在宮殿外面燒起火把,壯大聲勢,招攬賢能,但是整整一年都沒有人來,齊桓公非常尷尬。
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鄉(xiāng)下人希望求見齊桓公,手下人就問他有什么本事,他說:我會背乘法口訣表。手下人報告了齊桓公以后,齊桓公自己都覺得可笑,就讓手下人讓他回去,但是那個鄉(xiāng)下人說:大王你這么鼓搗了一年了,還沒有人來求見,是因為那些人害怕自己的才能達不到您的要求,現(xiàn)在如果我只是會背誦乘法口訣表就能夠得到您的禮遇,那么天下的賢人就會知道你的誠意,紛涌而至。聽到這,齊桓公覺得他說得非常有道理,就隆重的接待了他,很快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前來投奔。這個故事和千金買馬骨接近,顯現(xiàn)了齊桓公的用人氣度。
齊桓公逐白鹿
一般來說,小說電視劇里面的主人公就能夠經(jīng)常碰到老爺爺來指點他們,齊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樣,經(jīng)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個愚公的老人指點了他應該整頓吏治,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著了一個老人。
話說這一天齊桓公趁著天氣好出去打獵,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著去,追到了麥丘,看到了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家,齊桓公看到老人家就問: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說:83了。在那個時代83歲很長壽了,于是齊桓公感嘆道真長壽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來喝喝酒什么的,喝著喝著,齊桓公說: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齊桓公,第一句是讓我的國君更加長壽,金銀都不足為貴,只有百姓更加珍貴。齊桓公聽了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就讓老人話再說一句。
老人家接著說:讓我的國君能夠好學且不恥下問,手下都是賢者能臣。齊桓公覺得這個老人家肯定是來指點自己的就說再來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說了:希望百姓能夠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齊桓公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如前兩句有水平,就請老人家換一句,但是老人家哭著說:這句話比前兩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還有為他開脫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現(xiàn)在都沒有為他們辯解的啊。聽到老人家這么情真意切的話,齊桓公覺得自己能夠碰上這么一個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氣,于是舉薦他為官,而齊桓公能夠稱霸天下,不只是因為管仲,也是因為這次的遭遇啊。
扁鵲見齊桓公
扁鵲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醫(yī)生,歷史書上流傳著不少他的故事,其中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但是在史記中的記載他見的確實齊桓公,那么扁鵲見的到底是齊桓公還是蔡桓公呢這又是怎么樣的一個故事呢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扁鵲見蔡桓公的記載是在《東周列國志》上面的,這是一本小說,自然有著虛構(gòu)的成分,蔡國早在公元前447年就被滅了,而扁鵲出生的時候已經(jīng)是前407年,所以說當時蔡國已經(jīng)被滅了,根本不是有蔡國國君。而齊桓公有兩個,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小白,還有一個則是戰(zhàn)國時期的齊桓公田午,而當時的齊國,國都在上蔡,所以也被當時的人叫做蔡桓公,因此扁鵲見的應該是后面的那個齊桓公田午。
據(jù)說當時扁鵲見到齊桓公以后,發(fā)現(xiàn)齊桓公有病,但是齊桓公并不相信,當時這種諱疾忌醫(yī)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之后扁鵲本著治病救人的心態(tài)幾次面見齊桓公田午,每次去扁鵲都發(fā)現(xiàn)他的病情在加劇,到了第三次的時候,扁鵲看到齊桓公一言不發(fā)就走了,齊桓公就派人問扁鵲到底什么原因,結(jié)果扁鵲說:前兩次去看你的時候,雖然生病了,但是還是可以救一下的,而這次來您的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了,就算天神在世也沒有辦法了。果然幾天之后,齊桓公身體疼痛難忍,急忙召見扁鵲,但扁鵲已經(jīng)悄悄跑掉了,齊桓公于是不治身亡。
曹沫襲擊齊桓公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刺客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職業(yè),聶政、荊軻等人也都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刺客,而在他們之前,早在春秋戰(zhàn)國的早期,就曾經(jīng)有過刺客突襲敵國君王為自己的國家?guī)砝娴氖虑,這件事的兩個當事人就是曹沫和齊桓公。
早在當年齊桓公還沒有登基的時候,他的前任齊襄公去世以后,齊國混亂,當時有力競爭齊國國君之位的主要就是齊桓公和他的哥哥公子糾。當時公子糾就是在魯國,而齊桓公在競爭中獲勝上位以后,齊桓公要報復公子糾,于是攻打魯國,在一番大戰(zhàn)之后魯國戰(zhàn)敗,當時魯國的將領就是曹沫,他為人英勇,雖然幾次都敗給了齊國,但是主要還是因為齊國強盛、魯國弱小,所以魯莊公還是很信任他。
成語的故事13
1、成語:一諾千金
出處:《史記·季布來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釋義:“諾”,許諾,諾言。一句許諾就價值千金。比喻說話算數(shù),講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jié)交有權(quán)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2、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tǒng)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wèi)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tǒng)統(tǒng)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币馑际钦f,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zhì)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3、成語:管鮑之交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guān)系的!褂幸淮危苤俸王U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fā)生內(nèi)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fā)生了內(nèi)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成語的故事14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
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于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zhuǎn)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shù)置!泵谀祥T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guān)了起來。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么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yǎng)母親的后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準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
畫地為牢的意思是: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jiān)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
成語的故事15
成語名稱:殘杯冷炙
成語拼音:cán bēi lěng zhì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殘剩的酒肉。
實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殘杯:殘留在杯里的酒;冷炙:已經(jīng)涼了的烤肉。指殘剩的飯菜。也指權(quán)貴施舍的東西。
成語來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成語造句:曾樸《孽海花》第20回:“雯兄不嫌殘杯冷炙,就請入座!
殘杯冷炙的.成語故事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nèi)容是以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后世不少學者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殘字開頭的成語
殘杯冷炙
包含有殘字的成語
茍延殘喘 殘杯冷炙 抱殘守缺
【成語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成語的故事]成語小故事04-03
成語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01-09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熱】11-28
【薦】成語的故事11-27
成語小故事11-24
【熱門】成語的故事11-24
【推薦】成語的故事11-28
成語的故事【薦】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