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短篇成語故事精選
●.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一個醫(yī)生,很喜歡給別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用時,說道:“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對人的脾臟有害處。吃棗子則恰好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卻有害處。”旁邊有一個呆子聽了之后,馬上自作聰明地說:“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棗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們的害處。”
那位醫(yī)生很感興趣,便問道:“你有什么好辦法呢?”呆子得意地說:“我吃生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這不是可以讓生梨有益于牙齒,而避免了它對脾臟的傷害嗎?”旁邊有人聽了這話就問:“那么棗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為然地說:“這還不簡單嗎?等我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這樣就可以讓棗子對脾臟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傷害牙齒。”
醫(yī)生聽了反問道:“你吃生梨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齒呢?你吃棗子一個一個地囫圇吞下去而不咀嚼,腸胃能消化嗎?又怎么能對人的脾臟有好處呢?”這個呆子無話可說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囫圇吞棗”作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并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后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wù),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武和孫邕二人。后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guān)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fā)現(xiàn)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F(xiàn)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zhèn)坞y辨,虛實混淆。”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jié)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現(xiàn)在,人們就用“畫餅充饑”來比喻只憑虛名、空談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揮汗如雨
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子,能言善辯,非常機智。
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是一個小矮個兒,所以楚國的門衛(wèi)想戲弄他,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看到這種情況偏偏不進去,他說:“我聽說,人有人門,狗有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是到你們楚國來的,請問楚國是狗國嗎?如果楚國不是狗國而是人國,我就應該從大門進去。”楚國的門衛(wèi)無話可說,只好讓他從大門進去。
晏子見到了楚王,楚王想戲弄他,就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回答說:“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意思是說,齊國的臨淄有三百多條街道,人多得張開衣袖就會使大地變成一片涼陰,揮一下額頭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樣,一到街上就肩靠著肩、腳跟著腳,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派你來當使者呢?”晏子嚴肅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者的原則是——按其好壞,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國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國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們楚國來了。”楚王聽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戲弄晏子了。
后來,人們用“揮汗如雨”來形容天氣太熱,流汗很多;用“比肩繼踵”表示人多,十分擁擠。踵,腳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復非常荒唐,毫無根據(jù),于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鬃诱Z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jīng)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jīng)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后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后悔就來不及了。”
后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jīng);往,過去;咎,責備。
●.家喻戶曉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時候,屋里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沖進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里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fā)現(xiàn)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里想: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么我以后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沖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于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一次沖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jié)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后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曉,知道。
●.箭在弦上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的軍閥經(jīng)常為了爭奪地盤而發(fā)動戰(zhàn)爭。在河北的軍閥袁紹手下,有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當時另一個軍閥曹操的勢力增長很快,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于是袁紹就決定討伐曹操。
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zhàn)斗檄文。于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歷數(shù)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jīng)常犯頭痛病。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檄文。由于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并為陳琳服務(wù)于袁紹感到惋惜。
后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么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后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后來,人們就用“箭在弦上”來比喻形勢十分緊迫,事情已經(jīng)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了。有時也與“不得不發(fā)”連用。
●.江郎才盡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yōu)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禪靈寺旁邊的河里,夜里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里已經(jīng)很多年了,現(xiàn)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于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jīng)用盡了,人們于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江郎才盡”。
后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lǐng)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才,才思,才情;盡,空,完。
●.驕兵必敗
漢朝時,軍隊經(jīng)常在周邊地區(qū)和匈奴國的軍隊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8年,雙方又發(fā)生了一次戰(zhàn)爭,漢軍占領(lǐng)了車師國,匈奴于是派騎兵襲擊車師國。
聽到這個消息,當時的皇帝漢宣帝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群臣中有兩種意見:將軍趙充國主張攻打匈奴國,使他們不再騷擾車師國;而宰相魏相則不以為然,他對漢宣帝說:“近年來匈奴并沒有侵犯我們的邊境,我們邊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難,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車師國再去攻打匈奴呢?況且我們國內(nèi)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災還有人禍。官吏需要治理,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在增多,F(xiàn)在擺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頓朝政,治理官吏,這才是大事。”接著,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們出兵的話,即使是打了勝仗,也會后患無窮。因為如果仗著國家強大、人民眾多而出兵攻打別人,炫耀武力,這樣的軍隊就是驕橫的軍隊,而驕橫的軍隊一定會滅亡的。(原文是:‘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我們漢朝的軍隊應該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軍隊,而不是驕橫的軍隊啊!”漢宣帝認為魏丞說的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沒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來,人們便用“驕兵必敗”來比喻自負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會打敗仗。驕,驕橫;兵,軍隊。
●.驕奢淫逸
春秋時代,衛(wèi)莊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完,另一個小兒子名叫州吁。衛(wèi)莊公非常寵愛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蕩,只知道貪圖享受、吃喝玩樂,到處惹是生非,專橫霸道。但是衛(wèi)莊公卻任由他的寶貝兒子亂來,并不管教。
衛(wèi)莊公的大臣石碏(què) 擔心州吁這樣下去,長大以后不僅不會有所作為,而且對衛(wèi)國的生死存亡也會產(chǎn)生很嚴重的消極影響。于是石碏便勸衛(wèi)莊公說:“愛孩子,就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讓孩子走上正路。而驕橫、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著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衛(wèi)莊公根本不聽石碏的勸告,仍舊加倍地溺愛州吁。
衛(wèi)莊公死后,太子完繼承了王位,史稱衛(wèi)桓公。然而衛(wèi)桓公沒有當上幾天國君,州吁就把哥哥衛(wèi)桓公殺死而自立為國君。衛(wèi)國的大臣和人民對殺害國君的殘暴行為非常憤怒,都認為州吁是一個毫無仁義道德的壞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聯(lián)合陳國的國君把州吁給殺掉了。
后來,人們引用“驕奢淫逸”作為成語,來形容放縱奢侈、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戰(zhàn)國時,齊國宰相孟嘗君家中養(yǎng)了三千門客,其中一個名叫馮諼(xuān)。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債。臨走前,馮諼問孟嘗君收債之后買點什么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買什么吧。”馮諼到了薛邑后就和債民們說:“孟嘗君不要你們還債了。”說完,馮諼當眾把賬單全部燒掉了,薛邑百姓為此非常感激孟嘗君。馮諼回去,孟嘗君問道:“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給我買什么東西了嗎?”馮諼說:“我覺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張給你把‘義’買回來了。”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
一年后,齊王罷免了孟嘗君的宰相之職,孟嘗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嘗君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為他買“義”的意義?墒邱T諼卻對他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個洞,還不能放寬心啊。讓我再替你開兩個洞吧。”接著,馮諼到了魏國,對魏王說:“孟嘗君這個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諸侯,都能富國強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職務(wù)留給孟嘗君。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后,馬上用更隆重的禮節(jié)去請孟嘗君再回去做宰相。馮諼這個時候才說:“現(xiàn)在三個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了。”
后來,人們用“狡兔三窟”來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災禍,F(xiàn)在多用于貶義。
【中華短篇成語故事精選】相關(guān)文章:
中華成語故事(15篇)12-15
中華成語故事4則08-13
中華成語故事15篇08-12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3篇01-20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05-29
短篇精選笑話故事11-15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9篇09-25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3篇09-01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13篇06-15
短篇勵志文章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