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典歷史成語故事
1.怒發(fā)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后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rèn)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dāng)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yīng)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yù)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2.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禮記 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yán)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3、奇貨可居(呂不韋)
[釋義] 奇貨:珍奇的貨物;居:囤積。囤積珍奇的貨物;以備高價售出。比喻憑借技藝或某種事物以獲取功名財利及其它好處。 [語出] 《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正音] 奇;不能讀作“jī”。 [辨形] 貨;不能寫作“貸”。
[近義] 囤積居奇 [反義] 寶貨難售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于“認(rèn)為”、“當(dāng)作”一類動詞的賓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 ~和“囤積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積儲存;等待高價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強調(diào)“奇貨”;即“囤積”珍奇的貨物;“囤積居奇”強調(diào)“居奇”;即囤積起來;待時出售;牟取暴利。
[例句] (1)你不要以為自己有了點資本;~;小心栽跟頭。
(2)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枉友》:“市上蕎價廉;此~。"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fā)現(xiàn)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dāng)人質(zhì)。”
當(dāng)時,秦趙兩國經(jīng)常交戰(zhàn),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biāo)準(zhǔn),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御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dāng)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
他父親回答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么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吃驚地?fù)u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jiān)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jié)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后立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
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 ∏f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quán)傾天下。
4、焚書坑儒(秦始皇)
[釋義]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讀書人。指秦始皇焚燒《詩經(jīng)》、《書經(jīng)》等古代典籍;坑殺一批儒生。后泛指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摧殘。
[語出]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xué)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漢書?地理志下》:“并六國;稱皇帝;負(fù)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
[正音] 焚;不能讀作“fěn”。 [辨形] 坑;不能寫作“炕”。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例句] 秦始皇時期;嬴政實施暴政;~;毀壞了大量文學(xué)典籍。
[成語故事]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打敗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xué)術(shù)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宴會上博士的領(lǐng)袖周青臣舉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連連夸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
可是這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里十分難過。便急忙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那個制度本來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里很是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已經(jīng)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于越的謬論,并建議;史官所藏的書籍,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jīng)》、《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其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y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歷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jīng)》、《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dá)三十天之內(nèi),都要繳到地方官那里去燒掉! ∏厥蓟氏铝罘贂沟迷S多讀書人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他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里享受著高官厚祿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議論。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后說他的壞話,有的還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狠狠懲治他們。于是下令查辦那些在背后誹謗他的讀書人。也不詳細(xì)審問,查證核實,就叫人在咸陽城外挖了個大坑,把他們?nèi)慷蓟盥窳恕?/p>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tǒng)一思想,壓制那些反對中央集權(quán)制的思想和言論,但他的做法太過分了,太殘暴了。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秦始皇是一個完成偉大統(tǒng)一事業(yè)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對人民實行殘暴統(tǒng)治的皇帝。
【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典歷史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經(jīng)典歷史成語故事12-03
歷史簡單成語故事08-29
有名的歷史成語故事02-16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02-14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02-14
歷史成語故事15篇01-11
春秋歷史的成語故事08-18
簡單的歷史成語故事范文12-10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