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見 讀后感600字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怎樣寫看見的讀后感,歡迎欣賞!
看見讀后感1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yè)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讀后感2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jié)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fā)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fā)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后感3
看完了柴靜的看見,對中央電視臺有了一種熟悉感,更對記者有了一分親切感。她遇見了那么多人,一路成長,一路反思。她幸運的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家人。
看完后我對記者這個職業(yè)又有了幾分了解,雖然皮毛,但是我起碼看到了這個職業(yè)給柴靜帶來很大的變化。
想到自己一直是那么自私,那么功利,要放在以往,記者這種清貧又危險的活兒我肯定不會去做。但是我今天突然特別想當記者。因為我總是覺得,柴靜在這十幾年的記者人生里,心里是很享受的.。
那不就夠了嗎?人生中能夠做一件事,干一份工作,打開自己的心去接觸,用全部的自己去感悟,而不是像我之前設想的人生計劃一樣,為著一個目標而奮斗——賺錢,讓爸媽為我驕傲。
曾經覺得好像只有這個目標,其他我不知道該干什么。
但來了大學之后,也許是學校的人文氣息太濃,也許經過幾次采訪讓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魅力,我變得逐漸不那么現實。
其實當一個記者挺好的,有什么不可以的?柴靜的自述讓我羨慕,因為她沒有壓抑地跟心走。她的自述更像一次采訪,向我講述著她或喜或悲,有歡笑有惆悵,但其實更是讓她收獲無數的記者生涯。她沒有試圖讓我們學到什么,記者不是干這個的。她只是在向我們陳述她學到的東西,帶著一個人,一個平凡的人該有的欣喜。而我之所以羨慕她,正是因為她的收獲,恰恰是我最想要的。
所以我突然很想做記者,自私地說,我想從這個職業(yè)里,找到我想要的東西——自由。而我知道起碼到現在為止,記者這個職業(yè)可以給我。
或許我以后就是去做記者了,誰知道呢?
【看見 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柴靜《看見》經典句子 柴靜看見經典語錄10-11
看見彩虹的說說04-26
《看見》讀書筆記12-01
《看見》讀書筆記08-24
人才看見人才08-01
看見了希望的說說01-14
電影看見經典語錄12-07
看見婆婆就生氣的說說集合04-14
看見彩虹的說說15篇04-26
看見彩虹的說說(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