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拉臘的住宅里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發(fā)”,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边@讓人的腦海里立即涌現(xiàn)出朱自清散文里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里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注定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愿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jié)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jīng)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jīng)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系,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jīng)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于事。于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guī)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xiàn)了對寧靜、冷靜心態(tài)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復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態(tài)、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為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罷了。然而當我讀了《我與地壇》,感受到他的心靈深處最樸實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非常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他說:“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二十一歲的他便雙腿癱瘓,這對于正值青春年華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難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癥,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癥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的,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了三十八年,并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fā)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經(jīng)說:“他不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笔疯F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睂⑺劳隹闯晒(jié)日,是何等的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的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著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了母愛的力量,他寧靜的'思考生與死的含義,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豐滿的思想。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籍。當朋友家有什么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了別人的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癥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钡拇_,他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創(chuàng)造了死的奇跡。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的游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的勇者。死神追著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他比醫(yī)生所預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的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yōu)橹锵。他與史鐵生比起來差遠了。既然活著,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的希望與寄托。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才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的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的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著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著黑框眼鏡安詳?shù)刈谳喴紊稀_@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視頻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著輪椅飛快的“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詳!比耍瑹o論擁有什么,都應滿足并好好珍惜,別在以后失去時后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為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搶救他的醫(y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shù)乜粗谷凰廊,正如他朋友的女兒所說:“鐵生叔叔累了,應讓他休息!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眾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的鐵生正對著我們笑呢!但他已經(jīng)死了,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著!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每個人,都不應只會享受親情,沐浴在其中,而不知感恩!}記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jié)節(jié)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饑似渴!段遗c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銳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蔽揖従徸x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仿佛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凄涼就這么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梢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jīng)痛到已經(jīng)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桿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后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愈的小精靈匯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yǎng)成人,其中發(fā)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jié),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著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生命與愛,是史鐵生在地壇思考的兩大主題。生,抑或是死,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要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jīng)滄桑的,世界仍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xiàn)在的自己。書中史鐵生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思考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他為什么要出生。
讀到這兒,我不由得放下了書,望向身旁正專注讀書的同學們,耳旁是雜亂的,仿佛世上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有面前的這本語文書,這篇《我與地壇》,以及作者史鐵生。
空間、時間仿佛凝結了般,我的心也是空空的,腦海不斷重復著作者史鐵生的問題。很難想象他內心的煎熬與無奈。我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真實的起伏,生而復死,死而復生。
他,其實也是積極向上的——“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是啊,被殘酷的命運壓迫下,卻不斷努力地跳動著的,是他的心。在他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下一世的“白日夢”,但正如他所說的“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都是可靠的,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卻無須消耗”。
一次次的絕望,一次次的痛哭,地壇,真的給史鐵生帶來了太多太多。但他又一次次地推著輪椅,欣賞著地壇的景,望著路過地壇的人們,享受著給他帶來的片刻歡愉,是草木中的小昆蟲,是滿園中播散著微苦的味道……他在好好活著。他也正在以同樣的方式,享受生活,憧憬未來。他能愛,也能恨。因為他知道,這就是人生。
也正如他所說的:“太陽,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的爬上山散布烈烈朝朝之時。”(應雪媚)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我與地壇》是一篇散文,可以帶給讀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在史鐵生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殘疾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文中有對親人的思念,帶給我們啟發(fā),那就是我們很多人對親情可貴的理解不夠深刻和透徹,因為我們還沒有經(jīng)歷過那么多的人生磨難。。
在史鐵生21歲那年,他的雙腿因病致殘,這給一個正值壯年的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他無法接受這一意想不到的現(xiàn)實。后來,史鐵生變得焦慮和沮喪,因為他找不到工作,不能照顧自己的生活。他的母親總是照顧他,鼓勵他,但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更加沮喪,無法從內心理解他的母親的愛。
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她母親的陪伴和鼓勵下,他長期呆在地壇,漸漸地,他從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風雨歷程的地壇中看到了頑強,他思考自己的生活,然后開始立志,決定在文學領域做出一些成就。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他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功成名就,但他的母親已經(jīng)離開人世沒有看到這一切,沒有看到他的.成功,這成為史鐵生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讀完《我與地壇》,從史鐵生的身上,我看到一個人激勵人心的經(jīng)歷,盡管他身有殘疾,但身殘志堅,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文化名人,這激勵人心的榜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因為我們是身體健全的人,更應該努力。
史鐵生對母親的回憶和遺憾,讓我們體會到了親情的可貴,希望每個人可以及時盡孝,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6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是作者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話。
作者青年時喪失了雙腿,天天在園中尋求慰藉。卻沒有想過,那個在背后默默付出一切的人。每次在事情發(fā)生后,我們都會明白過來自己在哪里做的不好,可是世上沒有后悔藥,就像作者,即使小說獲獎了,又能怎樣呢?那個最疼愛他,最希望他好的母親已經(jīng)病逝了,她為作者付出了許多,卻無力享受。況且作者在擁有母親的時候還不懂得珍惜,只知道對發(fā)脾氣,摔家里的東西。母親對“我”的關心“我”卻只當做兒戲,不予重視,殊不知,這關心的背后是一個母親對“我”的殷殷期盼。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對父母的勸誡左耳進右耳出,不當回事。這可是一個當父母的.對孩子的期望呀!就這樣被我們忽視。有多少人,對父母發(fā)過脾氣,在父母的面前大呼小叫!又有多少人在父母面前不尊敬長輩!
醒悟吧!做為孩子的我們,應當做一個孝順、懂事的人,而不是沒禮貌,不學無術的逆子,F(xiàn)在醒悟還來得及,好好愛你們的父母吧!不要讓他們對你失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7
我喜愛史鐵生與他的重病無關的文章,主要是回憶生病之前,以及夢想與未來。從他寫的《我的夢想》里,可以看見他心平靜氣地談論自己“也許是因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歡什么吧”,已然平靜對待自己的現(xiàn)狀,卻滿心希望自己擁有劉易斯般的體魄,當然是下輩子,然而又發(fā)現(xiàn)健美的體魄并不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于是又祈求給下輩子的自己以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這一篇只是一個引子,它是對幸福人生的設計的一交小小的嘗試,而下一篇《好運設計》則完全整整地設計了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完美的人生,聽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資極高,事業(yè)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樣會勢必導致一個人心靈的阻塞,心靈的阻塞使人趨于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需要有痛苦,苦盡才有甘來,那么甘來之后呢?一定會再陷入平庸。于是一個完美的人生需要無盡的痛苦、失敗、挫折。于是史鐵生自以為是好運的、不無諷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認為這個矛
盾是無支調和了,便轉而思考人生的組成實質上是過程,不論痛苦還是幸福,殘缺還是完滿,生存還是死亡,過程,是人生中永遠的美好與精彩,于是好運無須設計,人人都能讓過程精彩。平時,人人都是設計的接受者,會有抱怨設計的不公,此刻,作為設計者,反而不知從何下手,看得出來,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于他的回憶,回憶童年與青年進的自己,同伴,壯年或暮年的親人、熟人,乃至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讀來,是充滿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鐘聲竟讓作者喚起一種故鄉(xiāng)的心情,夜幕籠罩下的寺廟的景象給作者以深深的觸動,甚至恐懼!斑@個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頑愚,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這是作者在評價小時的自己,像是一個先知在看初生的嬰兒時下的`斷語,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時下的結語,仿佛這聲音不應來自人間,而是充滿了神靈的地方,總之,充滿了宿命的意味。還是這句話,細細體會,竟感受不出絲毫的主觀感情,說這句話的人,想必此時是面無表情的,因此很難想象這句話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憶,又是不可避免地傷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時的回憶都是傷感的。人生的舞臺上演著一幕幕名為《我的一生》的劇,每個劇本,“我”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當即將謝幕時,主角和觀眾們難免會想起那一個個配角,他們一面翻看配角的劇本,一面嘆息。這大概就是回憶。
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是扶輪問路?偨Y一生!太多的總結,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沉重的回憶,作者歷數(shù)前生,卻又告訴我:你與我一同笑看。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8
當意識到自己要開始讀書時,似乎已經(jīng)過了三分之一的暑假,休整了一個學期以來身心的疲累,當我翻開書本,突然發(fā)現(xiàn),閱讀,需要一些挑戰(zhàn),那是一種凝神靜氣的修煉,尤其是處在假期閑散的生活中,要抵御外界這樣那樣的誘惑,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浮躁,有些需要用意志力去堅持!于是,又去常州圖書館辦了卡,借了書,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很懷念以前的自己,家中的藏書會一遍去讀,看完電影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落于筆端,形成很感動自己的“詩集”。如今的自己似乎少了幾分閱讀的情懷,所以,我告誡自己,要找回快要失落的閱讀情懷!
于是,《咬文嚼字》吸引了我,文章短小精悍,歷數(shù)漢字的精妙與文化,述說規(guī)范漢語言文字的趣事,解釋一個個新詞的來源與蘊含的意義。雖然有些咀嚼似乎牽強,但是從中能感受到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巧妙和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不論是古語還是新詞,都有其產(chǎn)生的必然性,咀嚼一番,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漢語言修養(yǎng),還能成為將來教學中的抓手。
自己是一個不喜歡散文的人,總覺得讀散文的人過于文藝,有些散文表達晦澀,有些“無病呻吟”的感覺,相比較而言,更喜歡小說,因為小說有動人的情節(jié),文字也平白些。但是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被那樣一個憂郁頹廢卻又似乎充滿著對生命所有激情的作者所感動與震撼,因為是在手機上下載的電子書,不知道書大概有多厚,當我讀完時,竟然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那個閱讀的'夜晚,靜悄悄的,我在這樣的夜晚遨游于文字中,得文,會意。
“為什么會死?又要怎樣去活?”
這個殘疾的作家一直在問自己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人生哲學,對于普通人來說像是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對于史鐵生來說,我覺得不是。因為茂盛的青春止步于截癱,花樣的年華遭到摧殘,談什么夢想,還有實現(xiàn)的可能嗎?“身殘志堅”說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么堅強的勇氣。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蹦敲词O碌氖虑椋匀皇窃鯓踊盍。
他曾經(jīng)活在逃避中——地壇,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是在他人生出現(xiàn)大的挫折,心靈遭受極度痛苦,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之時,他來到了地壇,似乎這地壇就是專為等他。穿越時間的隧道,來傾聽他這樣一個人的心聲的。在這兒,他獲得了很多啟示。他從地壇的蒼老斑駁中讀出的是一種滄桑、一種悠遠的歷史情懷?梢哉f,此時的地壇,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跡,而是作者心靈的棲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個精神寄托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場所。
他活在地壇周圍蒼勁的景致與生命價值的叩問中——“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塌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欄”,是的,這些曾經(jīng)是那么華美,那么精致的東西,在時間的剝蝕下,已經(jīng)香消玉殞,風光不再。而那顆古老的樹木,盡管默默無聞,自在生長,卻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在歷史的長河里,默默的生長著,而且現(xiàn)在愈見蒼幽;還有那些荒景野草,,盡管很不起眼,但是他們也自有自己的樂趣,在那兒茂盛的自在。這就是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
那些人造的繁榮,經(jīng)不住時間的侵蝕,生命的絢爛不過是過眼煙云,只有默默如小草、如老樹,把根扎在地下,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這就是生命吧?纯茨切┑厣系男∠x,那些微賤的生命,一樣有著他們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他們并沒有因為著而放棄生命。所有這一切都會使作者想到了他自己。是的,我雖然殘疾了,生命可能沒有那些雕欄般絢麗一時,沒有琉璃般炫耀的朱紅,我只能像那些微賤的小草、小蟲,默默無聞的生存著。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我的人生更有意義,作為一個生命體,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必要再想那么多的事情,沒有必要再為生與死來浪費時間,活著而且活下去,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道路。時間會沖刷掉一切虛浮的東西,只有那些真實的東西,那些腳踏實地的東西,才具有很久的生命力。
如果說地壇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本質的認識,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那么母親和地壇周圍的人們讓他堅定了讓自己的生命發(fā)光的信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9
當我在讀《我與地壇》時,它就像一塊吸力強大的磁鐵,把我所有的思緒,所有的精力都吸附了進去。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吸引,這是一種心甘情愿的沉溺。因為,從這本書中,我們會不斷地汲取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共11篇文章,圍繞我與地壇,史鐵生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認識,寫了他對母親的懺悔和深切的懷念,寫了他與地壇無法割舍的情感和緣分。
作者是不幸的,在史鐵生二十一歲的時候,他失去了雙腿,這,對于他來說,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打擊,他沉淪,他痛苦,他想到了死,而地壇成了史鐵生逃避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在地壇,他一連幾個小時都在想關于生死的事情,而在與地壇相伴的十五年里,他認識到了親情的可貴,母親的偉大,也學會了正確地對待生死,和人存在的意義,終于,他重新煥發(fā)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贖。
在《合歡樹》一文中,他回憶了母親如何領著自己到處尋醫(yī),即使醫(yī)生下了斷言,母親也依舊不肯放棄,而母親所做的一切,都在詮釋著人世間最真摯而偉大的情感——“母愛”。合歡樹是母親種下的,母親不在了,合歡樹卻年年開花,延續(xù)著愛,也延續(xù)著人世間的母子親情。
讀完這篇文章,也讓我清醒地認識到,人世間,最彌足珍貴的情感,就是母愛。
還有一部散文名篇——《秋天的懷念》也是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文中講述史鐵生多次拒絕母親外出看花的邀請,而母親卻幾次三番地邀請,為的,就是讓有病的兒子去散散心,減輕病痛帶給他的折磨。可當史鐵生終于答應她去北海的時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后一次相見。史鐵生用余下的人生認真思考和執(zhí)行著母親的遺愿——“好好活!”
讀到這里,也讓我不禁思考,在人生中,我們會經(jīng)歷許多風雨,但不管怎樣,既然來到這世間,我們就要好好活。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蜂兒如同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什么,轉身疾行而去......”喜歡這樣生動細膩而又充滿朝氣的文字,這樣的充滿陽光和生命力的文字,完全不像一個身患重癥的人寫出來的。
在地壇公園,史鐵生花費幾年時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采訪的時候,他總是愛笑,黑鏡框后的小眼睛瞇成一條縫,有時還透著孩子般的狡猾。這是要有一顆多么闊達的心,才能不懼死亡,坦然面對。
“聽憑偶然,沒有道理可講,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蔽姨貏e喜歡這句話,羅曼羅蘭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而史鐵生就是這樣的英雄。
正是因為史鐵生在地壇認識到了生命的本質,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才使他的文章充滿了生命的力量,正如一位母親所說的,“史鐵生的文章是可以放心地推薦給兒女的”。
我也把這本《我與地壇》散文集推薦給你,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對作者感興趣,或者對他的故事感興趣,不妨找來這本《我與地壇》,和我一起讀一讀吧!
我相信,當你讀這本書時,你一定會珍惜當下自己這個普通的生活。我們沒有作者的不幸,也沒有作者堅強的靈魂,可我們只要珍惜當下,好好愛這個世界,就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0
讀完《我與地壇》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同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座廢棄的故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tài)所發(fā)出的感悟思宗。作者從體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fā)泄情緒與發(fā)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鐵生思考了生和死。死是必然的歸宿。但我們感到累了,
上帝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要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jīng)滄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故園依舊是故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xiàn)狀的自己。
他不僅思考自己的選擇,還在考慮自己親人所承受的痛!皶r間能證明一切”。作者開始并沒有考慮到母親所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jīng)時間的醞釀,他感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嗚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頑強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在頑強的與病魔抗爭,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該慶幸我的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能去除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jīng)歷警醒了我。
其實這幸福,未嘗不得取決于自己,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邁出去腳步?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
于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后,所積淀下來的洪流蕩漾。
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fā)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
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著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
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于兒子的痛。于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這個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仿佛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為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周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為我買回參考書……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
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發(fā),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后,關于“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么,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
正可謂“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明白自我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感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應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我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我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桑旎傇谂,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期望母親還活著,用自我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可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可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嘁埠,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比較,使感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蛟S更好。
人生總逃可是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戲,各有各的主角。然而,扮演何種主角,“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簡便歡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yōu)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杯具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杯具,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杯具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應對它,并且給自我生的勇氣,給自我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jié)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么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么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復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幾子盡管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著。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并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么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郁的心中重新閃現(xiàn)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么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著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著。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著。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4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對于許多同齡人來說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小學初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chǎn)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著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敘述著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說著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訴說著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同時,對于在地壇里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于那個熱愛歌唱的小伙,對于那個不幸失聰?shù)呐,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著那一幕幕悄然發(fā)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我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夸,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著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jīng)歷了那么一遭,已經(jīng)沒有什么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對于史鐵生而言,地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在文章的開頭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覺得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鐵生看來,他與地壇的相遇是一種命中注定的結果,于是這么多年來他便再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地壇了。而讀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覺得那片荒蕪的園地就是他的心靈的棲所,在作者雙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搖著輪椅來到地壇,在那里久坐。我便在腦海中浮想,想象著那個頹然的史鐵生,他的輪椅停在一棵蒼黑的古柏樹下,秋風颯颯,伴著那個孤寂的黑色背影,整個場景似乎充滿著世紀末的氣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鐵生正經(jīng)受著靈魂的煎熬,他思考著自己生存的意義。雙腿就這樣忽的一下沒了,不但是身體,似乎連心靈也沒勇氣前行了。
無論是誰經(jīng)歷了這般挫折,短時間怕也難得想個明白,想個透徹。而那個人煙稀少的園子,則仿佛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寧靜卻還不至于荒涼衰敗,身處于大自然中,凝聽風聲和鳥鳴,調理紛亂的思緒,簡直再好不過。在那座地壇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園里一樣自在,盡管那是個公共場所,但我卻覺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盤,因為沒有人能向他一樣熟知地壇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鐵生的輪椅車印日復一日的'碾過同一條路徑,他呆在那里,看著那些遠在他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時就已經(jīng)存在的古樹上的樹葉發(fā)芽,變得蔥綠,泛黃,最終凋零,又重新發(fā)芽。日復一日的共處,讓史鐵生最終把自己的靈魂與這座地壇相連,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這座地壇,讓史鐵生真正認清了自己的靈魂。正因為此,只有在地壇,他才能釋懷,才能毫無保留的敞開心胸,把那輕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給了地壇。于是乎我開始羨慕史鐵生能“擁有”一座地壇,大概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這樣一個“地壇”,在那里,我們可以寄托一份喜悅,或者埋下過往的憂傷。史鐵生與地壇的那份牽連,也許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是上天給他的一份補償。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賜吧,于是他才會在紙上寫下這樣的話,不知為何,每每誦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涌起莫名的酸楚:“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xiàn)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5
最近,我看了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深受感觸。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住進了北京醫(y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時候殘廢了雙腿,還惹上了各種疾病。他絕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這個話題,僅有地壇這個荒蕪的小公園才能讓他擁有暫時的安寧。最終,他看透人生,拒絕死亡。
應對困難、苦難與挫折,一些人親手扼殺了自我的生命:法國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我的喉嚨;中國當代詩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歸根到底,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不重視,留給后人的,只是無限的惋惜。
生命僅有一次,難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這豈能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與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殘,草率地結束自我的生命,不如把它當成是一次磨煉的機會;與其悲傷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應當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職責,也是一個人對他母親的敬重。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边@不禁讓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場景,也讓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還在熟睡,僅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輕輕打開一盞昏暗的燈。她一邊向水槽里加水,一邊抱起我的臟衣服,放進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著,直到水漸漸發(fā)黑。燈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我們應當要懂得親情,史鐵生在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時,多么想與母親分享歡樂!但母親已離去,只能永遠在天堂守護著他,史鐵生只能在記憶里尋找母親毫不張揚的愛。
除了親人之愛,史鐵生還寫了老夫妻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妹妹的關愛,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筆墨間無處不體現(xiàn)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
無論是親人之愛,還是其他的愛,這都是鑄就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與死神做斗爭的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02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06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合03-30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范文04-22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優(yōu)秀06-27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摘抄09-20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范文12-27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8篇03-29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00字09-20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最新范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