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筆記范文(精選3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
老實說,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憤怒,我認為勒龐一定是個極端主義者,才會這么絕對的看待一類事物。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被思辨思維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潛意識里一直在遵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中庸之道,認為絕對地認識事物是愚蠢的做法。這世界上有精英群體,也有烏合之眾,而我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維上的訓練足以讓我在某個群體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頭腦清醒地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轉(zhuǎn)念一想,根據(jù)我這些年在各種各樣群體中的經(jīng)歷來看,事實好像并不是這樣。
就像我本以為讀這本書一定是一次糟糕的體驗,但事實證明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
“在群體的心理特征中,有些可能與獨處的個人有相同之處,另一些則完全相反,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只有在群體當中才見得到!蔽议_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發(fā)揮到極致,當我處于群體當中或許會變得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時間里我向別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個維度。就如勒龐舉的例子,眾多細胞聚集在一起創(chuàng)造的新生命有著與單個細胞完全不同的特征,酸和堿組合后會形成與原來物質(zhì)完全不同的新實體,我們在群體當中會不自覺根據(jù)當前環(huán)境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它們當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們意識不到。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覺得很無奈,我想不出方法來讓這種積聚愚蠢的行為停止,只能盡力的保持冷靜,向別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在無意中迎合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jīng)被群體所影響,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
一個具有一定理性思維的人在融入群體之前會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種更強大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群體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在高中歷史中研究民粹主義和精英決策到底哪個更能維持國家的和平穩(wěn)定,我一直認為群眾的力量強大,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他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有能力參與國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國家來說,公投的弊端已經(jīng)非常明顯。有一類人,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后果也不會對他們產(chǎn)生過多影響,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毫無責任意識。另一類人以為自己做出了符合邏輯的理性選擇,但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個組織所影響,做出了與自己的意愿和國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選擇。在這種幾乎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民主的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決策者反映民眾的意愿,但不要完全被群體力量征服,因為群體也并不完全知道他們想要得到什么,這才能使決策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
即使這樣的群體心理不可避免,對于以上兩類人,后者也比前者高尚許多。勒龐提到“群體從來不渴望真理”,但群體中的個人渴望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問題,提出針砭時弊的見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數(shù)派還是少數(shù)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么有權勢的人意見相左。有一些人則具有更大的格局,他們不會一味地向群體中的其他人輸送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夠引起群體中人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將他們的任務做得更好。然而事實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這些人要么成為默默無聞的獨行者,要么被眾人批判,被群體驅(qū)逐。長此以往,成功只屬于個人,人們將群體于烏合之眾畫上等號,感嘆反智主義在低智商社會橫行。難道我們就這樣什么都不做,只能在烏合之眾中做一個蜷縮在角落里的看客嗎?
其實群體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但我們要的是改變?nèi)秉c和更多益處。就拿我個人所經(jīng)歷的來說,辯論賽讓我的辯證思維得以發(fā)揮,但我的想法難免有偏差,幾個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討論就能讓這個偏差減少很多。這樣的事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是我們教育環(huán)境、學習理念和思維方式不允許它有更多!叭藗冞是會接受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的種種不利之處,雖然它只制造失去社會地位的人和不滿的人,”我們之所以無法換掉教科書和競賽,是因為我們無法找到,或者難以付諸實踐的另一種替代方法來鍛煉人的能力,而現(xiàn)存方式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效率低下,或者他們從未想過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記硬背,于是就造成了今天這樣一種可悲的局面。正如勒龐所說,一個國家給青年人什么教育,就可知道這個國家以后會怎么樣,希望有一天真正適合青年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可以大規(guī)模施行,我們能在國家和民族這個大群體中充分展現(xiàn)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也希望我們能從現(xiàn)狀中尋找出希望,實現(xiàn)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積極進步的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群眾,而不是等待聽命的群眾,哪怕他們改寫歷史的力量再強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著我們自己的道理。而對于世上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正義不過數(shù)量。
《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從書名開始就已對世人警示:謹慎從眾,否則烏合之眾便是下場。仔細想想,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人這種動物太缺乏安全感了。為了獲得認同,愿意拋棄是非,僅為了換取讓其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事事都有兩面性。從眾與否亦然。
人從眾,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舉例來說,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也就是說,當有人牽動的時候,群體很容易被集體帶動,這也就引出從眾的弊端——“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
人不從眾,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獨和孤立,因為你與我們不一樣——“數(shù)量及正義!边@也是作者痛斥也無奈的一點。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能能好的將個體文化展現(xiàn),但人總是向往群體的,而一旦進入群體,個體文化便很容易泯滅。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huán)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升華,突破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的文化價值,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人寰處處有爭執(zhí),總是紛紜難解,何況是人內(nèi)心所想要歸屬,更難抉擇。事無絕對,從眾的好與不好無人能給出答案。就比如《烏合之眾》這本書。人人都說它寫的精彩,直至內(nèi)心,那你是否要從眾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3
本周書單為《烏合之眾》,作者龐勒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本講大眾心理的書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學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贊?赡芤驗樘珜W術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場景,這本《烏合之眾》看起來其實有點吃力。
一、群體無智慧VS群體智慧
其實從書名就可以反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群體是無智慧的。乍一聽與我們之前認同的群體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書其實需要特別界定作者對于群體的定義:群體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
1、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
2、群體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通常所說的群體智慧其實和烏合之眾提到的群體其實有點不同。個人覺得群體智慧中很重要的一個優(yōu)勢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角度,這樣對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最后就可以選擇一種更快更好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在群體智慧里,每個個體是有個性的,并且這種個性還是促成群體智慧優(yōu)勢不可或缺的要素。
換句話說,群體智慧中,群體是個形容詞,強調(diào)的是多個解決方案。而群體無智慧中的群體是個名詞,指一群人聚在一起,關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樣情感,個性服從于共性的狀態(tài)。叨逼這么久,估計把你繞暈了,總之記住一點就好:群體智慧和群體無智慧是不沖突的,兩者的群體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二、“人民群眾”絕不比任何一個人更聰明,反倒是他們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這個觀點,你是不是會嚇一跳?說好的歷史發(fā)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的呢?在作者看來,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zhì)、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因為群體的思考和行動決策與個體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截然不同的。群體被以下3種因素所驅(qū)使:本能、傳染和暗示。
激發(fā)一個人最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shù)量。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但是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體中,曾經(jīng)牢固地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只有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和宣泄。
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決定著群體行為選擇的傾向。在群體中,任何一種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動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作出犧牲。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來主宰。
群體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隨時都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動力還在。群體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放大非理性的沖動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體中的人是野蠻的玩偶
當人的自我意識消失,思想和情感都會任由暗示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于是暗示的觀念就會在霎時轉(zhuǎn)化為行動或者傾向。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xiàn)有以下特點:
1、自我人格消失。
2、無意識人格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3、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
4、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zhuǎn)化為行動的沖動。
在群體狀態(tài)下,一個有著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人已經(jīng)消失,融入集體后,他成為了而一個再也不受自己意愿控制與支配的玩偶。任何一個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四、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
在群體中,眾目睽睽下所發(fā)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會變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傳說之中,呈現(xiàn)出多種怪異的版本。因為群體慣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力所引發(fā)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群體因為用形象來思維,很容易引發(fā)幻覺現(xiàn)象,無法區(qū)別真實與幻覺,沒有能力區(qū)別主觀和客觀。
五、群體只接受簡單觀念
群體能接受的觀念只有兩類:時髦觀念和基本觀念。時髦觀念因為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非常容易讓人著迷,然而來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并發(fā)揮持久的影響;居^念因為環(huán)境、遺傳規(guī)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比如宗教觀念,社會主義和民主觀念。無論為群體提供哪種觀念,它們必須是絕對的,毫不妥協(xié)的,毋庸置疑的,簡單明了的。因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并且容易夸張,容易陷入極端,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群體產(chǎn)生有效的影響,它就必須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體的想象力
想要領導群體,需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眾想象力的是什么,都必須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采取的形式必須是令人吃驚的鮮明形象
2、一定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釋,只需要伴之以幾個不同尋;蛏衿娴氖聦嵕蛪蛄。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結(jié)舌的驚人形象。
七、直搗人心,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
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傳統(tǒng)、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對于這些間接因素,沒有什么好說的,都是一個長期過程累積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理性。群體容易被鮮明的形象打動,當鮮明形象不存在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詞語或套話,巧妙地把它們從民眾心中激活。群體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他們本能地轉(zhuǎn)向那些他們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經(jīng)驗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群眾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讓危險的幻想歸于破滅的有效手段。群眾從不受理性的影響,他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群體從不會遵從正常的邏輯,要想讓群眾相信什么,那么就先得搞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情感,并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4
這本書中最基本的觀點是:個人是有意識的,而群體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為:推理、邏輯、智力這些理性因素在人類的頭腦中起著很小的作用。人們的大多數(shù)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而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這些非理性因素支配著。在這個反智主義盛行的社會,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盲目跟風。今天李佳琦說這個口紅好看,大家就立刻將它放進購物車。明天在網(wǎng)上看到某個明星的鼻子好看,大家就迅速去醫(yī)院整一個。
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當疫情初發(fā)時香港的商店里的衛(wèi)生紙為何一掃而空到疫情蔓延時各國居民都在超市搶購衛(wèi)生紙種種現(xiàn)象,甚至在悉尼發(fā)生一起顧客為搶購衛(wèi)生紙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為啥囤衛(wèi)生紙呢?并且還讓衛(wèi)生紙成為硬通貨,英國人放其在賭桌上當籌碼。
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其實都是關乎人性的弱點。謠言帶來的對稀缺的恐慌,他人行為導致的盲目跟風,社交媒體的搬弄是非……個人的自我思考被這些弱點暫時剝奪,群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就仿佛被催眠一樣,只能進行條件發(fā)射,成了無意識因素的奴隸。在這種無意識狀態(tài)下,文明人會退化成野蠻人。孤身一人時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一旦處于群體之中,他的責任感就會消失,被無意識的本能欲望所控制,發(fā)泄出無端的情緒,退化成瘋狂的野蠻人。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5
作者認為,群體不關心事實,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群體沒有理性,但想象力會變得特別敏感而強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刺激,在群體中都能激發(fā)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
在這種情況下,群體看不清事實,只能看見幻想。群體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當今社會中很多媒體沒有了解清楚真實的事實而斷章取義,在沒有證據(jù)顯示貓狗等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前對信息添油加醋。人言可畏,寵物們被主人隨意拋棄,而那些主人們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在他們被媒體迷惑沒有辨別是非能力情況下,只言片語之間決定了寵物的命運。因此在真實世界中,許多傳言根本不是事實。而是豐富的想象力腦補出來的謠言。
即使經(jīng)過微不足道的小事,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后,就會變成一場巨大的陰謀。因此對于群體來說,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群體想象的事實。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6
群體雖然智力低下,但有時會表現(xiàn)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fā)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群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內(nèi)展開了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狂熱氛圍中,這些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為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后還前往政務要求請賞。但殺人的同時這個群體又表現(xiàn)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yōu)先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于群體極端而偏執(zhí)的情感,并且都是無意識的。
而這種“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領域有所體現(xiàn)。
為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辯護的律師遭到百姓的指責與謾罵,在震驚韓國的“n號房”案件中尤其明顯,伴隨著市民的無數(shù)抗議電話與對律所官網(wǎng)的攻擊,沒有律師愿意為主犯趙博士辯護。因為很多市民并不了解法律,只知道你身為律師“為惡人說話”,那么你也是“幫兇”。主犯趙周斌的確罪大惡極,所犯罪行也沒有任何洗白的余地。而辯護并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衛(wèi)司法尊嚴與公正。如今不再是那個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鑿情況下,有律師也是不能逃離應有的制裁。掩藏在歡呼與正義的氛圍下,皆是腐爛與臭味。這不是那些人性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情。司法潰爛成這樣,就是他們所說的“正義”嗎?
本書雖然沒有進行科學研究全憑經(jīng)驗總結(jié),但是精準描述了群體社會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xiàn)實意義。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群體洶涌的時代,我們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風沒有錯,錯在于盲目跟風。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7
隨著理想的逐漸消失,種族也將失去使其融洽、團結(jié)和強大的東西。個人的個性和智力可能增長了,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也將被極其強烈的個人自我意識所代替,并伴隨著種族特征的衰退和行動能力的減弱。原先是一個民族、一個聯(lián)合體和一個整體,最后成了一群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的人,由于傳統(tǒng)和制度的作用才勉強聚集在一起。他們被個人的利益和希望弄得四分五裂,不知道如何是好,什么事情都需要領導,這時,國家就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古老理想的徹底喪失,種族將最終完全失去自己的靈魂,成了一群獨處的個人,回到了起點:群體,表現(xiàn)出一切短時間的特征,步調(diào)不一,沒有前途。文明失去了穩(wěn)定性,只能隨風飄散。民眾掌握了至高無上的大權,社會變得越來越野蠻。文明似乎還能輝煌一段時間,因為它仍擁有漫長歷史所建的外墻,但那其實是一座已被蟲蛀空的大廈,支撐不了多久,暴風雨一來就會倒塌。
從野蠻到文明,一路追逐著夢想,而當這種夢想失去了力量,便開始衰落,走向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周期。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8
更像是一張應該被釘在床頭的便簽,讓我們盡量保持清醒。
一、群體心理
心理群體的特質(zhì)是人性的特質(zhì)決定的,人性的特質(zhì)在不同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群體心理是無意識的,同時,群體也是沖動的奴隸,強烈的情感暗示能帶來巨大的能量,也能帶來巨大的破壞。
當個人融入群體時,智商不如獨立時來得高。三人市虎,以訛傳訛,當某一件事得到數(shù)千名目擊者的證實,真想很可能漸行漸遠。
二、影響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的因素
1、種族。
2、傳統(tǒng)觀念。
3、時間。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讓人更道德,也不能讓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斷獲取謀生的技能,同時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
5、簡短、模糊、重復的口號式語言,經(jīng)過不斷地傳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眾接受的觀點,最終都會頑強地扎根于社會最上層,不管觀點多么荒誕。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種族不斷形成各種必要的特質(zhì),讓這種理想變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當一種文明的強盛和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停止發(fā)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隨著理想不斷消亡,種族不斷喪失越來越多的使之團結(jié)、和諧、強盛的特質(zhì)。個人的個性和水平可能會得到提升,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會被過度發(fā)展的個人自我意識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種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動能力的降低,最終成為一盤散沙。恰恰在這個階段,當這些擁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體不能自我管理的時候,國家開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到文明,在理想破滅之后走向衰敗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循環(huán)過程。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9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蘭阿爾托大學交換學習,年底買好了機票飛馬德里和羅馬。沒幾天,巴黎發(fā)生了恐怖襲擊,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剛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黃馬甲”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父母反復叮嚀巴黎危險,國內(nèi)的許多公眾號恨不得把法國渲染成人間地獄。但巴黎的同學卻跟我們說沒事,圣誕節(jié)一切如常。不管哪種說法,皆是一面之詞,若非親眼所見,就不可偏聽偏信。
網(wǎng)上瘋傳的視頻里一擁而上的瘋狂場面讓我想到曾經(jīng)聽過的一段話:“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后來一查,此言原來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干脆翻出來讀讀。巧的是,龐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法國在歐洲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國先行,諸國效仿。法國人對于社會運動也常常表現(xiàn)的很激烈。從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發(fā)生了多次重要起義,還有后來1968年的“五月運動”。金融危機爆發(fā)的這些年來,國家經(jīng)濟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稅,民眾的訴求得不到回應,也難怪會采取一些極端行動。
對于這些事,我不夠了解,也不便隨意評論。只是就書論書,談談感觸,或者說僅僅是述而不作。
龐勒寫過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只有這本《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在我看來,他的言語很激烈,甚至帶著些許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極為精彩,很多觀點鞭辟近里,入木三分。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體現(xiàn)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的特征。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個性也被削弱。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zhì)占了上風。群體是一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龐勒在談群體的時候也談民族。他說,遺傳賦予了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zhì)。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凡是與這種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過是一件借來的外套,一種暫時的偽裝。龐勒認為社會組織就像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復雜,我們還不具備強迫它們在突然之間發(fā)生深刻變革的智力。對一個民族有致命危險的,莫過于它熱衷于重大的變革,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說多么出色。如果它能夠使民族氣質(zhì)即刻出現(xiàn)變化,才能說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時間具備這樣的力量。
除了談民族,他還講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國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復的好,模仿的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jié)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鄙钪腥〉贸晒Φ臈l件是判斷力、經(jīng)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zhì)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龐勒認為當時法國的教育使得一個充分發(fā)展的人出現(xiàn)了,然而他也是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成家立業(yè),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yè)中,僅此而已。這樣的狀況,中國又何嘗沒有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整個教育體制。
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說道:“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民眾之于國家,有著不可忽略的力量。龐勒說:“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雖然這本書首版于1895年,距今已經(jīng)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這樣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我很欣賞這樣有前瞻性且鋒芒畢露的作家,敢于爭鋒相對,說出自己的觀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眾人都強調(diào)真實的時候,龐勒敢說:“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著更多真理。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痹诖蠹叶家贿叺沟匦麚P人類“理性”的偉大之時,龐勒敢說:“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動作,其神奇的復雜性令我們驚嘆。理性不過是較為晚近的人類才具有的屬性。無意識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無幾!
在中國,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最受歡迎的學說多半講的都是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拋開政治立場不說,龐勒的很多觀點至少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觀內(nèi)省。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并不能懂一本書,可能要讀一屋子書,才會突然明白曾經(jīng)看過的某一本到底在說什么。當下所能收獲的也許僅有只言片語,比如那句:“在這些我們能夠明確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背后,另有一些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的現(xiàn)象,而在它的背后,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現(xiàn)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0
從眾。某種程度上也是個體的理性選擇。當一個個體跟隨集體行動時,面對未知的風險,生存概率是很大的。比如一群人沿著一個方向走,即便有可能遇到危險,但合作抵御的能力也很大。而一個人孤獨的探索,更多的成了第一個吃蟑螂而不是吃螃蟹的人。正因為從眾,因為抱團,才成就了今天的人類。
為什么群眾容易被感情,圖像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所喚醒?因為抽象的邏輯很大程度是學問專業(yè)化,知識化后才逐漸形成的,感情,圖像在早期人類的判斷中更加重要,也許也更加可靠。即便在現(xiàn)代,也許符合人類最質(zhì)樸感情的事物和選擇,在根本上是最符合人類長遠整體利益的,比計算來得有效。
群眾喜歡強者,服從強者,因為面對一個混沌的未來時,做選擇是很痛苦的,自己強迫自己更加痛苦。強者也許在群眾心目中起到的作用是,作引路燈,跟著一個人走比自己走有安全感。第二,有個人強迫自己,比自己強迫自己來的舒服。
人是需要組織的。社會厭惡無組織,無秩序。人類社會偏向于喜歡低熵環(huán)境,然而這是很耗能量的,也許一種秩序是外在的,如同膠合板,把木頭原有的秩序打破,再用膠水粘起,容易造型。但它的穩(wěn)固性不如天生的木紋機理。膠水失效,就是一盤散沙。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1
花了幾個早上美好時光將這本書讀完,一開始讀的時候感覺特別震撼,雖然距離作者寫下此書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很久,但是還是感覺文章中個各個觀點在現(xiàn)在依舊很適用。
人類是屬于群居動物的,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個群里,因為有了這個群體,人們會顯得更為從眾更為無意識。還印象中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去看煙花,在去的分叉口中,一個人說煙花在這邊,大家跟我走,結(jié)果無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的路全部都選擇了跟他一起走,即使是那些年年來看煙花知道路的人,也是毫無意識的跟著他走了,雖然明知道他帶的是一條錯路,但是很多人就是單純盲目的跟著一起走。
其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明明自己不喜歡一件東西,卻還是要讓自己符合大眾的審美,因為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別人不一樣?明明沒有什么事情,可是下班了還是會等大家一起離開,因為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大眾不一樣。是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不想成為標新立異的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們都愿意成為大眾的一份子,久而久之,當這種成為習慣時,我們也就慢慢的變得無意識與麻木,慢慢的變成了小時候我們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大人。
文章雖說有些觀點過去偏激,但是大部分觀點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適用的,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無論這個時代這樣變化,只要有人,有一個群體,那么總會有群體從眾現(xiàn)象,總會有存在這樣的從眾現(xiàn)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2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這本書其實在研究生階段就已經(jīng)讀了一次,但是再讀一次的時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覺。最近看之前讀過的書,都會萌發(fā)出新的之前從未有過的感悟,常讀常新。
書中對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進行了探討,如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等。由于群體所屈服的沖動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群體也就極為多變。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讓我想起初中時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現(xiàn)在看來,我由于自己的不作為,也成為群體中的一份子。一個愛告狀的女生,被班上男生無意中發(fā)現(xiàn),從此在我們班受到了排擠。當時我們班一個非常強勢的女生對她進行了“教育”,其實就是質(zhì)問她為什么要將整個班級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當時這個強勢的女生問我,要不要參與質(zhì)問的隊伍,可能由于小時候家庭極為嚴苛的教育,我選擇了拒絕,可能如果自己不堅定,就會鬼使神差的成為群體中的一員。雖然我也是唾棄這種愛打小報告的人,但是讓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質(zhì)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nóng)民起義、群眾游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于本能的行為。他們只是受到了一種群體的鼓動,讓他們變成了一個愿意為了國家浴血奮戰(zhàn)的人。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如今的信息時代,也分布著各種群體。伴隨網(wǎng)絡發(fā)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wǎng)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wǎng)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但在層出不窮的網(wǎng)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wǎng)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讓我想到,自己關注的一個公眾號,學術與社會。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名了,這個教授當時被指控猥褻女學生,網(wǎng)上一片的謾罵聲,大家都在網(wǎng)絡世界中討伐著他,但是事情過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實真相和網(wǎng)絡傳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關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們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韓國是一個偶像群體非常龐大的國家,同時也是粉絲群體異常龐大的國家,大家在學生時代,或多或少都受到過韓流文化的影響。初中,能擁有一本韓流雜志,在我讀書的時候都是非常搶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殺率。有這么一種說法,韓國粉絲的容忍度比起中國粉絲容忍度,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只要韓國偶像有一點失格,那么一定會成為粉絲群體的抵制對象,他們肆意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對有錯,但是有時候無形中變成了一把利刃。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jù)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币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人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體中,從上學的班級學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處于群體生活當中。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qū)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qū)分的個人追求,永遠永遠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3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于19世紀末期,結(jié)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xiàn)在,在讀到部分內(nèi)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于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nèi)容已經(jīng)不適用于現(xiàn)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體的含義。他指出,并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為群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群體,為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群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第一,群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xiàn)傳染現(xiàn)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泛濫等特點。第二,群體的感情具有沖動、夸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zhí)、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群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為道德模范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zhí)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jīng)常采用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說服群體。第二,領袖在群體中起著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shù)群體并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shù)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群眾為什么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xiàn)邏輯不通順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采用的是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來說服讀者。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4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tài)下的道德和行為特征。
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眾》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為感情都是源于內(nèi)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shù)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
正如“網(wǎng)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卷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為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網(wǎng)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著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開關于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diào)侃,逃不開以他為主角的惡意視頻。
這場浩浩蕩蕩的網(wǎng)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群對于一個技術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
別說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wǎng)絡暴力的命運。
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蔑說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學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fā)聲的權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為發(fā)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wǎng)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wǎng)民們怕被時代洶涌的浪潮遠遠甩至后面,便爭先恐后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群體,就是一群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眾”。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眾”。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愿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
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群情洶涌的洪流裹挾著向前的時代撥云見月,更能窺清多數(shù)世事的本質(zhì),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
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說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jié)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jīng)是不一樣的了。
群情洶涌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輕易做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5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后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說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采用了一些歷史情節(jié)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說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為群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為不代表作為群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些時候不得已采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jié)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為馬后炮外并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說法:古代皇帝常常采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并不是因為皇帝不聰明,是因為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xiàn),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zhàn)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后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jīng)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說歷史并不可信,然后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后諸葛亮”,也并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6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致解讀了大眾心態(tài),讓讀者得以對群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nóng)民起義、群眾游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于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征,群體容易成為愿意為別人浴血奮戰(zhàn)的人。沖動與激憤狀態(tài)也許會使社會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里,群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群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比缃竦男畔r代,也分布著各種群體。伴隨網(wǎng)絡發(fā)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wǎng)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wǎng)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wǎng)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wǎng)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wǎng)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群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群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jù)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币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qū)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qū)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7
烏合之眾里說:群體里的個人完全不同于獨立的個人。
是的,一個獨處的個人可以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獨立的審美、獨立的個性,可是,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脫離不了集體的。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群體或多或少都會不經(jīng)意間改變我們獨處時的一些習慣,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
群體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群體對個人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一個八卦成性、流言蜚語滿天飛的群體就是對個人精神的消耗。
同樣起點的兩個人,置身于不同的群體之間吸取的養(yǎng)分不同,短時間內(nèi)看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經(jīng)過歲月的篩選,差距顯而易見。
環(huán)境改變?nèi),群體也會。
一旦大多數(shù)人形成統(tǒng)一陣線,一個人的意見顯得無足輕重,哪怕他是對的,可是與人多勢眾的群體相比,難免會產(chǎn)生自我否定的情緒,畢竟獨舟難行。
小時候有一首歌叫眾人劃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呀,難渡汪洋海
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
一棵小樹呀,弱不禁風雨
百里森林喲,并肩耐歲寒,耐歲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
同舟嘛共濟海讓路,
號子嘛一喊,浪靠邊
百舸嘛爭流,千帆進,
波濤在后,浪在前
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困難面前,比如抗洪救災方面就顯示出了集體的重要性。
集體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誰干的活的多一點,誰干的活少一點,干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報跟干活少的一樣,難免有微詞;如果干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報多,干活少的也免不了說三道四。
群體有時候慷慨激昂,有時又無比沮喪。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著頭皮往前闖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8
真正的歷史變革,并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chǎn)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chǎn)生的有形結(jié)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么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wěn)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qū)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xiàn)要比個人表現(xiàn)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是怎么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沖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征,他們服從的各種沖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沖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zhuǎn)變?yōu)樽顦O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里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夸大、肯定、不斷重復,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產(chǎn)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后,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xiàn)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chǎn)品無疑有助于這個群體表現(xiàn)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ヂ(lián)網(wǎng)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推廣,數(shù)據(jù)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shù)據(jù)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jié)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jié)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19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chuàng)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書描寫了群體心理、群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群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群具有什么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群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著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于某個階層,亦或是有著共同的政治立場,什么樣的一群人不是群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群體的特性是沖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復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群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群體后,對復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群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xiàn)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yè)的不穩(wěn)定,讓年輕人群體的就業(yè)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于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群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shù)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yè)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群體領袖具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群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體的中演講,憑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群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并把斷言不停的重復,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群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發(fā)現(xiàn)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后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0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jīng)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并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匯,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于研究“烏合之眾”。結(jié)合很多社會現(xiàn)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xiàn)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里強調(diào),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xiàn)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tài)。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qū)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zhèn)位驅(qū)θ魏问挛镄纬烧_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于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yǎng)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并且孤獨的。
書里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nèi)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里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于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1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么宏大的心理學內(nèi)容。不同于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盡管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于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jīng)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占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后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墻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fā)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出于個人的智慧。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么朋友的、沒有什么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fā),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么,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xiàn)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并沒有那么夸張。這些觀念經(jīng)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xiàn)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2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后露出了內(nèi)里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chǎn)生一種“自己這么蠢過啊”的感覺,然后,有時候會被書里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么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薄爱a(chǎn)生這種誤認的經(jīng)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關于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并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體中處于怎樣一種狀態(tài),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3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于“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于“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們就能夠輕易的明白為什么某些人總是強調(diào)“這是人民的選取”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取”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是比較堅信的。也許我這種堅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堅信。正因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么?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持續(xù)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須持續(xù)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理解。
根據(jù)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必須且永遠是低于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xiàn)象不僅僅出此刻歷史中,即便是在現(xiàn)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后,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理解采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取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jié)果。
雖然龐勒對于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十分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用心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tài)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于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chǎn)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chǎn)主義戶外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正因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厭惡的人”的出現(xiàn),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chǎn)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能夠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必須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并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huán)境等許多“個人素質(zhì)”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lián)。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潛質(zhì)。如果是在一個動蕩的戰(zhàn)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wěn)步發(fā)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么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取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正因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此刻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于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務必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tǒng)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shù)量剛好等于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shù)量。那么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chǎn)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jié)構相符的高等職業(yè)。而絕大多數(sh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務必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jié)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后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yè)的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后會造成超多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jié)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xiàn)越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閑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龐勒這個幫忙“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后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jié)果。而且,我們此刻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xù)前行著……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4
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fā)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jīng)。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崩正嬆抢锼^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fā)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并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迸c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zhì)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zhì),在大眾文化的環(huán)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叭后w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zhì)。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xiàn)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jiān)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jiān)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zhí)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xù)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qū)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里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復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diào)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xiàn)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jié)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jié)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zhàn),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jié)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jù),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wěn)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qū)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shù)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于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后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wǎng)上看到一些關于接納自己問題回答,里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里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jīng)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nèi)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nèi)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xiàn)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愿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nèi)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jié)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zhì)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zhì)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看待它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nèi)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fā)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zhì)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zhì)。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zhì),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zhì)。對于任何一種特質(zhì),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我現(xiàn)在是否正在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zhì)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nèi)心的沖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nèi)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里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向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chǎn)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diào)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7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于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理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著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盡管書中的一些理論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于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nèi)说谋拘院吞焐募で椤、“就知識而言,在大數(shù)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qū)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qū)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著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后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群體不會思考,群體沒有理智,群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采用群體的特征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群體進行“斷言”、“重復”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脫群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nèi)绾翁亓ⅹ毿,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那么,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群體之中堅持自我,發(fā)出屬于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愿我們撥云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8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jīng)典書目之一,后來讀了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chuàng)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jié)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29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xiàn)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fā)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fā)“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jù)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30
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里,作者講述了很多現(xiàn)象,發(fā)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從中只看到了三個字:非理性。而且,處在群體中的人,這個群體越龐大,越表現(xiàn)出一種非理性。而這,與歐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群體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經(jīng)濟學中,很多問題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實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這個選項,就意味著,其他的選項導致的結(jié)果不會為我們所知,無法做出比較。那么,永遠只能根據(jù)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來做出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
雖然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許多人認為,當人聚集起來時,人們可以互相彌補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性與選擇的理性,正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并不以為然。
曾經(jīng)有這么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運了一頭牛到鬧市中,然后讓圍觀的人估計牛的重量,寫在紙上,最后對將得到的結(jié)果計算,取平均數(shù),發(fā)現(xiàn)得到的平均數(shù)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實重量。一群人僅僅憑借肉眼觀測,就能得出正確的牛的重量,仿佛正好是“群體理性”的一個有利論證。
然而,這個實驗的前提是,人們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沒有過多的受他人的干擾而寫下自己的估計,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qū)ε5闹亓坑幸粋大致的估計,F(xiàn)實中,很多事情并不具備這兩個前提。
曾經(jīng)看過這么一個視頻,一群研究人員進入電梯后,背對門站立,當電梯運行到另一層樓,電梯門開,一個人走了進去,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背對著門,在猶豫了一下后,也轉(zhuǎn)為背對門。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入,但也都無一例外的由面對門轉(zhuǎn)為了背對門?梢栽O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是否也會和他們一樣,背對電梯門。
如果群體中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那么,最后出現(xiàn)的情況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頭腦風暴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評論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現(xiàn)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群人里面,總有那么一個或幾個人表達能力更強,態(tài)度更為強硬,在這些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跟隨他們而不是做出反駁,這正和電梯實驗相一致:如果電梯中的人并不能互相看到對方,那么即使研究人員的朝向一致,對于后上者而言,也沒有影響,正因為后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現(xiàn),即使與自己內(nèi)心想法不同,也會選擇去遵從他們。
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會產(chǎn)生從眾心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而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群亂哄哄的綿陽需要一只堅定的山羊來帶隊,群體中一旦出現(xiàn)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那么,大家往往會跟著那個人前進,以其馬首是瞻。
就像輿論,人們總是追逐著一個個熱點,可能在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明天,大家就把這忘得一干二凈,討論下一個話題了。身處網(wǎng)絡時代,我想,大家對于“帶節(jié)奏”并不陌生,各種事件“反轉(zhuǎn)”套路層出不窮,人們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以至于許多人高呼“什么才是真實的”。
所以說,一個群體的聲音,往往并不是這個群體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們主導發(fā)出的聲音。
再一個,估測牛的體重,是因為估測者對于牛的重量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的,如果讓一群連單位都不怎么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測,我想,要能得出正確的重量,幾乎是不可能的!靶g業(yè)有專攻”,讓專業(yè)的人去做專業(yè)的事,才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導內(nèi)行”。試問,讓一群演員去規(guī)劃國家大事,怕是這個國家會被當做一場戲給編排了。
原我們就有著從眾心理,亦或是跟隨心態(tài),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專業(yè)、行業(yè)的事情上,大多數(shù)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隨別人。
西方國家所言的“群體理性”,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彌補、在各自利益上達到平衡、最終取最優(yōu)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終究敵不過現(xiàn)實。
人,終究是非理性的,在單獨一人的時候尚且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進入群體,且這個群體越大,單個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終呈現(xiàn)的軌跡可能就會越偏離自己的想法。有人說,一人一票選舉制最為公平。選民兩千萬,那么,你的力量就是兩千萬分之一,選民兩億,那你的力量就是兩億分之一,這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并不取決于你的理論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為,首先,你可能沒有絕對的把握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而不會一直堅持;再者,就算你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且始終堅持,別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此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否對于別人是否接受沒有必然的影響,最終,宣傳自己的思想并讓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語言的魅力,說得難聽一點,叫蠱惑。
任何一個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人,必然是有著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這個人格魅力體現(xiàn)在語言,能夠描繪出一個美好的愿景,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而且還能夠提出一種價值觀。高工資,能夠讓人心甘情愿的干活,而價值觀,則能夠讓人不要工資的死命干活。可以說那些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著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人呢,雖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觀的提出,是誰?是創(chuàng)始人,是老板。接受價值觀的人是誰?是跟著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人。雖然他們接受了,但這很可能并不是其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輸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們真的不是理性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大多數(shù)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是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的。當然,正如身處市場中的我們,只能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做理性的選擇。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31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里,內(nèi)心不經(jīng)感慨到群體的可敬可畏;蛟S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但僅從群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群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xiàn)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fā)依賴信息共享,并追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或者說群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wǎng)絡暴力和網(wǎng)絡假消息,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的特征,而在網(wǎng)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思維。
要想打動群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群體看不見事實,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稙鹾现姟芬虼颂岢,群眾并不需要真理:“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jù),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币簿褪钦f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非?释@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后,腦海里面浮現(xiàn)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32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zhì)是持貶義態(tài)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霸谌后w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jié)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nèi)后w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tǒng)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tǒng)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tǒng)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yōu)越的群體的歧視態(tài)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盡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岸@其中宗教的態(tài)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guī)矩面前俯首稱臣!薄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呔陀斜磉_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jié),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zhí)、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xiàn)有環(huán)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tǒng)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shù)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篇33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袖的關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wǎng)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huán)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jīng)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边@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fā)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wěn)的時代,群體理應是一種穩(wěn)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fā)向上,一個國家名族才會穩(wěn)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范文(精選33篇)】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500字(精選5篇)07-15
烏合之眾讀后感2000字09-29
享譽世界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12-04
吶喊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08-13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5篇)11-1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11-0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范文(精選7篇)11-0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6篇)10-31
堂吉訶德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