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溪谷運動的傷害與預防

時間:2024-08-28 05:45:29 戶外活動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溪谷運動的傷害與預防

  引導語: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硐冗\動的傷害與預防,希望能夠幫助到您,謝謝您的閱讀,祝您閱讀愉快。

溪谷運動的傷害與預防

  一、墜落或滑落

  墜落或滑落原因相當多,以下介紹幾種較可能發(fā)生之種類。

  (一)于岸邊攀爬或行走時滑落

  原因: 大多為巖石濕滑,無良好之把手點及踏足點。

  因應方式:

  (1) 選擇良好牢靠之把手點及踏足點。

  (2) 運用器材輔助確保通用。

  (3) 避開濕滑困難路線,采行小高繞方式通過。

  (二)高繞時墜落

  原  因: 會采行高繞大都是遇到困難點,如瀑布、大深潭等,而往往在瀑布、深潭兩旁大都為陡峭的巖壁,因此高繞時很容易發(fā)生因攀爬而墜落,所以瀑布高繞是溯溪活動中,相當危險的因素之一。

  因應方式:(1) 高繞時盡可能退回下游一段距離,在兩岸較不陡峭之地型再行高繞。

  (2) 高繞時應注意把手點及踏足點是否牢靠。像枯枝及松動之巖石都是相當危險的。

  (3) 高繞下切時,必須注意因失去平衡而墜落,尤其是背著重裝高繞時。

  (4) 必要時最好做繩隊確保。

  (三)攀登墜落

  原  因: 溪谷巖壁大都濕滑不易找到良好之把手點及踏足點,且因穿著溯溪鞋對攀爬并不甚理想,因此增加其困難度。攀登可分為上攀、下攀及橫攀,溯溪最常采用的是上攀及橫攀,而其中又以橫攀最為常用。

  因應方式: (1) 攻擊手應卸下不必要之裝備以方便攀爬。

  (2) 先觀察研擬最安全可行之攀爬路線,必要時可用望遠鏡觀察把手點。

  (3) 利用器材及繩索確保通過,必要時應使用巖釘、巖契、馬蹬或鉆打膨脹錨樁加以確保。

  (4) 固定點架設距離不可太長。

  (5) 退回下游采行高繞。

  二、溺水

  溺水是溯溪活動中最可怕的傷害因素,當一個人溺水時,其它人員必須趕緊采取救援行動,而無太多時間加以研討如何救人,因此溺水救援應于平時即加以演練,并有一套模式,待真正救人時則可馬上采取行動,而不會不知所措或用錯方式影響到救人的時效。

  當將溺水者救起后,若發(fā)現(xiàn)溺水者已無心跳呼吸,應先以C.P.R心肺復蘇術(shù)給予急救,并盡速的送醫(yī)院觀察,在將患者送醫(yī)途中應注意其保暖及避免患者于途中二次溺水。若救起之溺水者仍意識清醒,則先讓其休息觀察有無異狀,再行決定是否繼續(xù)往前溯,若是患者咳嗽不止,應先送醫(yī)檢查,以免肺部引發(fā)感染。

  (一)因墜落滑落而溺水

  原因: 請參考第一節(jié)各項之原因。

  因應方式:

  (1) 繩給落水者,將其拉出。

  (2) 利用釣桿或樹枝將其拉出。

  (3) 救援者先以繩索確保,再入水救人。

  (4) 平時練好泳技,可自行脫困。

  (5) 不諳水性者可穿著救生衣。

  (6) 橫攀時固定點距離不可太長,以免墜落時落入水中溺水。

  (7) 盡可能以器材救人,而不要空手入水救人。

  (二)卡繩溺水

  原因: 當攻擊手泳渡時,因確保繩給繩太松,而被水流卷入石縫中卡住,使攻擊手動彈不得而溺水。

  因應方式:

  (1) 確保者不可將確保繩給繩太松。

  (2) 確保者可將確保繩拉高,使其盡量離開水面,除可避免卡繩外更可減少因水流沖擊繩子所產(chǎn)生的阻力,以方便攻擊手泳渡。

  (3) 由另外一位伙伴做自我確保,然后沿著第一條繩索至溺水者處,將第一位攻擊手確保,再解開原先之確保勾環(huán)拉回岸上。

  (4) 攻擊手自我解除確保,然后順著確保繩游回岸上。

  (三)橫渡急流溺水

  原因: 一般急流水位于大腿時即不易通過,容易被沖倒至下游落差深潭溺水,因此急流橫涉之選擇點及確保相當之重要。

  因應方式: (1) 水位不是很高時,可以二人或三人一組,以摟腰互抓背包帶或吊帶方式,面向?qū)Π毒従彾小4朔▋?yōu)點乃水的阻力增加不大,但抵擋水的力量則由兩只腳增加至四只腳或六只腳。

  (2) 避免在太靠近落差點的上游橫渡,因萬一被水沖下落差,將不易將人拉上來。

  (3) 若橫渡點無法遠離落差,則應架設一條固定繩繃緊,再用一條拖拉繩做雙繩確保流星法。

  (4) 攻擊手橫渡時可利用雙繩,一條固定于上游,其長度以可橫渡至對岸,但又不至被沖下至落差點,另一條則與第一條形成一大角度,這樣攻擊手可利用第一條固定繩做鐘擺方式通過,第二條活動繩則萬一攻擊手失敗時,確保者可將其拉回岸上。

  (5) 若攻擊手被沖至落差點溺水不易拉回時,則可適下游溪況自我解除確保游至下游岸上。

  (6) 水流不是很急時,可利用手杖于下游處協(xié)助通過或以手拉手方式協(xié)助通過。

  (四)因漩渦及回流而溺水

  原因: 溪谷中的漩渦可能發(fā)生于落差點的上方,因溪床上的大石頭下有大縫隙,使水流由大縫隙流出,若人溯行于其間,可能會被卷入水下石縫中而無法脫困相當危險。回流大都位于滑瀑或急流落差下的深潭,因下游有巖石擋住,使水流不暢而產(chǎn)生回流現(xiàn)象。

  因應方式:

  (1) 若見水不是由水面上流至下游,而是由巖縫流下則應避開此路段,以免被卷入漩渦。

  (2) 跟隨較細心有經(jīng)驗之老手,可及早判斷出漩渦、回流,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3) 誤入回流可用器材或以人確保入水救援,將可輕易的將人拉出。若誤入漩渦則救援工作將較困難危險。

  (4) 某些漩渦及回流都可從水面上的落葉或水流觀察判斷,溯溪者應多加觀察以累積經(jīng)驗。

  三、跌倒、滑倒

  跌倒或滑倒為一般溯溪中最常見之傷害,雖造成的傷害不大,但有時也會因此影響到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而造成再次的跌倒。而個人的技術(shù)、平衡感、踏足點的選擇。及溯溪鞋的良莠都是重要的關(guān)鍵因素,而溯行時有時也可能因隊友的疏忽,造成的碰撞而使身體失去平衡而跌倒。

  (一)跳石動作造成的滑倒

  原因: 溯行途中常因踏足點距離太長,而需以跳石方式方便通過,在跳躍著地時因石頭光滑造成重心不穩(wěn)而滑倒受傷。

  因應方式: (1) 需做大動作跳躍時,盡量以四肢著地方式來增加身體的平衡。

  (2) 選擇較干燥不易滑之巖石當落地點。

  (3) 避免不必要的跳石動作,寧可改行其它踏足點或涉水而過。

  (二)溯行于一般路段造成的滑倒

  原因: 在許多平緩簡單之路段,仍常見許多人滑倒或跌倒,其原因大都為漫不經(jīng)心及踏足點之選擇不當。

  因應方式: (1) 溯行時應選擇較不易滑之踏足點,如巖縫、巖棱、粗糙巖面、干燥巖石、水花下石頭、水下細石子及沙面。

  (2) 避免行走于水淹得到,太陽也曬得到的石頭,因此種踏足點最容易滑倒。

  (3) 許多倒木皆相當光滑,行走時需特別小心。

  (4) 于光滑地型及落差地型盡量將重心放低,尤其是往下溯時。

  (5) 于落差地型盡量互相協(xié)助,可運用大腿、肩膀、雙手、背部甚至頭部協(xié)助隊友上下落差。

  (6) 于光滑地型可用繩圈或拉手來協(xié)助較弱隊員通過。

  (7) 利用樹枝當手杖來協(xié)助平衡。

  (8) 即使溯行于平緩溪谷,亦不可掉以輕心。

  四、誤入支流

  原因: 長程溯行或初次溯行之溪谷常因路線不熟,在大高繞時誤入支流,而偏離溯行之路線。雖不致于造成傷害,但卻平白的浪費許多體力與時間。

  因應方式:

  (1) 高繞時不可偏離主流太遠。

  (2) 隨時觀察主流所在的山谷方向。

  (3) 高繞前先研判地圖及高繞路線,若地圖上有顯示支流則應特別注意。

  (4) 隨時對照現(xiàn)地是否吻合。

  (5) 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誤入支流,應設法回到主流,以免偏離預定路程。

  五、密林迷途

  原因: 溯行時于大高繞或要上岸走密林溯登山頂時,常因無任何路跡及視野不佳而造成迷路其可能造成體力消耗、糧食不足及心理上的恐懼。

  因應方式: (1) 高繞時應以地圖、高度針、指北針、角度尺經(jīng)常對照現(xiàn)地,可運用合流點、尾棱、大轉(zhuǎn)折點、峽谷、大落差、崩地、山頭、鞍部甚至高壓電塔做為判斷之依據(jù)。

  (2) 攜帶通訊器材與外部聯(lián)絡。

  (3) 若于樹叢里,可借由爬到樹上高點觀看遠處地型,確認所在位置,唯需注意爬樹安全或用繩索確保。

  (4) 避免摸黑趕路。

  (5) 只要人員安全裝備齊全,則迷途并不可怕,因人還是站在地球上,只是換個點而已。切勿慌張亂闖,以免受傷及不必要的體力消耗。

  六、失溫

  當隊伍中有人身體不停的顫抖,這就是失溫的前兆了,此時應立刻給予保溫及補充熱量。

  溯溪因長時間浸泡于冰冷的溪水中(高海拔溪谷,水溫常降至十度以下),因此很容易造成失溫或肢體末稍凍瘡,又加上濕冷效應,當山谷的風吹來,很容易帶走大量體溫,造成失溫或增加體能消耗。

  因應方式:

  (1) 選擇保暖性佳不易掛水之衣服穿著,一般登高山所穿著的排汗衣是不錯的選擇,另外褲子可選擇舒適不易掛水的混紡運動褲。

  (2) 近來有許多溪友將潛水用的防寒衣拿來做溯溪衣著,實在是不錯的選擇,因其不但保暖不掛水且具有浮力,對于溯行時的小擦撞亦具有保護的作用;但其也有缺點,一般在大高繞時即無法穿著悶熱的潛水衣,必須將其放入背包,但潛水防寒衣體積,既大又重實在有點不方便打包,因此潛水防寒衣于溯溪活動之適用性則有待溪友們自行斟酌。

  (3) 溯溪若覺得寒冷或山谷有風,可將風衣或雨衣穿著在外,減緩體熱流失的速度。

  (4) 帶保溫瓶或糖果干糧,隨時補充熱量。

  (5) 長時間休息可用毛巾將衣服身體稍微擦干。

  (6) 煮食熱飲或姜湯驅(qū)寒。

  (7) 利用炊事時間升火取暖。

  (8) 長途溯行盡量行走于岸上,避免身體泡水。

  七、其它外傷

  溯溪時因個人的經(jīng)驗、技術(shù)、警覺心及環(huán)境的因素,可能造成各種不同的外傷,包括:擦傷、撞傷、割傷、刺傷等,因此急救包藥品的內(nèi)容可能與登山不盡相同,應視實際需要而定。

  (一)擦傷、撞傷

  原因: 可能因攀爬滑落或墜落及溯行時滑倒所引起。擦傷一般均較輕微,可能只是皮肉之傷,但亦會引起傷口感染,因此仍不可忽視。撞傷則差異較大,輕者皮肉紅腫,重者可能造成骨折及器官受損。

  因應方式:

  (1) 大略與本章第三節(jié)之因應方式相同。若有受傷者除給予適當治療之外,應考慮隊伍是否繼續(xù)前行或折返。若有重傷者應盡速送醫(yī)或求援,并注意其保暖。

  (2) 穿著防滑手套、護膝、護肘、護小腿可減輕因擦撞所造成的傷害。除了露宿休息或特殊情形,安全盔不可輕易脫下。

  (二)割傷、刺傷

  原因: 造成割傷、刺傷的原因,可能是銳利的巖石、芒草、樹枝、箭竹、有刺植物等。

  因應方式:

  (1) 避免穿著短袖短褲溯溪。

  (2) 穿戴手套可避免手部被割傷及刺傷。

  (3) 高繞密林或箭竹,可載上防護眼鏡或泳鏡保護雙眼。

  (4) 高繞密林載著安全盔,可保護頭臉被割刺傷及方便于密林之穿越。

  (5) 高繞密林應避免將樹枝、箭竹彈回,打到下一位隊友。

  八、溪水暴漲

  當您看到峽谷地型巖壁上的水線時,您會覺得不可思議,水竟能漲高一~二公尺。臺灣因地型陡峭,溪水漲得快也退得快,當溪水高漲時其困難度將增加好幾倍甚至無法克服通過,因此于長程溯登中遇到大雨,如何判斷溪水高漲的速度與程度,是每位從事溯溪運動者,必須學習的課題。

  原因: 大都于河川的集水區(qū)范圍內(nèi)落下豪雨所造成,再就是因集水面積廣大及溪谷狹窄,而造成水量急速暴漲。

  因應方式:

  (1) 研判地圖了解該溪流之集水面積大小、林相覆蓋比例、林相別、坡度等。

  林相覆蓋率愈高、坡度及集水面積愈小,其雨水到達溪谷時間將愈長,有利于溯溪者應變逃脫。而原始喬木林相因樹冠具有阻擋雨水落下的力量及地上有層厚厚的腐植層,因此可大大的減少雨水直接打到泥土所產(chǎn)生的徑流。

  (2) 廣泛搜集該區(qū)每季每月之降雨率及降雨量。

  (3) 上岸高繞或休息。

  (4) 毅然折返。

  (5) 選擇營地應考慮半夜下雨是否會淹水及有無撤退路線。

  九、雷電

  原因: 夏季是溯溪的旺季,也是天氣最不穩(wěn)定的季節(jié),典型的午后陣雨常帶來雷電,是從事戶外活動的一大威脅。雖然閃電會由最近(高)點,導入地面接地,但因其所產(chǎn)生的威力相當驚人(目前地球上無任何一座發(fā)電廠之發(fā)電量能與它相比),因此活動于水域的溯溪運動,仍應防范雷電于未然。

  因應方式:

  (1) 遇雷閃時,最好先離開水域到岸上密林中避一下。

  (2) 于岸上避雷電時,應除去身上之勾環(huán)及金屬器具以免感電。

  (3) 緊接著雷電而來的可能是雷雨,因此應考慮是否撤退。

  (4) 若溯登于高山草原遇雷電,應迅速臥倒或躲入地面凹處,并將金屬物暫時遠離隊伍。

  十、地震

  原因: 位于歐亞大陸板塊及太平洋菲律賓板塊交接處的臺灣,其發(fā)生地震之頻率相當之高,又臺灣屬于幼年期山谷,許多地型尚不穩(wěn)定,因此隨著地震可能帶來的坍方及落石,將影響溯溪活動的安全。

  因應方式:

  (1) 搜集資料了解該區(qū)之地質(zhì)。

  (2) 大雨及地震剛過,避免進入溪谷山區(qū)。

  (3) 遇地震時盡量回避可能發(fā)生坍方及落石地。

  (4) 考慮撤退。

  十一、落石

  原因: 自然因素造成的落石,一般都在地震及大雨過后因土石松動所產(chǎn)生引起的,其規(guī)模一般都比較大,造成的傷害也比較嚴重。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為所造成的落石范圍都較小但頻率卻較高,大都是于高繞或下切時將石頭踢落而打傷同伴,而這關(guān)系個人的技術(shù)及警覺心。有人行走如蜻蜓點水,不留痕跡。有人行走則如大象過境,滿目瘡痍。

  因應方式:

  (1) 不于崩塌處及可能落石的光禿地休息。

  (2) 高繞時由經(jīng)驗、技術(shù)較佳者,選擇較不易發(fā)生落石的路線行走。

  (3) 遇落石應大聲警告隊友。

  (4) 高繞或下切時,前方隊員有責任將不牢靠之石頭搬離行走之路線,最好將石頭安放于樹干上坡處或地面凹處,切不可將石塊往下?,以免引起更大之落石,且石頭往往不會直線往下滾,可能會滾回行走方向打到隊友,尤其是位于上坡處的隊員,更是嚴禁?石。

  (5) 高繞坡地時,不可摘下安全盔。

  (6) 小隊伍高繞或下切時,盡量縮短隊伍長度,如此即使上方隊友踢落石頭,其滾動高度也較低,滾動速度也較慢,因此造成的傷害也較小。

  (7) 大隊伍高繞或下切時,應分批行進,位于下方之隊伍應避免于上方行進隊伍的直線方向下等待,以免被上方踢落之落石打到。

  十二、毒蛇

  臺灣有62種蛇類,其中26種為有毒蛇。大略可分為出血性毒、神經(jīng)性毒及混合性毒三種,屬響尾蛇科的出血性毒蛇大都有熱血孔,可感覺到哺乳動物的體溫。溪谷中最常見之毒蛇為赤尾青竹絲,屬出血性毒,咬人率為全臺最高,而死亡率則只有10%,為毒蛇中最低。青竹絲喜歡停留于溪旁巖石、巖縫及岸上的小樹枝上,往往會在同一地點上停留數(shù)天等待獵物。

  溪谷另一種常見毒蛇為龜殼花,常躲藏在岸上干燥的石縫中。另外屬神經(jīng)毒性的雨傘節(jié)也喜歡至潮濕地活動,其咬人的死亡率為全臺最高,大都因被咬者沒發(fā)現(xiàn)被蛇咬,而延遲了急救的時效。一般發(fā)現(xiàn)蛇并不需太驚慌,只要遠離它一公尺以上即不會被咬,因人類不是蛇的食物,除非必要它不會浪費保貴的毒蛋白來咬人的。

  因應方式:

  (1) 打草驚蛇雖然有效,但卻不適用于坎坷地型的溪谷活動,因此溯行中只能眼明反應快,避免碰到毒蛇。

  (2) 長時間休息或扎營,應先檢查或清除休息場地避免蛇咬。

  (3) 于宿營時,可取一堆柴火,驅(qū)趕蟲蛇。

  (4) 蛇與蜂為色盲,著淺色衣物,可減少被咬機率。

  (5) 攜帶毒蛇急救器或拔罐;拔罐可用大、中、小塑料針筒,將前面用小刀切平代替,也可將燃燒的紙張放入空底片盒中,再迅速的壓住傷口當拔罐。

  (6) 拔罐的使用最好時效為剛被蛇咬的五分鐘,但可被吸出之毒液也相當微少。各位想象我們生病打針時,您能用拔罐將藥劑吸出多少呢?

  (7) 被動物及毒蛇咬傷時,應消毒或洗凈傷口。被毒蛇咬傷時可用繃帶做大面積的逆血循環(huán)包扎,以阻止淋巴組織快速流入心臟。

  (8) 過夜時應將鞋子及裝備包好,避免躲進蟲蛇。

  (9) 穿拖鞋于營地活動時,應特別注意安全。

  (10)被蛇咬應盡速送醫(yī),有經(jīng)驗醫(yī)師可從患者癥狀,判斷出神經(jīng)性毒或出血性毒。

  (11)被蛇咬最重要為心理建設。

  十三、毒蜂

  溯溪時最怕于高繞密林誤觸蜂巢。一般來說成群的胡蜂,遠比毒蛇及其它動物的傷害來得可怕,原因是其組織性及防御性強,且以飛行方式攻擊目標也較不被地型所限制,因此動植物傷害中以毒蜂防治最為重要。

  因應方式:

  (1) 蜂巢范圍50~100公尺內(nèi),大都有巡邏蜂負責警戒,發(fā)現(xiàn)巡邏蜂時應迅速離開勿逗留休息。

  (2) 遇巡邏蜂時不可揮動空氣或故意拍打它,除非它停在你身上準備螫您,因毒蜂對氣流相當敏感,異常的氣流會引起它的注意而產(chǎn)生攻擊,甚至連呼吸都應以手將口鼻稍遮掩,勿將熱氣直接呼向毒蜂。

  (3) 毒蜂為色盲對于深暗色衣著較會攻擊,因此穿著淺白色光滑衣物,較不會引起毒蜂的攻擊,尤其是應帶帽子,避免將黑色的頭發(fā)暴露于外,引來毒蜂攻擊頭部。

  (4) 遇蜂群攻擊應盡量保護頭部,并往下風處逃離。

  (5) 于溪流旁遇蜂群可暫時潛入水中,并用安全盔蓋住臉部,利用安全盔內(nèi)之空隙來呼吸或躲入飛濺的水花下避開蜂群攻擊。

  (6) 不幸被蜂螫應盡速以清水洗凈毒蜂所留下的費洛蒙氣味,避免引來更多的毒蜂攻擊,然后再以氨水或尿液來中和毒性。

  (7) 毒蜂螫傷與毒蛇咬傷之急救略似,除了解毒、消毒、包扎外,過敏性體質(zhì)的人也可攜帶抗過敏性藥劑。

  (8) 扎營前應先小心檢查營地附近有無蜂窩,并升一堆柴火驅(qū)蟲蛇。

  十四、螞蝗

  螞蝗即我們常稱的水蛭,喜生長于潮濕地,會利用齒咬破人的皮膚吸取血液,其所分泌的唾液含有水蛭素,可防止人的血液凝固,且唾液中的組織胺可使人的小血管擴張便于吸血。

  至于螞蝗會附著于人,可能與蚊子一樣會偵測人的體溫或?qū)σ苿又锂a(chǎn)生攻擊。溯溪中時?赡芨呃@于潮濕的叢林,因此受到螞蝗攻擊的機率也相對的提高。

  因應方式:

  (1) 穿戴潛水布料的小腿護具,可避免螞蝗附著于腿部吸血。

  (2) 休息于潮濕的中低海拔山區(qū),應特別注意周圍的環(huán)境。

  (3) 休息及感覺身上有瘙癢應仔細檢查是否有螞蝗附著。

  (4) 發(fā)現(xiàn)螞蝗吸血可用鹽巴或煙草灑在其身上,因鹽份很容易被螞蝗吸收,會將螞蝗體內(nèi)之水份滲透出來使螞蝗死亡,同時可配合手在患部周圍拍打使螞蝗震落。

  (5) 螞蝗若吸入太深,應以上述方法處理,切勿用手將其用力拉出以免螞蝗被扯斷成兩截,造成處理上的麻煩。

  十五、植物傷害

  植物傷害可歸類為有毒植物及有刺植物兩大類。有毒植物傷害常見的有木本植物的咬人狗及草本植物的咬人貓,其中又以咬人貓數(shù)量最多最常見。有刺植物則以刺藤、懸勾子、高山薔薇及玉山小藤為最多。植物造成的傷害雖不及動物造成的傷害來得嚴重,但對于長程溯行而言也會造成一定的困擾。

  因應方式: (1) 穿戴手套及長袖衣物,可避免相當程度的傷害。

  (2) 高繞密叢時應注意把手點枝干是否有刺。

  (3) 休息時應注意身旁植物是否為咬人貓。

  (4) 攜帶藥品可減輕因接觸有毒植物所引起的過敏反感。

  (5) 穿行于有刺密叢區(qū),應注意保護臉部及眼睛。

  (6) 利用瑞士刀之小夾子將勾刺拔出。

  (8) 穿著光滑衣著于密林穿越可減少衣服被勾住。

  十六、踝關(guān)節(jié)扭傷

  原因: 踝關(guān)節(jié)可說是人體關(guān)節(jié)中最易扭傷的關(guān)節(jié),尤其行走于濕滑不平的溪谷,更容易因踩空或腳底翻轉(zhuǎn)而造成足部踝關(guān)節(jié)扭傷。

  因應方式:

  (1) 選擇較厚較良好的溯溪鞋。

  (2) 選擇良好踏足點避免滑倒扭傷。

  (3) 避免跳躍式的溯行。

  (4) 平時多加強運動增加肌肉及肌腱力量。

  (5) 以貼扎貼布方式或用彈性繃帶來保護踝關(guān)節(jié)避免扭傷。

  (6) 扭傷時可借用手杖來減輕患部承受的重量。

  (7) 短時間無法離開溪谷,可服用適當藥品以緩和腫脹及疼痛。

  (8) 立刻實施R、I、C、E,尤其是浸泡溪水冷療,冷療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A. 冷敷會增加膠原纖維的強硬度,使它不易被拉斷。

  B. 可以使局部的血管收縮,減少急性發(fā)炎的腫脹。

  C. 可以有效的放松肌肉,使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張力減慢。

  D. 可以局部的麻醉患部達到止痛效果。

  E. 可以降低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抵消發(fā)炎所引起的紅、腫、熱、痛,因此冷敷是溯溪中對于運動傷害最有效且最方便的方法,其冷敷時間愈早愈久效果愈好。

  十七、肌肉拉傷

  原因: 肌肉拉傷是一條或一群肌肉因用力過度或突然而不當?shù)呐まD(zhuǎn),以致過度伸展,而造成肌肉或肌纖維的斷裂和肌腱的損傷。溯溪中最常見的肌肉拉傷為手臂拉傷及閃腰。

  因應方式: (1) 于落差協(xié)助拉人時,切勿用力過猛造成他人手臂拉傷。

  (2) 要將地上之大背包背起時,切勿彎腰猛力轉(zhuǎn)身提起以免閃腰,可兩人共同協(xié)助提起彼此背包,或先將背包提至石頭上再背起。

  (3) 丟擲冰錘或先鋒爪時,應充分的做好手臂的暖身運動,并先以空手試作?擲動作。

  (4) ?擲冰錘或先鋒爪,應以手掌握住把柄并將理好細繩握于另一只手,向目標遠處?擲,再緩緩拉動繩索勾住。切勿以西部牛仔方式,手握繩索旋轉(zhuǎn)先鋒爪,因此種方式很容易打到隊友,且?擲方向往往不是向前,而是飛向左右甚至后方打到人。

  (5) 可事先將背包底部用鉚釘打幾個洞,方便背包內(nèi)的水流出,避免因渡潭時背包浸水增加重量,使手臂及腰部因拉人而受傷。

  十八、疲勞性骨折

  原因: 疲勞性或稱壓迫性骨折,可能是因長時間受壓迫,骨骼不勝負擔而產(chǎn)生的裂現(xiàn)象。溯溪中較可能發(fā)生的疲勞性骨折包括:脛骨、腓骨及跖骨,尤其以跖骨較常見。

  因應方式:

  (1) 選用鞋底較厚鞋跟有加高之溯溪鞋。

  (2) 平時加強運動增加骨骼的承受力。

  (3) 減少不必要的跳躍動作。

  (4) 長程溯行應適時的休息。

  (5) 小腿穿戴護具可增強脛骨、腓骨承受力。

  (6) 長時間高繞可更換較舒適的鞋子。

  (7) 另外長時間溯行可穿分指襪或鞋內(nèi)套,避免腳底因摩擦起水泡。

【溪谷運動的傷害與預防】相關(guān)文章:

如何預防羽毛球運動的傷害08-30

網(wǎng)球運動造成的小傷害10-20

做到這幾點 讓寶寶遠離運動傷害01-12

如何防范羽毛球運動傷害10-18

運動后肌肉酸痛的預防辦法01-14

羽毛球常見運動損傷及預防方法10-17

如何避免瑜伽傷害10-21

預防口臭的方法-預防口臭的食物08-07

戶外常見傷害處理06-16

羽毛球運動足底長水泡原因與預防治療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