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的臉譜知識介紹 推薦度:
- 京劇的一些小知識 推薦度:
- 京劇臉譜知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京劇知識大全
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凈、丑;京劇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唱、念、做、打;服裝也是有十分嚴格的程式性要求的,原則上做官的人、讀書的人穿長袍,百姓穿短衫;漢族人著明朝服飾,少數(shù)民族著清朝服飾。
一、京劇的發(fā)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光緒年間,京劇藝術(shù)初步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fā)展了京劇現(xiàn)代戲。
二、京劇的唱腔
京劇的唱腔分為“二黃”和“西皮”兩種聲腔!岸S”是一種節(jié)奏舒緩、旋律平穩(wěn)、唱腔較為凝重、渾厚、穩(wěn)健的聲腔,適合表現(xiàn)沉郁、肅穆、悲憤、激昂的情緒。
“西皮”是一種節(jié)奏緊湊,旋律起伏變化較大,唱腔流暢、輕快、明朗、活潑的聲腔,適合表現(xiàn)歡快、堅毅、憤懣的情緒。
三、京劇的場面和劇種
京劇的樂隊稱做“場面”或“文武場”管弦樂部分叫做“文場”打擊樂部分叫做“武場”
著名劇種360多種: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秦腔、川劇、昆劇、粵劇、花鼓戲
四、京劇的行當
京劇的行當是依據(jù)人物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來劃分的,一般分為生、旦、凈、丑四行!吧、旦、淨、丑”是什么?其實不過是角色分類!吧笔悄行哉娼巧,“旦”是女性正面角色,“淨”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每種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臉譜、扮相等,只要演員一上場,你一望便知。
生:是男性角色的統(tǒng)稱.根據(jù)角色的年齡、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紅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紗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等。
小生:戲曲行當名。屬“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臺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聲發(fā)聲。
老生,亦名“須生”。戲曲行當名。屬生行分支。在傳統(tǒng)戲曲中,泛指帶胡須(即“髯口”)的角色。專門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紅生:戲曲行當名。屬“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妝時,勾畫紅色臉譜而得名。在舞臺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紅色臉譜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關(guān)羽。
旦 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于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并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臺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根據(jù)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臺上扮演端莊、嫻雅的青年、中年婦女,大多為劇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優(yōu)美、動作嫵媚、大方,體現(xiàn)人物的端莊、典雅。
花旦: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臺上,扮演天真活潑、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馬旦: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臺上專門扮演提刀跨馬、武藝高強的巾幗英雄。這類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帥或?qū)㈩I(lǐng)。如《抗金兵》中的梁紅玉。
凈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凈之名源于宋金北雜劇中的“副凈”。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諢、滑稽調(diào)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后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臺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放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凈行中根據(jù)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的不同分為“大花臉”、“二花臉”、“武凈”等行。
大花臉:亦名“黑頭”、“銅錘花臉”。戲曲行當名。屬“凈”行。在舞臺上常扮演地位較高、舉止穩(wěn)重、性格憨直、具有正義感的人物。如《鍘美案》中的包公。
二花臉:亦名“架子花臉”。為了區(qū)別于以唱為主的“大花臉”,故稱以做功為主的凈角為“二花臉”。戲曲行當名。屬“凈”行。在舞臺上,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魯?shù)娜宋。如《長板坡》中的張飛。
丑 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xiàn)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后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qū)別于“大花臉”。又同凈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并列,故又俗稱“三花臉”。
在舞臺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nèi)心險惡、慳吝卑鄙的人物。
根據(jù)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丑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文丑:戲曲行當名。屬“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對,專門扮演為不具備武藝,或在舞臺上不作翻騰、跳轉(zhuǎn)一類技巧表演的角色
武丑:戲曲行當名。屬“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對,在舞臺上專門扮演武藝高強、性格機警、動作靈敏的滑稽人物。如《十五貫》中的婁阿鼠。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戲曲行當名。屬“文丑”行。在舞臺上大多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門書吏、謀士、儒生,俗稱“丑公子”。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四大名旦
【人物介紹】—梅蘭芳
梅蘭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園世家,祖籍江蘇泰州,長期居于北京。在京劇表演藝術(shù)上精心鉆研,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了很多優(yōu)美的藝術(shù)形象,發(fā)展了大量優(yōu)秀劇目,改革與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shù),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shù)流派,世稱“梅派”。國內(nèi)觀眾對其十分歡迎和喜愛,“梅派”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園世家。
梅蘭芳八歲開始跟吳菱仙學(xué)藝,后來帶藝搭入“喜連成”科班,隨后又在“翊文社”、“雙慶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社演唱,不久自成劇團,一直擔任主角,聲名大震。
一九一九年曾到日本,一九三零年曾到美國,一九三五年又到蘇聯(lián),受到世界戲劇界的尊崇。與蘇聯(lián)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的布萊希特并列為世界戲劇藝術(shù)三大表演體系的代表人物,成為蜚聲國際的世界名演員。
在國內(nèi)舞臺上,他和楊小樓、余叔巖被譽稱為“三大賢”;又和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被譽為“四大名旦”,名列榜首。
梅蘭芳不但為后人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藝術(shù)道路,還是我們做人的楷模。他一生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凡事先想到別人的難處。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他在上海八年不登舞臺,并蓄須明志,忠貞不屈。他愛憎分明,骨氣凜然,稱得上是我國第一愛國藝人。
【人物介紹】—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工青衣。滿族,生于北京。6歲學(xué)藝,11歲開始登臺,12歲參加營業(yè)演出。先后師從眾多京劇名家,并廣泛涉獵文學(xué)及多種藝術(shù)。其表演藝術(shù)突飛猛進,聲譽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細膩,藝術(shù)上富于獨創(chuàng)性,逐漸形成了個人的藝術(shù)風格,創(chuàng)立了“程派”。
五、京劇的臉譜
什么叫臉譜?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顏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于凈(花臉)和丑(小丑)。
臉譜分類?
根據(jù)描繪著色
根據(jù)臉譜圖案排列
根據(jù)臉譜色彩
京劇的一張臉譜很少有超過四種以上的顏色,而且有一個主要色調(diào),主色來區(qū)分人物的性格和屬性。
紅色:在臉譜中是最“正”的顏色。
白色:在臉譜中是最“邪”的顏色。
黃色:用來表現(xiàn)殘暴的角色。
黃色、綠色:用來表現(xiàn)江湖的草莽豪杰。
黑色:表現(xiàn)性格魯莽的正派角色。
金色、銀色:是神仙鬼怪。
臉譜的藝術(shù)特色表現(xiàn)在“形”、“神”、“意”三個方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臉譜,并且作為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表現(xiàn)手段。它不僅是為了化妝,更是為了藝術(shù)形象的完美。
唱臉譜
外國人把那京戲叫做bei-jingo-pe-ra
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
“四擊頭”一亮相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jiān)K頂呱呱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
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寶塔綠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銀色的妖怪灰色的精靈笑哈哈
一副副鮮明的“鴛鴦瓦”一群群生動的活菩薩
一筆筆勾描一點點夸大一幅幅臉譜美佳佳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昆曲與京腔(青陽腔)。干隆中葉后,昆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昆曲一統(tǒng)京城舞臺。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干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班落腳京城后(班址位于韓家臺胡同內(nèi)),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qū)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春臺班進京時間,按漢調(diào)名家米應(yīng)先于干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臺班臺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于四喜和和春。春臺班位于百順胡同。
四喜班于嘉慶初來京;諔、昆曲兼演、尤以昆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于陜西巷內(nèi)。
和春班于嘉慶八年(1804年)于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diào)外,昆腔、吹腔、四平調(diào)、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并奏。在表演藝術(shù)上廣征博采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于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shù)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徽漢合流
漢劇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guān)系;、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shù)交融。繼干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yīng)先進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米應(yīng)先以唱關(guān)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yīng)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云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余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yōu)美,文武兼?zhèn)洌匝荨抖ㄜ娚健、《四郎探母》、《當锏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將聲腔曲調(diào),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qū)語音特點,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lǐng)班;、漢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diào)與安徽的二簧調(diào)再次交流;、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
【京劇知識】相關(guān)文章:
京劇臉譜知識04-01
京劇有哪些行話-京劇行話知識08-30
京劇的臉譜知識介紹12-09
京劇中字的聲和韻-京劇知識08-31
關(guān)于京劇的一些小知識12-01
京劇的歷史發(fā)展03-21
京劇的發(fā)聲技巧09-21
京劇的起源與發(fā)展03-31
京劇的起源簡介04-02
京劇的臉譜介紹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