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關于春節(jié)文化的資料
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是關于春節(jié)文化的資料你了解多少?下面2017關于春節(jié)文化的資料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歡迎大家閱讀。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習俗 臘月23、24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春節(jié)習俗之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春節(jié)習俗之臘月27、28 洗浴
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春節(jié)習俗之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jié)。
春節(jié)習俗之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 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春節(jié)習俗之正與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二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四
農(nóng)歷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自秦漢以來,傳統(tǒng)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春節(jié)習俗之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 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 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
【2017關于春節(jié)文化的資料】相關文章:
關于家鄉(xiāng)春節(jié)文化風俗的調查報告01-08
關于春節(jié)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01-08
2017考研各種資料的用法10-19
關于家鄉(xiāng)春節(jié)文化的調查報告(精選6篇)01-08
2017年考研:談談各種資料的用法09-18
村委春節(jié)文化活動策劃方案12-31
關于校園的春節(jié)對聯(lián)12-18
關于學校的春節(jié)對聯(lián)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