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shù)學論文題目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中學數(shù)學論文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準備、背景、意義、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觀點
準備:針對這一論文題目我先進行一些資料的收集,并向指導老師請教了一些相關的論文問題。
背景:本身對幾何有些許興趣,偶然中了解到了等周不等式。
意義:在等周不等式的基礎上,做些條件的變換,運用初等方法進行證明。
基本思路:對已經(jīng)有的一些方法進行推廣,得出一些新的求法;不同的條件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方法:吸取原有方法的精髓,在通過自己的觀點進行證明。
主要觀點:周長定值的情況下,面積最大值。
二、選題的`需要性、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論證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四、寫作提綱
1.三角形(等周長)
1.1 無其他約束條件三角形。
1.2 一邊長固定三角形。
1.3 固定以 夾角和一邊長三角行。
2.四邊形 (等周長)
2.1 無其他約束條件四邊形。
2.2 固定一邊長四邊形。
2.3 固定所有邊長四邊形。
3.推廣到多邊形。
五、計劃進度(以周為單位)
六、主要參考文獻
[1] 張克新 四邊形面積定值的一個初等證明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438002期
[2] 項武義 等周問題的一個初等證明 慶賀蘇步青教授百歲華誕
[3] 田疇 姜國英等曲線與曲面的微積分幾何 1976年
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shù)學論文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不但要考慮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以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讓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在課堂中我們必須由書本走向生活中,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現(xiàn)實生活、生產(chǎn)科技密切相關的情景和問題,把生活的新鮮題材引入到教材中,賦與教材以新的內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fā)現(xiàn)新知識,體驗到知識就在我身邊,并用知識較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
一、緊密配合教材,設置懸念
恰當?shù)匾门c教材內容有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烘托教材,引起學生的思索,使課堂氣氛活躍、注意力集中;蛘咴O置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我們對學生說:“同學們,有一件事麻煩你們幫我辦一下”,同學們紛紛舉手,幾個平時調皮的學生手舉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塊事先用過,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說:“我這塊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樣再做一塊,但斷損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請同學們幫助想辦法,怎樣才能再做出一塊一模一樣的`三角板呢?”一時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把原來的角找來,有的說不必,可以先在紙上畫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過引導,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種方法。但是怎樣才能畫出這個三角形呢?于是同學們討論開了,有的說根據(jù)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求出這個角并畫出來,還有的同學說,直接把這兩邊延長。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引入到“兩角夾一邊”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課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讓學生在感動中學習數(shù)學論文
摘 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shù)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作為數(shù)學教師,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fā)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shù)學。
關鍵詞:感動 學習 數(shù)學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shù)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因此,作為數(shù)學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fā)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shù)學。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學好數(shù)學呢?
一、關注現(xiàn)實、貼近生活
數(shù)學即生活。數(shù)學教學應當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數(shù)學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讓教學內容走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貼近生活學數(shù)學。
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從生活中常見的車輪、鐘面、硬幣等開始,激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最后,我用圓滿一詞總結全課,以鼓勵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還通過秋游來對學生進行生活問題的數(shù)學教學,設計了乘車、買門票、租船等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數(shù)學教學就是要把講臺變?yōu)槲枧_,讓學生充當生活中的角色,從生活中去感悟數(shù)學。只有這樣,才能感動學生,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讓小學生在玩中學數(shù)學論文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迸d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尤其是對于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來說,他對所學知識有無興趣,將直接關系到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對于我們這些小學低段的數(shù)學老師來說,盡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快樂的“玩!敝袑W習知識、掌握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帶著問題去“玩”,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積極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在玩樂中探究新知,也正好符合了這一規(guī)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我先以“給表現(xiàn)較好的兩個同學發(fā)獎”為題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老師的8枝鉛筆,擺出老師可能發(fā)出獎品的情況,這下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同學們四人一組活動得非常熱烈,很快大家就討論總結出了四種結果:一人得1枝,另一得7枝;一人得2枝,另一人得6枝;一人得3枝,另一人得5枝;兩枝人各得4枝。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枝數(shù)“同樣多”,而這種分法也最公平,從而順理成章的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玩樂”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和形象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shù)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