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
“重人”是中國傳統(tǒng)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要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yè),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國歷來講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必先為民謀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使“天下之民歸心”,“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堯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孟子?離婁上》)《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國家心須“令順民心”,“從民所欲,去民所惡”,乃為“政之寶”(《管子?牧民》)。西漢賈誼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國家的安危存亡興壞,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強弱,系之于民;吏之貴賤,賢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戰(zhàn)爭的勝敗,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為準。”(《新書?大政上》)這些思想歷代都有,逐步成為管理國家的準則。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事變革事業(yè),注重經濟建設,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yōu)秀人才的先決條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輔、樞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