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的姜太公,有八條選拔帥才的標準和對應的方法:
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問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tài)。
大概意思是:通過問問題,考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跟他抬杠,考察思維靈活性;通過跟蹤他,考察他的誠實;裝作不知道他的事問他,還是考察他的誠實;把錢讓他經(jīng)管,考察他是否廉潔;讓美女圍著他轉(zhuǎn),考察他是否潔身自好;告訴他大難臨頭,考察他是否勇敢;把他灌醉,考察他是否失態(tài)。
更進一步的,是《孫子兵法》,它把帥才標準概括成五個字:“智、信、仁、勇、嚴”,看上去更加精準。
說到帥才選拔,漢朝名臣蕭何是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人物里面最具慧眼的人。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才,叫韓信。有兩點最能證明蕭何的慧眼。第一,他舉薦韓信做大將的時候,韓信沒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 第二,蕭何不僅預見到韓信的成功,而且預見韓信的失敗。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志向高遠,在項羽手下懷才不遇,于是投奔劉邦。韓信才能高,但缺點不少,以至于犯了錯誤,差點兒被殺掉。臨刑時,韓信感嘆:“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史記·淮陰侯列傳》)當時另一位慧眼識人的人——滕公,正好聽到,覺得這個人出言不凡,于是刀下留人。韓信當時命是保住了,可還是沒受重用。英才有一個特點,他們急于建功立業(yè),沒有耐心慢慢向上爬。韓信決定離開劉邦。這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通過日常觀察和測評,蕭何確信韓信是難得的帥才,不遺余力地向劉邦推薦。劉邦并不輕信蕭何的意見,而是親自考察韓信。劉邦感覺韓信的確很行,想讓韓信從偏將做起。蕭何認為必須立即任命韓信為大將。蕭何的慧眼,還表現(xiàn)在他對韓信和其他將士心理的把握上。蕭何考慮到出身貧寒、寄人籬下的韓信的自卑感,而且考慮到其他將士對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沒有戰(zhàn)功的韓信的質(zhì)疑,所以建議劉邦用《孫子兵法》所說的隆重的拜將儀式,拜韓信為大將。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
在我看來,自從用了韓信,漢軍百戰(zhàn)百勝,天下很快就姓劉了。劉邦不用韓信,天下不一定姓劉。
韓信是個志向高遠的人,劉邦死后,韓信是否志向高遠到想當皇帝的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蕭何認為必須管理這個潛在風險,于是建議呂后果斷鏟除了韓信。這對漢王朝是個保障,對于韓信是悲劇。
想想劉備選中諸葛亮,也是先有他人極力推薦,后有劉備親自考察。推薦諸葛亮的人是司馬徽和徐庶。
《隆中對》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場面試加案例分析。劉備對諸葛亮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不過,其他人并不看好諸葛亮,這其中包括關羽和張飛,也包括他的敵人司馬懿!稌x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根本不把諸葛亮放在眼里,他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多謀而少決”,區(qū)區(qū)五個字,精辟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優(yōu)缺點。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業(yè)績是這樣評價的:“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毛澤東評《古文辭類纂》中蘇洵《權(quán)書 ·項籍》,有這樣的話:“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韓信和諸葛亮的成敗給我們的啟示太多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韓信能征善戰(zhàn),但不善于管理自己的言行,不能贏得上級信任。諸葛亮忠心耿耿,兢兢業(yè)業(yè),但是不善于帶兵打仗。他們都是有缺陷的英才。
總結(jié)下來,我最想說的是,在帥才選拔方面,劉備不如蕭何,因此,若要選拔帥才,要學蕭何而不要學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