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海底撈,迎面而來的服務員立即會送上一聲“大哥、大姐”之類的稱呼。而服務人員之間也以“兄弟姐妹”論交。
這一聲稱呼,看似普通,其實蘊含著用“親緣稱呼效應”來管理客戶關系和員工關系的精妙之處。
從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類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要讓基因傳承下去。而兄弟姐妹等有著血緣、親緣關系的人,因為相互間擁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基因而形成了互親互助的本能。這種本能表現(xiàn)出對于相互間稱呼的靈敏反應。一聲“哥/姐”,頓時會喚醒潛意識中的親緣意識而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雙方的親密關系也更容易形成。這就是“親緣稱呼效應”。
我們可以看到,海底撈員工之間年紀相差不大的,都以“兄弟姐妹”相稱,年紀長上一輩的則被人尊稱為叔叔、阿姨,而海底撈的老大張勇,也被所有的員工昵稱為“張大哥”。
這樣的稱呼方式,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管理,即員工關系管理與顧客關系管理。以親緣稱呼來管理員工關系與顧客關系,再加上前面所述的“互惠原理”以及“相對剝奪效應”的綜合作用,一個海氏大家庭的氛圍就被營造出來了。
比如,海底撈北京四店的王彩虹40多歲,來自云南。加入海底撈前,她經(jīng)歷了婚變,失去了家庭。她在海底撈工作后,同事之間很客氣,都管她叫“阿姨”或“大姐”。有一天早上,她正在3樓拖地,同事們突然唱起了生日歌,接著大堂經(jīng)理謝張華端著果盤出現(xiàn)了,她當時就哭了。謝張華抱著她,祝她生日快樂,還管她叫 “媽媽”。王彩虹感覺到自己重新又擁有了一個家。有了這樣的家,她怎么不感到溫暖?有了這樣的女兒,她怎能不感到幸福?
像這類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海底撈不知發(fā)生了多少。于是,一個本來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面,兄弟姐妹般的親情關系(部分)取代了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怪現(xiàn)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難怪海底撈的員工疲累不堪但還是激情滿懷;難怪海底撈的員工把集體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還重;難怪張勇把楊小麗罵得如此狗血噴頭,楊小麗還是一如既往,忘我工作。誰會不把自己的家當回事?誰會不真心為自己的家的利益考慮?誰又會因為被家人責罵幾句而懷恨在心?
延伸開去,海底撈不但成了員工的家,也成了顧客的家。
一個人為自己的家干活,還能不賣力?還能不盡心?
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吃飯,還能不舒心?還能不滿足?
所以,小小的一個稱呼,就突出了海底撈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