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時間:2023-11-22 06:55:40 初中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優(yōu)】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優(yōu)】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歷史課程是一門由原來的"應試教育"轉變?yōu)?素質教育"的課程,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學生勇于質疑、敢于爭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的8年時間里,我從自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認真反思,從中感觸很大,具體如下。

  一、老師應該做到的

  1、重視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

  確嚴謹、精練簡潔、通俗生動、語言幽默、聲情并茂、生動有趣的講述能撥動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聽者樂此不疲。一個合格的教師在不斷鉆研歷史專業(yè)和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著名歷史教育家趙恒烈教授畢生研究歷史教學,他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技能分出了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東西能如實表達出來,使學生聽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樣想得清楚、說得明白,能完整地表達思想。第二境界是聲情并茂,使語言、表情、動作配合起來,表達得活靈活現(xiàn),使之傳神而動聽。第三境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教師的講述,如帶領學生到了歷史現(xiàn)場,入其境、見其人、聞其聲;選詞有方,文有限而意無窮;點撥著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盡。"我們教師不妨"對號入座",按照這"三個境界"的標準進行自我檢測,明確自己已達到的"境界",而后繼續(xù)努力,向更高"境界"前進。

  2、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后背的教學模式,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再有一副歷史地圖。而不善言辭的學生在這里只會更加沉默。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僅限于一張大卷。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作業(yè)。

  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于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xiàn)了許多旁人認為是"不務正業(yè)"的現(xiàn)象。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課上,學生們發(fā)揮想象,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shù)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敘述著歷史口演話劇、講故事、撰寫小論文、繪畫,等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fā)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到: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歷史史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1、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

  在歷史教材中,不僅包含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還有一些關于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內容,利用好歷史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生活"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比如在教學《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區(qū)別,尋找沿襲和改革的痕跡,通過對比得出什么結論。通過教師有效、得法的引導,學生將宋代生活與現(xiàn)代習俗做了比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活躍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也必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聯(lián)系時事熱點,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中學生年齡小,熱情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對于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他們希望了解這些時事熱點,并且希望跟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政史不分家,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lián)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將它們引進課堂,將教材內容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并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設計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歷史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設計特點,利用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每個歷史人物身上可以評說的故事及通過活動課的開展,對引發(fā)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把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因素能夠真實地引入教學過程,教師才會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會充滿智慧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的情境,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問和討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四、寓教于樂,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學生年紀小,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而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可以發(fā)揮游戲的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時,關于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所采取的措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讓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家鄉(xiāng)方言來朗誦同一段話,結果可想而知,什么樣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也認識到了統(tǒng)一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在歡聲笑語中對秦朝的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利用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歷史教學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歷史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夭迦胍恍v史故事,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插入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清朝將領的愚昧無知,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軟弱無能,也深刻地認識到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當然,歷史故事只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和使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有原則性,不能為了調動學生的興奮度,而濫用歷史故事,導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現(xiàn)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知識的現(xiàn)象。

  五、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1、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為歷史教學增添"異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中學歷史課堂,并且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利用聲像、圖片、文字、視頻等手段營造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情境,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大量的聲電光影信息中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感受,節(jié)省了教師的時間,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有利于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時,教師可以將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內容制成精美的課件,通過原聲再現(xiàn)、場景再現(xiàn)等手段,激發(fā)了學生的情緒,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教學相長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的表情、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練習、學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饋學習信息的途徑,教師要注意觀察,將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地分析。這樣做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計劃,還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新課程給我們提出了更高、更遠、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多層次地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才能適應教材,適應學生,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高屋建瓴,整體把握新教材的特點,自己駕馭教材漸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形成系統(tǒng)學科思想,才能去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2

  20xx年X月X日 X天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優(yōu)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xiàn)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xiàn)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fā)展能力,受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jié)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jié)。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么大,怎么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于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后,胡適收到印章,發(fā)現(xiàn)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圣,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xiàn)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tài),查閱歷史資料,敢于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3

  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也包括顯性和隱性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涵、外延、內在因果關系、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再認史實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不是單純的重復教材中的史實,而是對教材中所涉及史實的升華、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掌握好恰當?shù)慕虒W方法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所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過好識記能力關

  初中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小學學了一些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卻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識點的關系及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記憶,但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或對知識點記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用講讀方式與學生共同閱讀,弄清每一課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知識點的表現(xiàn)、本質,初步建立起知識網絡系統(tǒng),做到合上書,使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歷歷在目,真正做到基礎知識過關。

  二、著力培養(yǎng)師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學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有一種“移情體驗”在發(fā)生作用,“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影響過程,即將一個人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跟別人暫時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為一體。所以說,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情的傾向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時起著感染和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夠融洽師生關系及輕松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情感能使學生精力集中,教師在此時充分利用學生此時的精神狀態(tài),使學生由自發(fā)喜歡聽課轉向自覺的學習需要上來。當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講,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進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精講,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立體分析

  在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后,教師在上課時,對每課都要進行精講,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立體分析,這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第一,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第二,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

  第三,通過教材中的顯性知識發(fā)掘出隱性知識。

  第四,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4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zhàn)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里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tài)。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xiàn)是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xiàn)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tǒng)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的兩個辨證關系:

  一是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關系: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yōu)秀教學傳統(tǒng)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tǒng)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yǎng)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發(fā)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fā)展?用什么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fā)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xiàn)實操作性的關系: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xiàn)實環(huán)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huán)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并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fā)展性的特點出發(fā),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镜臍v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后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于尷尬的被動狀態(tài)。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于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是學生發(fā)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做人態(tài)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xiàn)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系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系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至于劇中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xiàn)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jié)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xiàn)在學的方面,體現(xiàn)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xié)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xiàn)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初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zhí)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五、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學現(xiàn)代化。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tài)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于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出現(xiàn)“電腦打開,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xiàn)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件教學而忽視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

  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運用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xiàn)了教學的現(xiàn)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持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絡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于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qū)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于實現(xiàn)師生互動?傊,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shù)剡x擇,并與常規(guī)的、甚至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shù)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xiàn)存問題、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5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

 、谏鐣洕姆睒s;

  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偻ㄟ^視頻資料和設問,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谕ㄟ^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xiàn)及原因。

 、墼趯W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tài)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偻ㄟ^對“隋朝的統(tǒng)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tǒng)一、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诖筮\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集中體現(xiàn)。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xiàn)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①導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fā)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谔骄渴,通過采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垠w驗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布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并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搜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制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自制多媒體課件。

  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6

  我對初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F(xiàn)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

  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zhàn)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fā)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于我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但由于我不是歷史專業(yè)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周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么都教。

  問題二:

  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活潑”,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于新課改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后,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教學方式轉變”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質特征和使用范圍是什么,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yōu)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后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yōu)秀生那里獲得信息,致使后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

  評價方式相對滯后,導致我在課改創(chuàng)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而學校本身,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tǒng)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yōu)楹诵,造成迫于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xiàn)場發(fā)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xiàn)評價。

  問題四:

  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tǒng)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xiàn)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后,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xiàn)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7

  本周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為“優(yōu)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xiàn)在黑板上時,我發(fā)現(xiàn)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這時,組長李永強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聽指揮,叫他復習他也不復習”。

  于是我對潘珠峰進行了說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他點了點頭,下節(jié)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8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yōu)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磥硪院笈Φ牡胤竭是很多的。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9

  長汀縣的初中課程改革20xx年才啟動,至今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一年多來,長汀縣的初中歷史學科在向兄弟縣市學習,在市普教室專家引領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幾點反思,就教于同行。

  一、三維目標應宏觀把握、扎實實施。

  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確定,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確定三維目標,應著眼于宏觀把握、扎實實施。

  在目前運行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確定目標常局限于一節(jié)課,這樣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在實施目標過程中就常常顯得零碎而缺乏長遠性。

  筆者認為,至少應從單元的角度來確定三維目標,例如:八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就應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為單元主題來組織“難忘九一八”“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血肉筑長城”和活動課這一系列來考慮整體的單元目標以及實施策略。

  三維目標是有機整體,不應是三張皮。應在掌握知識、能力的同時,重視過程、重視方法,凸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目標。而在三維目標具體實施中,不同學段,不同內容的教學,目標落實應有所側重,比如活動課、研究性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分量就重一些,而復習課教學,知識與能力(答題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歷史教學必須回歸生活,回歸現(xiàn)實。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只有讓學生體驗歷史,才能使學生理解歷史。

  鐘啟泉教授指出,歷史講的是過去,而這個過去卻是現(xiàn)今的根源,因此,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將我們自身的生活與過去相連接,把我們自身的習慣和制度與過去相互對照,是今天與過去的對話。歷史教學一定要改記憶式教學為思維式教學才可能真正吸引學生,使學生獲得種種歷史學習的`愉悅體驗,從而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歷史。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生活環(huán)境等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把生活引入課堂之中,拉近歷史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

  三、歷史教學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棄接受學習。

  由于教育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探究合作學習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繼承和發(fā)展了布魯納“發(fā)現(xiàn)學習”的思想精髓,但我們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學習,關鍵問題要看所學知識的層次和類型。知識具有不同形態(tài),“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學習。新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摒棄接受學習,必須批判的是在接受學習中的“機械學習”的模式。

  四、歷史教學必須融入社會發(fā)展簡史的內容和方法。

  多年以來,社會發(fā)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一般過程及其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就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等內容成為思想政治課中的重要一塊。

  此次新課程改革,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把社會發(fā)展簡史的內容分解給了歷史,歷史與社會等課程。這應該引起初中歷史教師的高度重視。應責無旁貸地接受這一塊教學的任務,而且還要教好,教活。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0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并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群體性。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fā),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初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復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后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yǎng)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里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后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后,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初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初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并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初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后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并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后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后,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后作業(yè)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并且要有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guī)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yè)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復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tài)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tài)度進行反思。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于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xiàn)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脫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初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臺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松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并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xiàn)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初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初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并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初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今后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采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初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采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fā)其自主發(fā)展意識;其次,有助于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后教學中;最后,有助于教師反思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專業(yè)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1

  學校進行的“三生課堂”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作為歷史老師,這就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轉變舊有的不科學的教育觀念,使歷史教育教學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踐。我們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怎樣在歷史課堂中體現(xiàn)“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懂得珍愛生命、快樂成長、健康生活。在這次“三生課堂”觀摩活動中,我們歷史組精心設計、認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一課,獲得了較多的好評,也收獲了聽課老師的寶貴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此次“三生”課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我們的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的教學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緊密聯(lián)系的,那么,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教學,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在這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例如在本課的設計上,“鄭和下西洋”是本課的重點,而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影響對于初中生來講是較難理解的。我設計了“小小航海家”的環(huán)節(jié):假如你回到明朝隨鄭和船隊一起遠航,你會做一些什么準備呢(說明理由)?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通過情景假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有話說,在交流中增進同學間的了解,他們既獲得了知識,更能體驗成功。同時體現(xiàn)了“生存”理念。學生討論很熱烈,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再引導得出物質上的準備、技術上的準備、心態(tài)上的準備等。

  同時更大程度上發(fā)揮了圖片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了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看圖說史”的環(huán)節(jié),多媒體展示了三張紀念鄭和下西洋的郵票,讓學生講出郵票上反映的史實,從而得出鄭和下西洋影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又如在講“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時,我設計展示:澳門主要景點圖片,配音樂《七子之歌》,用圖片與音樂渲染課堂氛圍,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感,激發(fā)愛國情感。

  二、采取科學靈活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牢固的歷史知識體系

  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的關系。在講述“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時,視頻展示記錄片片斷《1405,鄭和下西洋》,提醒學生仔細看、認真聽,然后讓學生說出所見、所聞、所想,給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說,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自然的記住了相關知識點;對于“下西洋的路線”的設計,我用多媒體展示地圖,請學生上臺指出下西洋的路線(可能到過的哪些國家和地區(qū)),我再強調最遠到達的地區(qū)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lián)系。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等之間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lián)系,方能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及總趨勢。如在講到“鄭和是和平、親善的使者”時,我及時拋出問題“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樣貢獻的中外歷史人物還有哪些?”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橫向聯(lián)系加強歷史知識的儲備。又如講到“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時,補充了澳門的回歸的史實,設問:“澳門的一得一失說明了什么?”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產生強烈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其表現(xiàn)欲得到發(fā)揮,深刻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推動其不斷進步。在課堂實踐中只有“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才能構建民主、交流、開放的課堂氣氛,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學生以“活動”為主,以“發(fā)現(xiàn)”為主,以“鼓勵”為主。例如我設計了“合作探究”“快樂自主探究”“暢所欲言”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生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參與,氣氛活躍,整體效果不錯,但仔細想來,還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時間分配合理性不夠。為了突出重點“鄭和下西洋”,學生參與的探究活動較多,所以花的時間較多,后面的內容時間較緊。

  其次,把教學引向深入不夠。在“鄭和下西洋”的設計中,沒有跟“新航路的開辟”聯(lián)系,提出層次較高的問題,若能跟歐洲航海家航海的概況、結果比較一下,更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再次,個別過渡不自然。在講到“戚繼光抗倭”時,本想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生命價值,體會生命的意義,但沒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華,過渡較生硬。

  總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把歷史教育與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學會生存、科學生存、認識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探索。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本節(jié)課以活動為載體,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既相互競爭(大組之間),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組和大組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學生很快積極進行準備,閱讀課文,完成表格,并作講述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小組討論問題熱烈;大組對之間質疑問題十分積極。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興趣;

  二是競賽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

  在本節(jié)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學生在講述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時,不熟練,與地圖結合的能力較差;

  二是有的學生在活動的.具體要求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務,學習目標不很明確;

  三是在學生在質疑時,雖然都很積極,但質疑的質量不高;

  四是落后較大的組參與的積極性明顯不如其它組高。我想這是因為: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戰(zhàn)役的經過難度較大,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如果我提前將簡表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節(jié)課,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課前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堅持使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開展多種活動,并對活動過程加強調控;在學生進行活動前一定要強調活動要求,直到每一個學生都明確;在教學中及時做好評價、激勵與幫助;在設計活動時,競爭方式可采取更多的辦法,使更多的人參與才是最終的目的。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我縣進入新課程改革已有兩輪,在這幾年中,我們教師經歷了從最初培訓階段的充滿激情→實施教學實驗過程中的充滿迷茫與困惑→腳踏實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參與教學實驗中自己遇到的問題、困惑及其應對策略、思考與啟示,以及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其他老師的體會與困惑列舉出來,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及同仁們的指導與幫助,共同把課程改革向前推進。

  一、已著手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及采取的對策與思考

  問題與困惑之一:新課程理念的"高要求"與教學實踐的"超現(xiàn)實"脫節(jié)。在進入新課程之初,盡管所有任課老師都參加了各級培訓,但不同教師對新模式與新方法的理解與把握仍有較大差異,對課程標準的解讀與落實也是各有偏重。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從而導致他們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

  應對策略:①加強師資培訓。在縣教育局的發(fā)動下,我縣各學校都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學習與交流活動,如"走近大師"閱讀活動(我們已經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陶行知教育名篇》、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等),開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讓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更多樣、更有效;《賞識你的學生》閱讀活動,正悄悄地改變著教師的學生觀,使教師重新認識學生;劉良華博士的《教師成長》為我們教師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師的《校本研究九大要點》把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

 、诟鲗W校的教研組、備課組及時改變活動形式,以研究課替代過去的觀摩課、示范課,使老師們在完全平等的姿態(tài)下充分交流,加強校本教研,實現(xiàn)基于實踐層面上的轉變教學理念。

  ③加強課題研究。

  啟示:教育觀念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變觀念的"土壤"——環(huán)境,更需要有"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與手段。

  問題與困惑之二: 教學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廳頒布的課時標準,八年級每周上物理課2節(jié)課,九年級則每周上3節(jié)課,教師在安排上課進度時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級物理為例,按省頒標準,每學年按40周計算,一學年的總課時數(shù)為40節(jié),但各個學校在安排教學計劃時,學生的層次不同,需要的課時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師反映,如果按我縣學生實際來安排課時至少需要55課時才能完成。每周2節(jié)的物理課讓物理教師很難適應,周課時少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均教學班數(shù)增加,作業(yè)批改工作量加大,師生交流機會減少,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難度加大。自習課時間嚴重短缺,學生在校自主學習的時間極少,教師利用下班進行個別輔導的機會也相應減少。由于周課時少,學生學習物理的課外時間也少,知識的遺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語、數(shù)、英三主科擠壓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因此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難度在不斷加大,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科都產生畏懼心理。

  應對策略:①加強學科教研和集體備課力度,提高全體教師解讀課標、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縣利用"博客"開展校本教研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诩訌妼W法指導,幫助八年級的學生較快熟悉物理這門學科的特點,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

 、弁ㄟ^師生間的多向合作學習,充分利用各種學習的"差異資源",達到共同增長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學事實證明,教師能否與學生密切合作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也會制約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層次的提高。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能帶出十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其成功之處在于合作教學。因此教師不僅要主動與學生合作,還要指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由于學生間的知識基礎、心理及生理發(fā)育情況和智力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的速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現(xiàn)行的教學體系是以群體教學為主的,教師不可能對其所任教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很了解。而學生具有相近的年齡、相近的認識水準及認識方式,交流起來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許多有啟發(fā)性的不同見解,因而學生間的互幫互教其效果有時勝于教師。教師也可從學生間的交流與切磋時所反映的情況及時調控、改變教法或學習指導的方法,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整體優(yōu)化。

 、艹珜в袟l件的學?梢越⒕W絡互動平臺,對學生進行視頻輔導及在線互動指導。

  思考與啟示:大量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經驗表明,人們學習新知識時,總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規(guī)律。即學習新的學科知識時,入門較慢,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尋找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當人們找到這種方法之后,則能以較快的速度學習其他相關的知識。當八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知識時,他們是需要較多時間來理解消化物理知識的,但每周只有2節(jié)課的學習時間,無疑會延長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時間。在當前情況下,增加周課時數(shù)不大可能,但我們在制定課程標準的內容時,與其教學內容多而緊,學生學得苦而累,不如減少相關知識點,讓學生有較多的思考與內化知識的時間,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等到學生入門后,再增加相應的學習內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 (美國采用的部分教學內容后移,在中學階段減少教學內容的做法值得研究與借鑒)

  問題與困惑之三:實驗教學與實驗設備的相對滯后。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演示實驗、探究實驗明顯增多,所以學校實驗室的配備標準也要相應提高,但現(xiàn)行的實驗室配置標準仍不能"與時俱進"地做相應的調整;新教材的"實驗與探究"與"迷你實驗室"欄目中編排了大量的實驗,很多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實驗室中缺少這些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想買也不一定能買到;教師課前準備教學儀器費時費力。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實驗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選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師在準備過程中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這需要長時間的慢慢積累。

  應對策略:①加強實驗室建設。由于新課程實驗數(shù)量增多,探究實驗和迷你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對傳統(tǒng)實驗室?guī)硇碌膲毫,對實驗?chuàng)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縣有部分學校的物理備課組每周一次的例會在物理實驗室進行,同備課組的教師一起設計實驗方案,分工制作有關的實驗器材。我們準備組織骨干教師分工進行研究和改進實驗,而后匯編成冊供全體教師共享,這樣,通過幾年時間的積累,逐步完善學校的實驗設施,提高實驗課的開課率。

 、跔幦〉玫诫娊滩块T的支持,力爭提高實驗設備的配備標準,多方聯(lián)系購買實驗儀器設備。

  思考與啟示:許多專家對中、美兩國的學生進行比較后都認為,中國學生在動手創(chuàng)新方面較差,而現(xiàn)在我市采用的中考評價辦法會使學生(特別是大部分的優(yōu)生)更不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雖然我們有實驗操作考查,但學生、學生家長甚至是學校領導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績,其結果必將導致物理教師在實驗教學上的不作為,因為準備實驗要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用講和練的方式,可能更省事,應付考試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師心中都有疑問:我市采用的這種評價辦法真能促進學生朝著新課程的預定目標前進,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嗎?新課程已進行了近兩輪,有哪些專家或研究機構對這種中考評價辦法進行過實際的科學評估?特別是對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方面的評估與研究?

  問題與困惑之四 :物理學科地位邊緣化。自從我市中招改革方案把物理學科定為等級考試科目以來,學生們學習物理的熱情與興趣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有個別年度,教師要求學生參加全國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學生幾乎沒人自愿參加,最后在教師的強迫下,才勉強參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差。最近一、二年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廣大教師的大力宣傳下,這種情況有所改觀。

  應對策略:①由于近幾年的中考中有部分考生因等級學科受限制而未能順利升上高中(特別是有個別考生的語數(shù)英三科總分高出錄取分數(shù)線幾十分的情況下,由于等級學科受限制而未被錄取),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升上高中后,由于初中階段等級學科基礎較差,而導致其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已經影響到學生的高考成績。針對這種現(xiàn)狀,縣教育局和各初級中學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大中招改革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和學生家長對等級學科(特別是物理學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卺槍ξ铱h高考理綜成績較差的問題,加大物理學科競賽輔導的力度,降低初高中的知識銜接的"坡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倡導物理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廣泛應用,讓他們感受到學有所用,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讓興趣與責任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強大動力。

  思考與啟示:學科地位邊緣化問題實際上是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的問題,出現(xiàn)這種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決策急于求成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問題,這個連鎖反應的鏈頭會不會是教育決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課程改革需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解決,有時是需要等待時機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樣,課程改革的推進也應注意時間與時機問題,步子太快可能會適得其反。

  二、正在著手研究的問題:

  1、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

  評價對教學有導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學評價觀還難以揚棄,新的評價體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學評價改革明顯滯后于教學行為、方法的改革,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錄取高一級學校的依據的招生制度變化不大,對初中課改的制約依然很嚴重。不難發(fā)現(xiàn),實驗教師的教育觀念正在不斷地轉變,而一些學校管理者的教育觀念卻滯后于實驗教師,對教師的管理、考核、評價的方法還很陳舊,這使得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空間十分狹小,有"帶著鐐銬跳舞"之感,嚴重阻礙了教學改革。如: "學生成長記錄袋"等新的評價形式還難以真正發(fā)揮作用。許多老師感到,開展活動容易,但應付考試難,有"活動多了會影響考試成績"的疑慮。同時,家長的觀念未完全轉變,一部分家長還是堅持原來的教育觀念,認為學生看課外書和搞社會實踐調查會影響學習成績,有顧慮和抵制。如何改變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課程改革理念指導考試改革,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考試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問題,還有待研究和實踐。

  2、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問題如何解決?

  長期以來,高中物理難教難學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市初中物理課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則剛進入新課程學習,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課時、學習方式、考試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臺階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學生因無法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而影響高中學習的情緒,甚至無奈地放棄理科選擇文科。如何解決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初、高中物理教師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初中物理教師應站在為學生的發(fā)展負責的高度,積極參與這個問題的解決,不要認為這個問題只是高中教師的事,與初中教師無關。

  3、物理學科如何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

  當前在學科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推動研究性學習深入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別是學生面臨考試的沉重壓力,將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不會給目前負擔已很重的教師及學生添加新的負擔,從而有利于構建一個適合研究性學習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可以說,在當前環(huán)境條件下,結合學科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準備從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入手,調查和思考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4

  一、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規(guī)與矯枉過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綜觀我市歷史教育教學現(xiàn)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不少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規(guī),要么矯枉過正。 所謂“墨守成規(guī)”,就是我們一些歷史教師,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不思教育觀念的更新。在他們看來,歷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記住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因此,“不管白貓黑貓,只要學生考試成績好,我就是好貓”。

  至于歷史教育眾多功能在學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實,似乎與其無關。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知識來源,忽略了教材僅僅是“學本”這一事實。他們的歷史教學,無論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練習都死死圍繞教材知識,反復講練,并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如何記住有可能考試的重點知識,如何應對各種考試。學生所謂的“動”也是圍繞著教材知識記憶練習,思考的空間很小,“灌輸”的意味很濃。這樣的歷史教學結果,學生當然對所學習歷史毫無興趣,學習歷史的唯一目標,就是死記硬背歷史教材或資料,爭取考出好成績,向教師和家長“報喜”。學生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

  所謂“矯枉過正”,就是我們有些教師一方面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缺乏辯證分析,對所有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進行簡單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對不斷涌現(xiàn)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學的理解,囫圇吞棗,生搬硬套。于是出現(xiàn)弄巧成拙,形成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如目前不少老師把接受性學習方式等同為“灌輸教學”,將其視為糟粕,置如棄履。過于單一地強調、突出研究性學習,就會有意無意地放棄對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礎知識。實際上,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學習等,都是不同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接受性學習只要運用得當,它在提高知識的傳授速度和增加知識傳授量方面,自有它獨特的用武之地。

 。ǘv史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失誤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chuàng)新教育相當多的歷史教師所接受,并不斷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成為不少歷史教師說課、上課、賽課、評課的基本思想。應該說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第一,創(chuàng)新活動,不顧對象。一些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時,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能力,也不考慮教材的難易度,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整個教學設計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閱讀、討論、辯論、觀察、表演、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在教師的牽制下,學生一會兒看書,一會兒前后討論、一會兒角色表演、一會兒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于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同時,教師所設置的活動或問題,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復雜。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后的教學產生不良后果,而設計復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后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說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論是過于簡單還是過于復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閑置,局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fā)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標新立異,忽視科學。一些歷史教師為了達到“創(chuàng)新”的目的,往往不顧歷史科學性原則,任意標新立異。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講紅軍長征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長征到達陜北,除了教材地圖中所標的紅軍長征路線外,你認為紅軍到達陜北是否還有更好的行軍路線?”教師設計這一問題的本意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與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梢哉f,學生可以給我們無數(shù)個答案,也可以從瑞金畫一條直線到達陜北,因為連接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如果學生一旦設計出高明的行軍路線,教師為學生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還是為紅軍的“愚不可及”而遺憾?如果按照學生的“路線”行軍,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事跡與精神還有意義嗎?在這里,教師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歷史真實——紅軍長征所走的'路線是種種歷史因素決定的,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線。長征路線不是哪個人隨心所欲能任意改變的。

  第三,嚴守預案,應變不足。教師作為教學過程指導者、組織者,課前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將探究過程和結果設想得自以為盡善盡美,是無可厚非的。但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課前設想那樣發(fā)展。由于一些教師在基本功和教學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現(xiàn)與“創(chuàng)新”教育相去甚遠之事。其主要表現(xiàn):一是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因勢利導,一切教學活動惟教案為是,不敢超越一步,嚴格要求學生探究的結論必須與教師的預設重合。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個性的扼殺。二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結果缺乏科學的評判。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意見,且相持不下時,有些老師在關鍵時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還美謂之“教師不當裁判”、“不打擊學生思維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教師教學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淪為學生思維的尾巴。否則,我們倡導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啟發(fā)者、促進者”,就變了成名存實亡。

 。ㄈ┲刂R能力教育,忽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的歷史課堂有了明顯的變化,老師講的少了,學生動的多了。但三維目標中情感教育目標因缺乏考試評價體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歷史教學仍未走出應付功利性考試的圈圈而正逐漸喪失歷史教育精神培養(yǎng)的本義。

  第一,以知識能力為中心設計教學問題,不考慮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有這么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段歷史時,為整合學科知識、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一個是:“假如董存瑞拉開的火藥包沒有炸,那會是什么原因,怎么辦?”另一個是:“你能為董存瑞設計出一個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嗎?”應該說,這兩個問題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的確是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老師卻顯然忘記了講這段歷史的主旨是什么。試想,假如(僅僅是假如)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終于找到了一種兩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師究竟是為學生的“聰明創(chuàng)意”而贊賞有加呢,還是為董存瑞的“思維遲鈍”而喟然長嘆呢?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隱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層次的教育問題:新課程理念下歷史課情感教育的嚴重缺失。歷史課當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使命,直接關系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第二,歷史教學活動成為掌握歷史知識和提高應試能力的訓練場。屬于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說到底,歷史教育的本質也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從歷史學科內容的包容性看,歷史幾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歷史教育的素材應該是最豐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歷史素材中固有的豐富的資源。歷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歷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體會,去體驗。因而,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可以如詩般抒情,可以如畫般絢爛,也可以如歌般動聽。但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習慣和當前功利性考試的需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歷史教師自覺不自覺絞盡了腦汁,想了種種辦法,花樣翻新,設計了種種題型,來對學生進行一遍又一遍的“強化訓練”,以達到最終記住書本上的知識、結論,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這種向學生大腦皮層反復地施以簡單的信號刺激的做法與馬戲團里訓練猴子實際上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于是有人戲稱這種課堂為“訓獸場”。這種說法聽著刺耳,實際上毫不夸張。我們的歷史課堂太漠視“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今日中學的歷史教育,講屈原只知《離騷》名,不知《離騷》事。當然,這里更別奢望《離騷》情了。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對人的教育,情感教育應該成為歷史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二、對策建議

  第一,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是什么”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看法,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任務的基本前提和保證。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種種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xiàn)。我們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時,一是要積極學習;二是要全面準確理解;三是要有科學批判精神,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吸納,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歷史教學活動所追尋的是學生對歷史的建構和認識,因此教學的整體目標應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并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類型轉變?yōu)榘l(fā)展思維的類型。

  第三,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而這種活動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誦的模式,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側重于學生正確地建構其心目中的歷史,使學生能夠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并提出他們自己的歷史解釋。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fā)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

  第四,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運用,主要是圍繞使學生對歷史的感受、了解和認識,側重于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是透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證據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第五,歷史教學活動的組織,不應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應是注重于學生學習歷史時思維活動的具體操作,尤其是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注重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能力。教師應成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助動器,要像導演一樣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第六,歷史教學活動的展開,要有利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學生經過歷史的學習和探究,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

  第七,歷史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guī)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脫離了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第八,歷史教學設計,要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而歷史問題的設計要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訓練,也要有發(fā)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的訓練,以幫助學生形成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fā)展的視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學。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xiàn)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tǒng)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第十,正確對待教材中的史實和史論,對各種新觀點應慎重處理。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后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于教科書甚至相反,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于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記了自己所擔當?shù)娜蝿。只要有新意、?chuàng)意,不管科學性,甚至于對神話傳說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區(qū)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fā)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第十一,科學認識和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首先,教師要端正教學思想,克服依賴性。教師不要以為有了多媒體課件就萬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賴電腦和懶惰的思想,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電腦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和工具。其次,教師要按新課改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教學。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實現(xiàn)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再次是認真?zhèn)湔n,謹慎選材。制作歷史多媒體課件應以認真?zhèn)湔n為前提。教師選擇課件素材要注意影視畫面宜短不宜長,圖片宜精不宜濫,一切只能為教學服務,不能一味地滿足學生觀賞的需求。最后多媒體歷史課件要畫面優(yōu)美簡潔,聲音和諧。只有使課件的畫面、聲音與教師的語言、表情及教學技巧融合成和諧的整體,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周三下午學校組織部分教師到孫祖中學學習,通過本次學習,讓我對小組合作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也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小組學習讓學生動起來了。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主動,學習富有成效。每節(jié)課學生都有自己的收獲,每個同學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作學習的內容有價值。教師投放的任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既包含每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又有討論的價值。

  三、學生展示成果的形式多樣化。

  反思

  最近聽了幾節(jié)課,學到了很多東西,深有感觸。老師們都認真實踐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式,認真設計教學目標,課堂上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有任務型的被動展示,有主動舉手的積極展示,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參與其中,有問題及時點撥,老師們在課改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課改過程中,我認為進步最大的是學生,學生不但積極配合,而且真正是自覺的快樂的參與其中,這當然也有老師的功勞,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我很羨慕現(xiàn)在的學生們!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0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6-08

(精華)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7-05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實用】07-0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品】07-0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熱】10-14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推薦】04-09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04-09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