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
自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以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努力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標的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教師之間存在素質差異,有些教師沒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盲目追求形式主義,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收效甚微。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病”得不輕,主要有以下幾種癥狀。
一、教學內容重人文性,輕工具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眰鹘y(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過度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上課時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上缺乏思維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發(fā)揮。新課程實施以后,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
然而,有些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曲解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高舉“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語文課上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課”,淡化了語文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課堂上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看不到對文本字斟句酌,欣賞不到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這種“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失去了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功能,導致學生讀起課文斷斷續(xù)續(xù),寫起文章空洞無物,說起話來吞吞吐吐,何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談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了。
二、教學方式重活動,輕訓練
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但有些語文教師不是從根本上去轉變教學觀念,而是過分放大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過度在活動的多樣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于是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熱鬧的活動,濫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這樣似乎是豐富了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但課文卻被放到了一邊,大量的活動擠占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擠去了對學生字詞句篇的訓練,擠去了學生對課文謀篇布局的揣摩,語文課程的語文味喪失殆盡,這樣的語文課還能算是語文課嗎?
如在教學《歐也妮·葛朗臺》時,有一位教師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和神態(tài)的變化,但事先并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學生還沒能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就匆匆上臺表演,結果導致全班學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無法進行下去。這樣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生動的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更需要的是讓學生動靜結合,靜心思考,潛心會文,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文訓練,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學習方式重形式,輕效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引發(fā)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的優(yōu)點,已經(jīng)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于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以為合作學習使用得越多越好,課堂上合作學習到處可見。只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討論聲、爭吵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熱鬧非凡。
可是嘈雜的背后,學生究竟有多少收獲呢?其一,這樣的分組學習缺少合理、明確的分工,沒有建立小組合作機制,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少數(shù)優(yōu)秀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則作壁上觀,要么一言不發(fā),要么閑話家常;其二,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前,沒有事先布置學生進行充足的準備,如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等,因此學生的討論浮于表面,不夠深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其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沒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袖手旁觀,放任自流,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往往脫離了文本的中心和重點;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合作學習,過于簡單、缺乏思考性的問題只能是浪費時間。
如在教授《寬容序言》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了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有關語句,感受其形象特點,理解深層的含義。由于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獨立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反而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能參與討論,但在大組交流時只有一個小組的代表匯報,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可見參與討論的學生并不多,討論的質量也不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要也罷。
其實,真正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討論前必須讓學生明確本小組的“共同任務”,以及自己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只有這樣,小組內的成員才能人人參與討論,真正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內涵。否則,合作學習只能是流于形式。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廣大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正確解讀和踐行新課程標準,把準語文教學的“脈”,對癥下藥,才能使語文教學健健康康地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F(xiàn)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xiàn)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yè)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shù)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tài)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慰藉。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仍,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fā)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墩Z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tài)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fā)資料、做作業(yè)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yè)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yè),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yè)”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yōu)化心態(tài)。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jīng)》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耄Z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xiàn)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jīng)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辈捎脤W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梢杂行У丶ぐl(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敖逃乃囆g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闭Z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jié)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fā)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fā)言,發(fā)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fā)言。但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tài),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yǎng)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茖W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lián)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lián)系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lián)系起來,而且要及時復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xiàn)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于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K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xiàn)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后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于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xiàn)代文閱讀、詩歌鑒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睂W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是我上的第一篇現(xiàn)代文。其實,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歡這篇文章,也不知道對于這樣的文章要怎么去給學生講解。對于文本,我并沒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說,我自己也沒有很好地去解讀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資料,包括教參和網(wǎng)上的相關備課資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東拼西湊,面面俱到,僅僅只是把知識點記在了書上,卻不知道這兩個課時應該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內容,模糊了教學目標。
由于沒有對文本進行透徹地解讀,只是照搬照抄教參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幾個大問題,幫助把握整體脈絡的,至于用來銜接的小問題就沒有了。所以我上課都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并且中間的銜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說 “好,下面我們來看第幾段”“現(xiàn)在我們看到這句話”之類的語句權當銜接句,顯得相當?shù)蒙、不自然,學生也是很被動地翻到第幾頁,看到第幾段,找到第幾句,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一點幫助也沒有。
作為新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或許不如老教師,但也要盡量地去鉆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詳細地準備教案,努力使課堂流暢自然,使學生開動腦筋。
《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篇課文我分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第一部分,第二課時解決第二部分。結果,時間掌握不好。這篇課文比較難懂,學生基本沉默,問題拋下去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對問題的設計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
課文第二部分有個知識點是說對于文學名著要“常讀常新”。學生對于這一部分很有感觸,應該多給時間讓學生自己講講自己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用了將近五個課時,比原計劃多了一個課時。
通過本節(jié)課的講解,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積累的或者掌握的并不是很好,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后沒有進行復習和反思,只是依托自己在課堂上的所得。而且,還發(fā)現(xiàn)大家的壞習慣依然存在,老師講解的知識點,喜歡記在書上,而沒有整理到單獨的筆記本上,供以后總復習使用。大部分學生都比較隨意,認為語文不用學,照樣可以拿到高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沒有一定的積累,怎么會有質的飛躍呢?
本節(jié)課,個人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第一、對本文的第二、第三段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對這一模塊的設置,很新奇,也有很多學生想要嘗試著表演。我也把機會留給要表演的學生,這樣做,級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優(yōu)點,又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對待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教師采用必要的手段,還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知識點的歸納更加詳細了。在講解第一篇的時候,采取的是學生為主體,老師為綠葉。由學生找出自己不懂得地方,老師講解的方式,事后有的學生和我反映,說找不到重點,不知道哪里應該掌握?所以本節(jié)課調整了戰(zhàn)略,由老師提出重點,再讓學生來分析,這樣的話,學生知道了重點,也會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尋找重點,這對于初學文言文的高一新生來說,很重要。
當然,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第一、在激發(fā)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方面有待加強。
第二、對學生們的啟發(fā)這一塊需要耐心。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5
古典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豐厚的人文內涵,對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被后人評價為“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環(huán)環(huán)交錯,妙趣自生,給我們展開了一副澄澈空明、清麗自然、色澤柔和的春江月夜圖,同時以月為寄托,又給我們鋪寫了月下分隔兩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韻悠悠,也不乏哲思隱隱。
作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詩情韻味,如何讓學生自己體悟詩情畫意,在上課之前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最終設計如下的教學思路:美讀——美寫——美悟。
“美讀”:拿到一首詩歌,對于我們來說,不是懂了才去讀,而是讀了才會懂,因此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慢慢體會詩的意境,才會領會詩的情感,正是“七分誦讀,三分鑒賞”。蘇軾曾經(jīng)說過“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說“大抵讀書,先須熟讀,繼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這都是在說理解之前的讀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認為:一個誦讀好的學生,一定對詩歌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內心體悟。反復誦讀后,別林斯基所說的“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的“美”也就順然流出。具體操作,先讓學生齊讀,之后找學生評價齊讀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個小組再讀,再找學生評價,中間講解誦讀詩詞的技巧,包括情感、語調、表情、動作、音樂,最后由這位學生自己試讀,同時教師給他配樂。教師點評完之后,教師配樂范讀。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讀得不好,便找名家視頻聽讀,其實我認為,名家范讀和老師范讀其實有很大的教學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讀,讀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們的,因為他們是名家,讀得好是應該的,他們高高在上,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仰望的姿態(tài),因此學生除了佩服贊嘆之外,沒有更多的切身體會,名家距離我們太遙遠,就像影視明星在熒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難讓我們有也去演的沖動,同樣名家誦讀讓學生產生不了誦讀的沖動,激發(fā)不出學生誦讀的潛在欲望。而教師自己范讀則大大不同,對于學生而言,老師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存在,是處于學生身邊的存在,距離學生近而沒有任何疏遠感,因此教師的誦讀是學生的一個范例,一個榜樣。教師本身如果讀得好,那么學生會認為這是真實的,是可以模仿的,學生會有“老師是普通人,他能誦讀,我也能誦讀”的想法,因此他們會有一種誦讀的欲望和誦讀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學中,每每我誦讀完后,很多學生都會爭著去試讀,他們甚至還要求配樂。多次誦讀,再加之老師適當?shù)狞c撥。學生基本已把握了詩歌的內在情感。因此詩歌誦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
“美寫”:鑒賞詩歌,不能簡單的翻譯詩句,是通過詩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詩的意境,或復原畫面,或再現(xiàn)場景,再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述出來。因為詩歌不像散文那樣,可以用豐盈的語言給我們描繪整個畫面,詩歌囿于文體限制,只能通過若干個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詩人眼睛看到、心里縈繞但沒有訴諸筆端寫出的景情,就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補充、去還原,這是一個手、腦等多方面思維訓練的過程,因此雖然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練筆”就是知識的外化過程,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追求。語文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感受語文,而不是教懂語文。(置身詩境)那么“以文解詩”就是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具體過程是讓學生根據(jù)文本改寫“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一段,要求學生還原畫面,再現(xiàn)情景。因為有原文為依托,學生想象豐富,用詞也大膽,改寫的文段非常優(yōu)美,效果很好。然后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展示成果,或讀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師可以從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加以點評。如果教師自己也改寫一段展示,效果會更好。當然學生改寫可以在課前就布置好。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6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chuàng)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guī)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jù)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jīng)作品。《詩經(jīng)》的出現(xiàn)不僅是我國文學發(fā)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shù)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jīng)》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jīng)》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jīng)》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弘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jīng)》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jīng)》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jīng)》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jīng)》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7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F(xiàn)在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xiàn)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yè)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shù)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tài)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仍颍M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以致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的重要性,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fā)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地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墩Z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含義是豐富的,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無處無“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
文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特別是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以致有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8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fā)出活力,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的課堂“創(chuàng)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xiàn)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tǒng)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忽略字詞基礎。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yōu)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
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xiàn)。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jīng)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xiàn)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chuàng)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fā)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jié)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jié)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jù)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xiàn)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yōu)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jié)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jīng)?吹饺缦聢雒妫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fā)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fā)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積累。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要適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fā)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yōu)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 應該注重“探究”的“深度”和“廣度”適度“開放”,該教師講的,必須講透徹。但實際上在探究過程中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臵,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huán)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jù)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fā)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yōu)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李鎮(zhèn)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能較好地體現(xiàn)對話式閱讀的內涵與特征。
1、創(chuàng)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本內容
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chuàng)設對話的主導問題。
3、設臵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包括:(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4、培養(yǎng)學生在對話中的創(chuàng)造性。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fā)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xiàn)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9
很多人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fā)展什么.”。雖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里,通過和學生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一些問題,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針對這樣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覺得語文教學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改進:
課堂教學:
。ㄒ唬┙o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語文課極富“激情”
語文是人文和科學的結合。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虒W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赡苁俏覄偖厴I(yè)的原因,我覺得作為一名新教師,更容易和學生溝通,也更有“共同語言”,這樣可以先和學生培養(yǎng)好感情,然后帶著情感來學習
2、尊重“需要”,注重興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前的語文課,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學生“自己學習”、主動學習。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學生,給他們施展自己的舞臺。課堂是他們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jīng)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比如說考試時的文言文總是課外的,但是題目中設置的選項卻是我們課堂中學習的,要教會學生拓展。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他們便會更加自信、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ㄋ模┙o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帶著情感學習,設身處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終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學習人家文章中語言運用的優(yōu)點,吸取別人文章的精華。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教學語言:
不能因為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不能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否則會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對學生要有耐心,遇到提問要仔細講解。對于學生的成績要多肯定,多鼓勵。研究
我希望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陪讓學生享受一段幸?鞓返臅r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意識和架構給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實施新課程標準?梢哉f,課程改革給教學帶來許多盎然生機。但新課改畢竟代表著一次語文教育轉型,這次改革之廣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許多老師難以在短期內適應,在教學實踐中就難以準確把握標準和尺度,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卻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fā)、挖掘和共鳴。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文本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游戲、表演、畫圖、采訪、辨證會、播放課件等眾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聽課者也倍感輕松?伸o心一想,這節(jié)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fā)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課文
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開發(fā)、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層的思維方向,結果這節(jié)課便只剩下活潑有余,扎實不足,空洞的熱鬧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
上初唐詩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現(xiàn)代詩歌,感覺更加有內容可講,針對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較顯著,所以備課時內容更加充實。但是,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設置的問題并不是完全切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時候問題太深,或者問題方式不對,容易造成學生的思考瓶頸,課堂氣氛也冷場。授課是提問的藝術,如何更加科學地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到達老師所期待的彼岸,這是每一個新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所謂備學生大概就是指這方面。
另外還有關乎教授內容方面的思考。我們老師很多的思維方式和視野比較多地停留在文學史,古代漢語等比較專業(yè)的層面上,所以在授課時,不免會陷入學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勸學》一篇的講授過程中,我對于文言句式,詞語結構的講解可能過于深刻,涉及到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層面,但是學生的語法知識不系統(tǒng),也比較混亂,初中階段的語法學習大多停留在聽聽而已,用不到也懶得深刻學習的程度,所以很多時候,學生并不能聽懂,講解文言的倒裝,在學生眼里,也只是難懂的文言知識,自己仿佛感覺到這些內容只是講給自己聽的,為了講而講,或許說到底還是對于學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認知,所以在授課內容選擇上并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后,我很想說,雖然這些日子以來,自己精神上,身體方面壓力都比較大,但是與學生的交流也使自己體會到生活的充實,創(chuàng)造的快樂。學無止境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經(jīng)過課堂的種種,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這或許也是幸運之所在。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2
《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作者敘述了與一位人力車夫的交往.寫了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樸的天性。筆者在處理課文時,將“感受老王不幸的命運.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點;理解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和關愛之情”作為教學的重點,將“作者對老王內心的復雜感情”作為教學的難點。為此,筆者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一、說說老王的命運及老王的為人表現(xiàn):二、有感情地朗讀你最受感動的情節(jié)、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說說感受;三、理解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對話,關注自己身邊的老王。原來準備用一節(jié)課來完成這些教學目標,后調整為兩課時。本課的教學,有三點值得筆者思考:
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引領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
教師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細細地加以研讀.做好解讀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閱讀教學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兒童的眼光走進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抵達文本解讀的要義。 要強調教師的引領作用,因為這需要教師去選擇意義、優(yōu)化路徑。教師深度解讀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的解讀與理解,而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價值判斷就成為師生共同的心智體驗過程.教學則是師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義與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最大化。需要強調的是教材文本的意義與價值雖然是開放的.卻是有底線的。教師一方面是底線的守護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前行”的促進者——所謂“平等者中的首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師點撥深化或糾偏時,需要教師有獨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圍繞著教學目標而展開相應的教學內容.推進課堂的互動,生成更多的課堂現(xiàn)場資源。反之.教學的預設目標有可能出現(xiàn)偏差.教學實施過程中就有可能因沒有領悟文本精髓而錯失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二、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基點
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當時準備用一課時研習《老王》.一課時下來,教師想了解課堂中圍繞著教學目標所進行的研習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礎較好的同學了解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位同學說,老王給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覺得老王挺可憐的.人也好,但我還是對楊絳一家的善良有著更深的印象。這一說法,讓筆者大吃一驚,學生的理解重點不在感受老王品質的善良淳樸,而在楊絳一家的善良。這一專題的兩篇文章《品質》、《老王》是反映社會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的,盡管學生可以對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讀,但教師在教學的預設中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另外,盡管學生對課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體會,但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來在善良行為的背后對自己靈魂深深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
是的,楊絳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誠實的老王面前,這種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蒼白.與老王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相比.楊絳感到自己為老王所做的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盡管在當時來說.作者對待老王算是比較關心的一個,這也正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責.對自己內心的不寬容,對靈魂的拷問,是她人性光輝的所在.也是這篇文章最富有內涵的一個亮點。探討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教學難點.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墒.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文本,重點解讀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沒有理解好作者對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種襯托。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極大愧疚。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計劃,再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愧怍——盡管過去了幾年,但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每當想起老王.這種感覺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面對著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孤單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際帶著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上最貴重的禮物來感激自己,而我卻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內心的自責,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筆者把重點放在如何把握作者這份獨特的情感上.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細細體會,注重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讓學生來談談理解。
學生一:從這句話中看出楊絳內心對老王的愧疚、自責。楊絳當時沒能理解老王這一行為的真實意義。老王樸實行為所散發(fā)出來的情是至真的.至純的.是毫無污穢的,是極其淳樸的善良。然而.楊絳在老王死后幾年才漸漸明白,所以楊絳感到對不住老王。
學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時,還拿著如此“貴重”的禮物去送給作者,他只是單純地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想去謝謝這么久以來對他關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僅用錢去褻瀆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沒盡“我”的全力去幫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學生三:現(xiàn)實中,楊絳夫婦并沒有給予老王太多的關懷.只是在坐車的時候“說著閑話”,在老王生病期間.并沒有去看他,但老王對他們心存感激.在臨死的前一天竟然拿著自己平常節(jié)省下來的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而楊絳夫婦并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善待他,所以歷經(jīng)幾年,楊絳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學生四:作者對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關心,文中“我也不懂.沒多問”.就體現(xiàn)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為這一點,作者感到十分內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將自己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無私地給作者,而作者自己又為他做了什么呢?僅僅只是覺得有這么一個可憐的人.同情他.卻沒有付出真心的行動!故作者在內心深處有著恒久的愧疚。
學生五:幸運與不幸總是相對的,也許在我們看來.當時的楊絳夫婦也并不幸運,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運,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幫助.與這位淳樸、真誠、善良的老三輪車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慚愧.不免在內心涌現(xiàn)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運的人們,在生活中,將自己更多的愛奉獻給更多不幸的人。
學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漸漸深入了,能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感悟,從時間的跨度、表現(xiàn)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來探究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從學生的談話中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更加細膩了,課堂也在學生的互動中顯現(xiàn)出生成的精彩。根據(jù)反饋的學情,評估教學的效果.是教師處理教材水平的體現(xiàn)。筆者覺得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guī)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課堂是動態(tài)的,充滿著變數(shù),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后,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凈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通過學情評估,能更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學必須引發(fā)學生的探討和內化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用自己的思維、經(jīng)驗來參與文本的解讀,需要用自己的心靈來和文本對話.并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研討,讓學生在自我理解與傾聽他人中構建自己的知識。
(一)激發(fā)學生的疑問并引發(fā)討論
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和文本、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出問題探討的背景和氣氛.激發(fā)起學生的問題欲望,讓學生在研習中閃現(xiàn)思維的火花。主動發(fā)問,在探討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習“老王病重時提著雞蛋和香油來感激作者”這一情節(jié)時,學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老王病得這么嚴重了,為什么還要把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一家而不留著自己吃呢
學生一:這是因為老王的善良。他認定楊絳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對他好.他銘記在心.要知恩圖報。在臨死前.他提著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雞蛋和香油來看他們.是來表達自己對他們一家的感激之情。
學生二:老王雖然身世可憐.由于殘疾導致生活的艱辛,但老王是一個善良、知恩圖報的人.他對楊繹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無法忘記.可能那滿滿一籃的大雞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際都不忘報恩.可見老王心靈之純美。
在研習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疚…情節(jié)后.學生又生成了新的問題:我覺得剛才討論的重點是楊絳對自己靈魂的拷問.盡管過去幾年了.但內心的自責一直伴隨著.從而顯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心靈的高貴,而這一內容和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有何關系?
學生經(jīng)過討論,明白了文章的重點所在:正是楊絳內心深處的自責和內疚.記憶越深.就越說明老王的品質對她深刻的影響.反襯出底層的、不幸的老王心靈的高貴給作者帶來的深深震撼。
(二)引發(fā)學生的心靈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對自己內心的感悟,觸發(fā)學生不同的生活體驗.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情感。
學生一:老王.一個身患殘疾的貧苦的老百姓,對楊絳一家掏心掏肺的報恩.不覺讓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個多么渺小的人啊.
學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弦。也許在那樣的社會里.楊絳和錢鐘書夫婦是善良的.他們對待別人的關懷是難能可貴的。但相對于老王.那是無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殘.卻仍抱著一顆善良、感恩圖報的心去待他人,總是為他人著想。
學生三:不僅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質感動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動。對一個不起眼的底層勞動者.作者不僅沒有鄙視他.而且還關懷他,文末還感到對不起他.這種情感是一般人無法達到的。
學生四:老王這一窘迫、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起眼的三輪車夫.以他那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善良誠實的生活作風.知恩圖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更讓我明白。情與錢永遠不可能畫上等號.因為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一份真情;蛟S物質生活對人來說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時候精神的幫助會給人以更大的激勵,千萬不要忽視了一句話的作用.即使話語簡短,也缺乏修飾.但它卻能表達對別人的關愛.
學生五:校門口經(jīng)常坐著一個老奶奶.滿頭白發(fā).手中拿著一個她自己的飯碗.不時地向同學乞討,可是我們畢競是高中生.并沒有多少錢.于是只能視而不見.快步離開.我也只能從心底默默承認自己的關愛并不夠,表示愧怍。
學生六:我是一個幸運者.比老王幸運幾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應該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不幸的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幫助更重要。
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是對人情感的潛移默化、心靈的無聲熏陶。而要實現(xiàn)新課標中關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維度目標,教師必須要有課程意識,課堂要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承擔情感啟迪和價值觀指引的任務.充分引發(fā)學生的心靈對話.讓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多角度感悟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并讓學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這樣超越文本的心靈交流.才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最好體現(xiàn).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3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面對這一趨勢,我推出了“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導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反思拓展-----當堂檢測,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哪怕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也進行了嘗試,也許是我的教學能力有限,也許是我的思考不夠深刻,也許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實踐中有收獲更有困惑。
一、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雨巷》是一首現(xiàn)代詩,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欣賞,對朗讀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讀”中落實“悟”,這是我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了課件和音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理解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相關的句子,一次不行來兩次,一個不行第二個接著示范,全班同學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讀抒發(fā)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基礎,是教學重點,需要25分鐘。接著用5分鐘讓他們去寫一兩句詩,當他們的情緒掀到高潮的時候,配著優(yōu)美動聽的曲子緩緩地、緩緩地全班配樂朗誦。美文欣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為了把欣賞課的教學效果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鐘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讓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為寫作奠基。在那節(jié)課中,學生的“獲得”時間恰到好處,剩余10分鐘“作業(yè)”也能當堂完成。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二、學生課堂獲得的內容深淺度如何把握?
還記得在上《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自己感覺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堅持“先學后教,當堂檢測”的原則,課前重點要求學生找出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他的心理變化,深層感悟“別出什么亂子”一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卡在了心理活動的理解與感悟上(,結果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花了大量的時間帶著學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再引導學生體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沒有消化。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由于沒有正確看待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能力,對學情估價過高,“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沒有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后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我對他們進行了強硬的灌輸,盡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專家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主動“獲得”沒有落到實處。
三、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理想”?
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都努力去嘗試讓學生都不同程度達到(部分學生只是接近)教學目標,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感覺還是收獲甚微,總有那么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簡單知識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討。文言文教學對于我這個班級來說是很困難的,于是我降低難度,改變教學策略,以“讀準字音、正確把握節(jié)奏、力爭讀出語氣”為底線目標,以積累重點文言文實詞和背誦名句為主要目標,以文章內容的理解為提升目標,只點到為止。如《陳情表》是要求背誦的名篇,課文很長,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望書興嘆,我于是分三層要求:能力強的全文背誦,中間層背誦重點段落,學困生要求朗讀全文再背誦名句。在“課堂檢測”環(huán)節(jié),我就他們重點抽查,長期堅持我想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證每一節(jié)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目標,只能是盡可能地接近教學目標,這也是我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困惑。
當然,我也會在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落實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課前下足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4
xxx學年我擔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學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煉獄”,在這種人人要為之奮斗的時期里,要與時間競賽,要與自己的心智競賽,這就是高三,在這種緊張的氛圍里,大家來完成各自的心愿。在這一學年度中,在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下,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傮w來說,本學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以課本為綱的教學理念。
我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為綱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不管教學方法怎么變化,沒有扎實的基礎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因此必須夯實基礎。每上的一節(jié)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的信念是決不打無準備的仗。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為此在備課時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識點,反復精練,把最深入淺出的,最便于記憶理解的知識教給學生,同時多做習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把相應歷年的高考題篩選出來,從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習題選給學生,把每一節(jié)課的教案都寫成詳案,反復推敲。重點抓好了“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為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jié)課的活動。
三.樹立以高考為方向的指導方針。
緊扣高考要求,教學中采取廣挖坑,少打井的教學方向。提高學習效率,主抓課堂質量,強化訓練階段,在授新課中必須在課堂小結后加以練習。強化基礎,結合考綱各章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歸納出來,加深記憶,一階段后在串聯(lián)知識點,形成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成體系,既有利于記憶,又有利于知識框架的形成。搜集熱點問題,提高學生興趣,深入淺出的教給學生答信息題的方法。多采用課件教學,吸引學生注意,調整課堂氣氛,起到應有的作用,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針對學生缺少答題技巧、不會答題方法的問題,專門訓練學生的答題方法,講解答題模式。在以知識帶材料的學習基礎上,再次以材料帶知識的方法,通過當時的熱點,復習知識。
四.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經(jīng)常上閱覽室翻閱書籍、上網(wǎng)查詢大量的資料、請教有經(jīng)驗的特級劉老師老師,與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出外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xié)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復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為提高業(yè)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區(qū)里和市里的進修我都積極參加,并且在聽課的過程中認真聽講。
教師應該是校園中最善于學習的人,“學然后知不足”,通過教學,我更加清楚教學相長的意義。
今后的教學方向:
1、從今年的高考試題看,今后在高考復習中如何進行“熱點專題”的復習,值得反思。我們習慣于用較為大量的時間去復習“熱點專題”,今后在時間的安排上,在專題復習的深度與難度上,都應該降低要求。用二三個專題復習,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礎知識的復習,并且要對每一部分的基礎知識用較深的挖掘。
3、對某一個知識點,必須讓學生懂得“知識的形成過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5
第五周對我們東莞中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一周的星期五是學校的教學開放日,是全體師生展示東莞中學風采的日子。在這次活動中,我的任務是上一節(jié)公開課。經(jīng)過慎重考慮,我選擇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課程是唐詩宋詞教材中的傳統(tǒng)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經(jīng)驗的的老師都知道這篇詩歌知識點較多,內涵豐富,教學難度教大。但我喜歡挑戰(zhàn)困難,覺得越是難度教大的課題師生學習起來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選報課題的時候我毅然選定了這篇詩歌作為公開課的教學內容。
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上,結合《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和提高他們的鑒賞、審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目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向新課標靠攏,努力踐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課課有收獲有升華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流程的具體操作上我重點突出了三個字,就是“讀、寫、品”。
讀是詩歌學習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有很多種,我重點采用了范讀、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形式,爭取在不同的誦讀形式中體現(xiàn)出音讀、意讀、情讀和美讀的不同層次和境界。
如果說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是理解詩歌內涵的前提和鑰匙的話,那么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悟字表面上給人的感覺好象有點玄,可具體操作起來卻是意味無窮,這也是決定這一堂課是否精彩、是否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我下了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經(jīng)驗豐富老師的意見。在問題的設計上我既注意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識水平,同時也注意到如何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拓展和遷移,使自己的課堂既體現(xiàn)出一定的廣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學過程流于膚淺。考慮到詩歌學習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點突出了情景再現(xiàn)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在感知詩歌大意的前提下,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進行合理的大膽的聯(lián)想,讓同學們用心去品味詩歌中蘊涵的澄澈的純凈的美。實踐證明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討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學。
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我總感覺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且知識的外化也是語文學習的終極追求。于是我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學生寫作的訓練。實踐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也確實在老師的引導下交上了令眾人驚嘆的作品。
我的這次公開課雖然在我們語文科老師的共同關心和幫助下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xiàn)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讓全體同學在齊聲美讀中結束這堂課,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實現(xiàn),課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實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學追求,然而教學本身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任何破綻、沒有任何遺憾,那么這堂課也一定不會有真正的思考、爭論和智慧在其中,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開課已經(jīng)上完了,由于時間關系,老師們的反饋意見還沒有整理出來;我會在思索中等待,認真地接受聽課老師們的意見和批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莞中這塊熱土上有一個全新的提高。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精選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1-07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10-26
教學反思高中語文09-09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25
高中語文《勸學》教學反思11-09
高中語文優(yōu)秀教學反思10-25
高中語文單元教學反思10-24
高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10-24
高中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1-06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范本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