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
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fā)現(xiàn)數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fā),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jié)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tài)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fā)現(xiàn),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本節(jié)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思想。
不足之處:
1、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2、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后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3、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里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厘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接著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并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后,可以測量不是整厘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厘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fā)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jié)課,我充分發(fā)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并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3
這節(jié)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溫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學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x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于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中著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商“9”寫在什么位上?
4.回答問題,并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jié)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復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jié)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4
成功之處:
平行四邊形是幾何圖形中,學生即將認識一個新朋友,怎樣學生學會簡單辨認平行四邊形呢?通過復習長方形,對長方形特征的復習,再拉一拉,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再給這種新圖形命名,我認為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接著讓量一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然后,學生示范圍一圍,畫一畫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其次,對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不穩(wěn)定性。最后通過觀察例舉,猜一猜鞏固認知。
不足之處:
因為我擔心學生不能備好學具,于是一手操辦。學具準備不充分,在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觀察,利用對長方形舊知的遷移,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特點。圍一圍的操作范圍小,馬上進入畫一畫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學生就開始畫長方形,并沒有把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區(qū)分開來。于是“沒有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成了學生畫圖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學生都排除了水平畫法和垂直畫法,都在方格紙上畫傾斜的平行四邊形,這樣難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說你是怎么畫的?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怎樣簡便的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鼓勵能正確得畫出傾斜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又多占據了一些課堂時間?側狈φn堂練習。
重新設計應該注意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圍平行四邊形的活動中,在學生畫平行四邊形之前,應讓學生說說畫時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在學生畫時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地方讓學生展開討論。預設出學生畫時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先畫兩條與方格重合的現(xiàn),再畫兩條斜邊。畫完后總結畫法:先把直邊畫對了,斜邊再連線就可以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5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jié)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紤]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復習已有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說出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jié)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拿,并且上臺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里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后一種方法更快。)。通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后,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后,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jié)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并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通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并能完整的說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并不好。學生在說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著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并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信息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范”。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yǎng)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發(fā)言的習慣。例如:①表揚:學生說得很到位,可以說:“他說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說一說!雹诩m正:學生說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說:“他說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雹凼痉叮喝绻埩藥讉學生說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范說一遍,然后說:“誰能向老師這樣說一說!
3、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為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后說說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后可以問:“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jié)課帶給我的啟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6
1、本節(jié)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經驗出發(fā),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用集合圈來解決問題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使用集合圖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鞏固、拓展題的呈現(xiàn),結合了學生的實際,順其自然,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
2、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注重圖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結合。本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在充分發(fā)揮集合圖的`作用,但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理解。通過站一站、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聯(lián)系,又體會到圖形、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為建立數學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3、本節(jié)課是在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困惑點的基礎上,尋找了一條符合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途徑。首先從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導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服務。教師只有課前知學,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樣去知學?又怎樣去知教?是需要課前花足時間去思考的事。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7
講有“余數除法”時,我讓學生先復習了“4x()<9,5x()<43,()里最大能填幾”和“8÷4、40÷5”等能整除的豎式計算,為講新課做好準備。講新課時,我沒有直接講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而是先讓每個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10根小棍拿出來,我?guī)ьI他們做分小棍的練習:“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幾份?每5根1份,可以分幾份?”當然,學生做這道題不困難。接著我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繼續(xù)分:“每3根1份,可以分幾份呢?”學生以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這時,他們都發(fā)現(xiàn)了“分不完”的情況,于是我才開始講: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平均分一些東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此時引出了課題,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
在討論到計算方法時,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結論。如例1:“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還剩幾個?”不少學生知道要用除法計算,可是又覺得9個蘋果沒有分完,還剩1個,好像用已學過的除法計算解釋不通。然而,這正是學生將要理解有余數除法的關鍵之處,我仍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算理,而是啟發(fā)他們去想:“為什么這道題要用除法計算呢?”學生都愿意自己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于是就都積極地思考起來。想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終于正確地答出:這題是要求9里面有幾個4,所以用除法計算,這樣通過討論,既復習了舊概念,又學了新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在討論“9÷2”的試商方法時,學生都知道要商4,但對為什么商4的問題,不少人是這樣想的:因為放兩盤,所以商4。我問:如果書上沒有圖或者題目中數目很大,怎么辦呢?這時,我努力激發(fā)他們想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說:你們想想過去學的本領,看哪個同學能夠把學過的本領用上。一個學生很快舉起手來,說: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說:有道理,誰能說得更明確些?黑板上復習的內容就有你們要用的知識。這時一個同學很準確地答出:因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講第二個例題“43÷5”時,我就先放手讓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然后針對他們出現(xiàn)的錯題,組織大家進行分析。例如,一個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問大家:他錯在哪兒呢?一個學生說:他的商太小。我問: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為他沒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還有2個5呢。這樣,學生對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和學生一起總結出“做題時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題后要把余數和除數比一比,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方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不僅理解得深,而且記得非常牢。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jié)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fā)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8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呢?執(zhí)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鍛煉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fā)思維,快樂收獲。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復習之后,去游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游樂園玩的環(huán)節(jié)。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后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fā)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盡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fā)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松的思考環(huán)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說,對說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本節(jié)課學習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xiàn)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jié)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xiàn)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yōu)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復,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xiàn)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盡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么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于拘泥于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說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問其他學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xiàn)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lián)系時應繼續(xù)提醒學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9
《一天的時間》就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和教學的。
1、重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情境,質疑引入:出示12時的鐘面,讓學生猜一猜12時老師在做什么?為什么都是12時,老師做的事卻不同?從而明確一天有兩個12時,一個是中午12時,一個是晚上12時,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時針要在鐘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時。
2、重難點突破把握關鍵:教學新課時,讓學生觀察課件演示一天的變化,并說出幾個時刻,這個時刻你在做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天的變化。 讓學生明白晚上12時就是0時,它是一天的起點,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再到夜里12時的全過程,知道了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24時就是0時,再通過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lián)系,再讓學生運用學具鐘面,在鐘面上標出24時計時法,使學生對24時有了深刻的體驗。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24時記時法和普通時記時法的區(qū)別。引導學生把普通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把24記時法轉化成普通記時法的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出了24時記時法的一般規(guī)律、理解和發(fā)現(xiàn)了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3、重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設計練習,讓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鞏固了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轉換。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guī)范現(xiàn)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學生的規(guī)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不足之處:
在教學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沒有結合當天來說一說:20號晚上的12時,也就是24時,是20號的結束,也是21號的開始,21號的0時。如果強指出學生會更加明確。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借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并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fā)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導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jié)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復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進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并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
。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
。2)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
。3)豎式中的第二個4、6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應用已有知識(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4、6分別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次教學是以有余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xiàn)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斗謹档某醪秸J識》這節(jié)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tài)”,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tài)”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游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欲望,引發(fā)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xiàn)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tài)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扎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艷的“花朵”。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1、注重知識前后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guī)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后應更加注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厘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
在一節(jié)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里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厘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接著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并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后,可以測量不是整厘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厘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fā)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jié)課,我充分發(fā)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并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6
《小樹有多少棵》這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表內乘法,這節(jié)內容并不難理解。
在教授時,我首先復習了幾道表內乘法題,然后復習了數的組成,為學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進行了鋪墊,我覺得花這幾分鐘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在新授時,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個十,20x3表示2個十乘3,也就是6個十,是60”這一算理。
因為學生的積極反應,導致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學生列出算式“20x3”與“20+20+20”時,我沒有把握住這一時機,相機引導學生比較加法與乘法的關系,體會乘法的簡便性,從而概括出乘法的意義,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因此,在練習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就吃了苦頭。個別學生由于沒有徹底理解乘法意義,出現(xiàn)了“30x4=70”這種錯誤,并且,在70x5=()+()+()+()+()這個問題上,學生顯得很盲目。對于這個問題,只能在練習課上進行補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時,莉群老師有一個很及時有效地方法,在解決三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時,趁機引導學生“如果有8捆小樹呢?”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的簡便,從而有了深入研究的興趣。
值得高興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很積極,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樣,且簡潔易記。遮“0”補“0”的方法,計算起來,又對又快。整節(jié)課,教學目標有達到,算是欣慰。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7
數學廣角——重復現(xiàn)象”是人教版數學3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復現(xiàn)象”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集合思想方法。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集合是一種比較系統(tǒng)、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tǒng)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使學生學會利用集合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計算方法及含義。
教學設計上,我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fā),在觀察、交流、反思、體驗等數學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落實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提升的'目標。
集合思想對3年級的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其實早就已經在體驗和運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學生在學習分類時,學會將同一種物品圈在同一個圈里;在學習數數時,學會將5棵樹、6枝筆、8只小鳥圈在一個封閉圈中,其實這些都蘊涵著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為學生此前對集合從沒有主動、充分地感知過,教材中的集合圖也僅僅是以單個圈(或框)的方式來呈現(xiàn)的,而本節(jié)課學習的卻是含交集的集合圖。因此,針對3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側重親自去感知、體驗韋恩圖的優(yōu)勢,對比中提升思維,進而明確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借助直觀的韋恩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重復問題。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8
本節(jié)課,為了使學生開始就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我選取了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教學實踐證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課,學生興趣就迅速地被激發(fā)起來,導入新課,新課中,我也設計了一些摸球游戲,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組活動,根據要求自己設計方案,小組內摸一摸,驗證結晨,再一次體驗升華。教學至此,學生體驗到了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著的不確定現(xiàn)象,這是讓學生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就顯得順理成章,輕松自如了。學生初步體驗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來做一判斷,再找找身邊還有哪些例子在小組里說一說,讓學生互相啟發(fā)集思廣益,互相交流,拓寬思維 ,充分發(fā)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最后還把數學回歸于生活,設計了一個幫超市老板設計一個抽獎箱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結束本節(jié)課,延伸到了下能課可能性的.大小?傊,本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要玩中學,學中玩,覺得輕松,愉悅。
一節(jié)課的種種設計,無非是為了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fā)展。所以通過本節(jié)的反思,讓我認識到每一課都要盡心精心設計,設計環(huán)節(jié)要始終圍繞學生的接受效果著想,那么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組活動時,老師沒有把步驟和學生說明確,學生開始覺得不知所措, 后來 老師走下去,幫助學生,及時補救過來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9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節(jié)課我在教授噸的認識后,覺得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節(jié)課如果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為主線展開教學,會讓學生大有收獲。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為基礎。本課應該使用課件創(chuàng)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升華。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
1、調查匯報為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信息,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為探究。通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為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
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0
《5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編寫乘法口訣的開端,其地位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從謎語引入,“兩棵小樹10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學生猜出手以后,利用教具小小手觀察自己的手,引入新課5的乘法口訣的學習。
在引導學生自主編制口訣時,我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編寫5x1和1x5的乘法口訣,在老師引導下師生共同編口訣。第二個層次是編寫5x2和2x5,大膽采嘗試讓學生同桌合作的形式編口訣。第三層次是編寫5x3和3x5 、5x4和4x5、5x5的口訣,由學生自己編寫。在這三個層次的教學中,學生編出的準確度也不同,在不對的口訣中我沒有深究,讓學生帶著錯,去進行探究規(guī)律的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5的`乘法口訣,發(fā)現(xiàn)乘法口訣的規(guī)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和把握5的乘法口訣,從而達到理解基礎上的記憶。
在練習的設計中,注重了形式多樣化,內容的趣味性。分成三個層次:針對性練習。基本練習。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記憶口訣。 但是在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練習中幾次出現(xiàn)了像“五一得五”這樣的口訣,雖然再三提醒乘法口訣一般把小數放前面,但還是有學生錯。如果在寫乘法算式時,直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在給這兩道乘法算式編口訣,學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句乘法口訣一般能解決兩道乘法算式。教學中我的數學語言還不夠嚴密,課堂教學語言還需要加強訓練。要講究課堂效率,課上要做到精講,最后在練習題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題形來開拓學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由淺入深,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不能只局限于書本。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1
《 排列組合》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是對搭配問題的初步認識,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覺自己有比較的好的地方,也還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jié)課通過創(chuàng)設“老師到北京旅游這一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探究欲望。又如通過創(chuàng)設“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游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
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jié)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并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后,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fā),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3、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fā)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4、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聯(lián)系生活學習數學。
不足之處:
1、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2
本課通過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能運用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首先我和學生共同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對邊相等),復習的目的`是為鞏固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了長方形的特征,用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習本課新知。
然后我創(chuàng)設情境:新年快到了,老師想把教室也布置一下,在黑板的四周掛上花邊,花邊至少長多少分米?只要知道一條長和一條寬是多少就可以了,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表樌沓烧,我高興地給出:黑板長34分米,寬12分米,那可以怎樣求花邊長,讓學生先自己試試,再同桌、前后桌交流,對比每個同學的想法:這樣做可以嗎?誰的方法更簡便。通過交流合作,讓學生在一起探討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樣,思維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在匯報時,我注重學生自己“解說”一下算式的意思,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有的是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有的先求出2條長邊和2條短邊,再把他們加起來;有的是認為因為長方形對應的長和寬分別相等,那么一條長和一條寬算長方形周長的一半,再乘以2,即長方形周長=(長+寬)x2;有綜合計算也有分步計算。學生對比列舉的方法,認為利用乘法和公式比較簡便。
當然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是,課堂時間把握不是太好不夠準確,在后半節(jié)課時語速較快。所以在練習中學生很多還是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后面想想,不管學生是否用公式只要能正確計算周長,應該不必限定學生必須用哪一種方法,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適應性,逐步實現(xiàn)方法的優(yōu)化。同時,數學的思維培養(yǎng)是我要加強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0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15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薦】03-21
【精】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推薦】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熱門】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熱】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推薦】03-21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