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xiàn)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xiàn)了兒童內(nèi)心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蔽易プ∵@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跋奶斓臅r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吃西瓜、吃雪糕!薄岸斓臅r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薄按禾斓臅r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用柳條編花環(huán)、戴花環(huán)。”“課余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丟沙包、跳長繩!钡20多種說法,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然后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導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說心情快樂。接著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通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xiàn)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了起來。
最后我布置了一個小練筆:仿照《風箏》的寫法寫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們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寫的都好,多數(shù)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寫,能初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shù)腵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guī)讉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山頂!比缓筮M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jié)課就有一些收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jié)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抓住三點:
一、激趣朗讀。
我所教授的第二課時,通過實物“石榴”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興趣閱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自讀喜歡的語句。達到了了解石榴果變化的特點。
二、朗讀領悟。
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選擇性的朗讀,老師相機點撥引導,師生互動的方法,學生在朗讀中了解課文從哪些方面寫石榴的果實。如:?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設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師)是呀,石榴就是這樣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變換著外衣的`,先……逐漸……最后……(邏輯引讀)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設疑:1、看圖,這就是咧開了嘴,這就是笑破了肚皮(學生看圖);2、指名讀;3、它們?yōu)槭裁茨敲锤吲d。繒f些什么呢?4、再讀課文,高興的石榴娃娃還會做什么動作呢?(結合“扒開、張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讓學生朗讀學習,而是先讓學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讓同學們猜石榴果實里的子兒是什么顏色,猜一猜石榴子兒的味道,這時為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我用刀打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說說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薄拔矣X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fā)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讓同學們到書本中朗讀品嘗。領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樣子、顏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擴展練筆。
第四自然段為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后,我給同學們一個水果(香蕉)展示,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觀察香蕉的顏色、樣子和味道,并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上完這節(jié)課,有很多地方令人遺憾。
一、重難點突出,可完成不夠充實。由于時間緊,學生在朗讀這一塊花費很多,導致后來設計的許多環(huán)節(jié)都一帶而過。
二、在朗讀方面達不到“通順、流利、有感情朗讀”,同學們朗讀中體會不出語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樹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師不夠重視。
總之,這節(jié)亮相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探索,爭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斷提升自己。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軸對稱圖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且比較熟悉的圖形。因此,在教學中我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整個過程我充分讓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shù)學美,激發(fā)學生愛數(shù)學的情感。
但課后,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應該一上來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現(xiàn)給學生,應把實際轉化成抽象,這樣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讓學生畫圖形的另一半,使成為軸對稱圖形時,不應該拘泥與一種形式,放開,讓學生選任意一邊為對稱軸畫另一半,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最后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的知識,畫軸對稱圖形。既然學了,就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新知畫軸對稱圖形,再一次把抽象回歸到生活中?偟膩碚f,這節(jié)課該放手還是不夠放手,作為老師應該多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是能做到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還記得第一次教學《曼谷的小象》這篇課文時,覺得小像是那么乖巧可愛。所以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分析小象怎樣拉車、洗車的過程,從而想讓學生也感受到小象的聰明、乖巧,進而領會通過寫小象來贊美阿玲。這一次再次接觸到這篇課文時,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反復深思,發(fā)現(xiàn)文章不止寫阿玲,眼前的人文風貌、自然景觀都是那么美,一切充滿了詩情畫意。于是這次我抓住了最關鍵的字"美":"人美"、"景美",進行教學。
課堂上我抓住課堂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美。著力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憑借,主要是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不作過多過細的理性化的分析。而是把主動權留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去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學生通過從文中找出描寫霧美的三個語句來品讀,抓住“橘紅色”、 “金色”、“紫微微”這三個表示晨霧顏色變化的詞語,邊讀邊想象,使學生完全進入到一個充滿異國風光和情調的意境中、感受美麗動人的霧色。最后讓學生動手畫畫,進一步體會景色美,受到了人文美的熏陶。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在讀中還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提高了閱讀鑒別能力,而且最終歸納出"生活美"、"愛心美",是對課文的內(nèi)涵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認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nèi)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扎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引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知課文大意。
一、課件出示,品味重點語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通過出示重點語段,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讀中體會情感,并將關鍵字詞下面點上圓點,讓學生于細微處體味細膩的感情,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刻內(nèi)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講前后變化的語段時,抓住“總是默默地”、“一角”來感受小英因身體缺陷而表現(xiàn)出的自卑憂郁,通過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之大,不但不再憂郁,而是更加樂觀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講臺之前的表現(xiàn)一段時,抓住了“把頭低了下去”、“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這些詞語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英當時痛苦無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顯出緊接著那驟然間響起的掌聲的.重要!這當中尤以表現(xiàn)小英神態(tài)變化的詞語為重,使學生由表及里,感受小英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它標志著語文教學不再是單調地傳授文本知識,而是注重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人格!墩坡暋芬徽n情文并茂,加上我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讀教材時,首先被貫穿全文的“情”打動,課堂上我?guī)е@樣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帶領學生產(chǎn)生共鳴,達到移情效果,教會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生還沉浸其中時,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再次響起:“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就這樣,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給人美的享受,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節(jié)語文課,更是上了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在這里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和諧而美好!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學,自己體會怎樣說,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而且,當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節(jié)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tài),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課堂教學“唱響了愛的旋律”。初讀課文感知“愛”,細讀課文體驗“愛”,生活拓展抒發(fā)“愛”。使我們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一篇課文,讀懂一個故事,而且在發(fā)現(xiàn)人間的真情,呼喚愛的奉獻。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xiàn)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chuàng)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fā)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妙設情境,把“小英”請進課堂。
把“此時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話想說,她想說……她想說……”改成“此時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話想說,你想說……你想說……”我想: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靈魂,是課堂教學中閃亮的一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在小語第五冊第七課《這是我小學的老師》初讀課文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讀完課文后要“有話可說”。學生從文章的主題、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對詞語的感悟體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學生迫不急待地舉手,當我叫到他時,他卻怯怯地站起:“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边@一事先聲明,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驚:“學生該不會有什么讓大家不堪入耳的語言吧?”但本能告訴我得答應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說“行”后,該生臉露靦腆神色,好奇地說:“老師,居里夫人的老師一直坐在輪椅上,他是不是個殘疾人?”哈哈,學生的思維角度就是與成人不同,這一看似鉆牛角尖的問題是學生讀文后自然生成的問題,也是學生再正常不過的問題的。我點了點頭,順勢把它拋給了全班同學。
“轟”,教室里一陣“騷動”,隨即就有學生要求發(fā)言:“居里夫人的老師老了,身體虛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輪椅。并非是殘疾人!薄熬永锓蛉说睦蠋熆赡苣贻p時為了學生嘔心嚦血,到老了身體累跨了。腿腳不麻利了!薄拔蚁刖永锓蛉说睦蠋熞灿锌赡芫褪菤埣驳。但大家都沒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們也會為教出這樣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的殘疾老師而感到驕傲!边@是學生多么富有詩心的猜測啊。我想事實已經(jīng)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學生語言中透露出的對老師的無比崇敬之情。
下課后,我一直都在回想著孩子發(fā)言之前那句“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的話語,其實孩子的猜測是順理成章,有理有據(jù)的!是最敏感的內(nèi)心里最真實的傾吐。〉珵槭裁磪s要這樣誠惶誠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課堂和我們的小語課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圍墻”才會讓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個極其平常的問題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們常以為自己的課堂夠開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夠廣闊,但從學生欲言又止的請求中,我們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中師道尊嚴的痕跡依然存在,其實還遠未真正解放了學生的心理防線的程度,還沒有實質性地構建起“訴真情,吐真言”的課堂的架構。
由此我又想到了話語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平時在語文課堂上是否關注了對個性張揚思維的尊崇,對批判性意見的吸納,是否賞識了哪怕有時是違背師者意志,但卻是有自己思想的另類言說。
拆除課堂“圍墻”,構筑學生的心理安全底線,松開思維的束縛,允許思維的偏差,甚至學生的“胡言亂語”,讓人性的陽光普照課堂。應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所追求的課堂景觀。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花手帕”是湘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課,本課的設計吸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yǎng),并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巧用身邊易取之材料,仿民間藝術染纈一方手帕。
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做了很多的課前準備活動,嘗試各種紙材的折疊染色效果,我發(fā)現(xiàn)生宣紙在染色干透后色彩會變淡,而皺紋紙吸水性較差,紙面不平整的缺點,就想到了用餐巾紙試試,不料效果非常好,干后色彩絲毫沒有變淡,再說餐巾紙在學生身邊隨處可取,失敗了還能反復嘗試,所以我讓學生多帶點餐巾紙和少許的生宣紙。
從課堂上學生的作品展示來看,這節(jié)制作紙手帕是成功的。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出乎我的意料。
在讓學生了解紙手帕的步驟有哪些時,我采用了與學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隨意的拿出一張紙巾折疊了幾下,請一位學生上臺隨意用彩筆水染制。通過明顯的分工,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先折后染。
紙手帕的制作步驟我一開始沒有具體講解,而是通過與學生合作演示,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看到演示,很輕松地就了解了制作紙手帕的制作方法。
啟發(fā)學生有哪些折法時,問學生除了老師折的這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折的方法嗎,學生分組討論折的方法并試著折疊。有的學生反映非?欤f:老師,不用折可以嗎?我直接把餐巾紙的當中和兩端用手捏緊,這樣也可以染出很好看的.花紋的。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很開心的制作起來并且做的很認真。其實這學生已經(jīng)把后面一部分的扎染、夾染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紙手帕中很好的運用了。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方法新穎、巧妙,為后面的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我執(zhí)教的《講信用》一課今天上午在學校各位領導和班主任老師們的“檢閱”下結束了,沒有當初期盼的那種輕松的感覺,心里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現(xiàn)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真難!”
作為一名執(zhí)教者,從最初課文的選擇,主題的確立,到最后課堂教學的設計,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設計和說課,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進行反復推敲。如何上好這節(jié)課,如何在這一節(jié)課上體現(xiàn)“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如何讓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上得到語言的熏陶和能力的發(fā)展,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一節(jié)課,懂得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如何讓所有的教學期待都變成現(xiàn)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真難,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更難!
反思這節(jié)語文閱讀課,我認為有優(yōu)點也有遺憾,現(xiàn)從目標完成情況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
我為本節(jié)課確立的研究主題是“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為了凸顯這一主題,我在設計的時候,抓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了“信”字結構分析,相同意思詞語的積累,中心句的學習,欣賞精彩的語言描寫,獨立創(chuàng)作名人名言等環(huán)節(jié),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能力。
特別是感知文章的寫作特點這部分,我先是通過抓住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到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態(tài)度的對比,來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質,最后再利用板書簡潔、明了的點明出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一步一步的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和對比描寫的手法突出宋慶齡講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又獲得了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這一主題,同時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
但遺憾的是,因為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前面在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和訓練時,耽誤了時間,致使后面一個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沒有進行。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的絕佳機會,令人扼腕嘆息,特別是我在課下讓學生完成這部分訓練時,聽到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更覺得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很遺憾。這讓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時上課,不善于把握時間,沒有調控課堂的意識,總是認為,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講不完,還有下節(jié)課,每節(jié)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在心里沒有明確、清晰地把握。長此以往,養(yǎng)成了隨意的壞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1、注重知識前后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guī)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shù)減三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后應更加注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歌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fā)了在溫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歡樂心情。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上進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摸進,病分別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歡快的情緒,即刻在我們面前浮現(xiàn)出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的可愛兒童的形象。第三樂句出現(xiàn)了八分休止符和帶裝飾音的相間的間奏,在形象與情緒上更顯天真活潑,“爸爸也喝”、“媽媽也喝”真實地表達了孩子對父母給予自己的愛而掩飾不住內(nèi)心喜悅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結束句重復了第四樂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現(xiàn),使全曲在舒心歡笑的歌聲中結束。
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lián)系,我就根據(jù)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并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說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里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著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
在初步接觸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對里面“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成天價笑呵呵咿呀咿子喂!钡倪@句歌詞特別喜歡,我們每個人都有小酒窩,也同樣是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所以在教唱本首歌曲的時候我遵循新課標的理念以生為本,觀察每個學生,把他們的小酒窩個個指出給同學們看,并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生理現(xiàn)象,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漂亮的小酒窩,而且小酒窩的大小也不一樣。
同學們找了好多個人上臺展示她們的小酒窩,呵呵!挺漂亮的酒窩。也為我們學習這首歌曲奠定了基礎,起碼孩子們知道了用什么感情去演唱,在接下來的學習歌曲中,孩子們表現(xiàn)的很積極,很快這首歌曲就已經(jīng)掌握,都在迫不及待的等著回家炫耀自己的小酒窩呢!唯一不好的是我沒有照顧好沒有小酒窩的孩子,以后的注意了!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他們對美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總是盡力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些。
現(xiàn)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
如:這首歌的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采用聽一聽,找區(qū)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并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里面,學生再唱時就不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
現(xiàn)在缺乏經(jīng)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xiàn)無法自然銜接的現(xiàn)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請教!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為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因為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xiàn)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jù)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采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jīng)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獲甚微,朗讀的確能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yǎng)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fā)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為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都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為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chǎn)生了讀書的欲望。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為此,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與情感。然后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并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nèi)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后,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chǎn)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yǎng),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于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理解,升華情感,為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后通過齊讀或引讀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jié)課的設計我是本著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nèi)化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為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揮。
2.部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紡織材料》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它們是什么做的》的第三課,根據(jù)本冊書的總體要求、單元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將本課的目標定位為:科學知識:初步了解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棉、絲、羊毛、尼龍的主要特點和來源,并能大致根據(jù)來源的不同將它們劃分為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科學探究:能綜合運用多種感官以及放大鏡等簡單工具對常見紡織材料的結實程度、吸水性進行簡單探究。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是和人類的需求分不開的。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總觀整節(jié)課,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比較好,本課導入部分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紡織材料的來源,紡織材料的出現(xiàn)也標志著人類的進步。快速出示課題,圍繞課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問題。孩子天生對我們的世界,對各種物質充滿了好奇,愛問問題也是他們的天性,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們更有想去探究的*和興趣。因此,我采用了‘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的方式直接開課,大家看到,在課堂上,僅用了兩分鐘的時間就簡單明了的出示了今天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展活動,在思考中不斷探究。通過這個活動,既增強了學生圍繞主體提出較多、較有意義的問題的能力,又讓他們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探究內(nèi)容。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紡織材料的認識,再看影片驗證。讓學生體驗了先猜測再驗證的過程,同時,也可讓猜測正確的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從課堂中學生們的表情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在猜測時,孩子們的臉上充滿了疑惑,可是當影片放完,當大多數(shù)學生知道自己猜對了之后,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讓學生利用自己想用的感覺器官觀察不同紡織材料的.特點。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因此,我沒有要求他們按順序從眼到手一一對紡織材料進行觀察,而且,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一個孩子都運用到所有的感官,時間不夠。所以我讓學生先站起來說說自己想用哪一個感官觀察紡織材料,想觀察它的什么?教師對他們的語言描述和觀察方法加以引導之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的觀察方式,這樣,在用時不長的觀察之后,學生匯報出來的信息卻顯得比較豐富,在全班達到了資源共享。讓學生想想:老師提供的簡單工具研究紡織材料有什么特點。任何工具的用途都不是的,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向學生出示各種工具,讓他們想想這些簡單工具可以研究紡織材料的什么特點。我們也看到,在老師沒有介紹的情況下,學生基本能說出這些工具的作用,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利用工具開展探究活動的方法,不是遠比教師直接給他介紹的要來得自然、輕松,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嗎?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開發(fā)學生思維,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方法不是教師強行給予的,而是學生自己利用教師提供的工具自己設計的。當然,由于學生還小,所以在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還是要及時的給予歸納總結,并演示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對學生的實驗方法、現(xiàn)象的表述等進行引導、校正和規(guī)范。真正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探究,而不是完全的教師講解。
三年級是學生接觸《科學》的起始年級,對學生的自主探究不能操之過急,要求過高。因此,本課實驗三是教師演示實驗,以示范性、‘扶一把’的方式教孩子探究。本單元內(nèi)容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新內(nèi)容的開始,與前幾個單元沒有必然聯(lián)系,是孩子們認識材料的起點,因此,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在利用簡單工具探究不同紡織材料的特點時,我將每一個實驗步驟都進行了詳細的演示,并用幻燈一一出示了實驗記錄表和實驗注意事項,使得整個探究活動的開展顯得井然有序。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用文字進行表述等方面還不成熟,因此,活動報告單我也進行了簡單處理,讓學生明確對比內(nèi)容,簡化實驗難度,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上課班的學生很‘乖’,特別是在這種上公開課的時候,怕說錯話,所以都不敢舉手發(fā)言。介于以上原因,結合該年段學生心理特點和本課具體內(nèi)容,我打算用以下方式進行評價:以教師在現(xiàn)場的觀察性評價和描述性評價為主,對表現(xiàn)突出的個人進行語言上的鼓勵,同時,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給予鼓勵星星。這樣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又可以讓他們在課后研究紡織材料,有利于學生探究興趣的延伸。教學中,對課件的合理利用。多媒體是教學活動的一個輔助工具,合理地運用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打破教學時空限制的作用。在本課中,設計了以下幾個內(nèi)容:一、播放棉布、絲綢、羊毛的大致來源和生產(chǎn)過程,讓學生得到直觀的感受,輔助探究活動,有效的突破了本課重點。二、出示實驗表格:對表格進行細致的填寫方法介紹之后,再讓他們邊實驗邊記錄,使得整個探究過程顯得井然有序。三、出示探究活動的實驗要求,把它放在投影下,學生一邊看教師一邊講,給了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讓他們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隨時提醒小組成員按要求有序進行實驗。
本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本課的設計中,應更加貼近學生生活進行設計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在選取材料部分,棉布和尼龍的結實程度對比不明顯,用棉線比較時,現(xiàn)象較為明顯,但是個別孩子的感知的不同,此部分還是有些差異性的。今后可以選取和學生生活貼近的材料進行,比如現(xiàn)場取某種衣物的布料進行對比,學生會更有興趣,也能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盡可能的將課堂再設計的開放些,更大幅度的體現(xiàn)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在課堂中留白,充分準備多種實驗材料,盡可能讓學生自主的選擇研究內(nèi)容和材料,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shù)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shù)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觀念。盡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兩個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從四個方面的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根據(jù)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并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后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后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并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在教學中我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后的目標測試中,兩個班基本上都能認識鐘面上的時間,但還是有學生不能正確算出求經(jīng)過的時間,這是一個難點,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好事多磨吧!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難點,因為“倍”的概念雖然與學生學過的“幾個幾”相類似,但它涉及到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比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學生學習“倍”的困難在哪里。它需要讓學生的認知結構發(fā)生質的變化。在學習“倍”之前,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是數(shù)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較,未曾學習兩個量之間的比率關系。比如當出示胡蘿卜與白蘿卜的數(shù)量之后,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一定是“兩種蘿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蘿卜比白蘿卜少多少根?”等類似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系問題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伊始。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小學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級學生學習“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nèi)涵。接下來,我就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修訂版教材將“倍的認識”從原來實驗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移到了三年級上冊。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離不開“幾個幾”,也就是二年級上下兩冊書中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于“幾個幾”的認識和理解已經(jīng)被擱置了幾個月的時間,要重新喚起學生的記憶,所以“回顧舊知”這個環(huán)節(jié)用時比較長。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復習題,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義練習;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復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shù)和每份數(shù);三是進行了拍手游戲,在動態(tài)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復習內(nèi)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為溝通兩者的聯(lián)系做好鋪墊。
接下來在學習新知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但摒棄了紅蘿卜與胡蘿卜的比較,而是直接拿白蘿卜與胡蘿卜進行比較,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先出示2根胡蘿卜、6根白蘿卜,引出3倍的概念,進而白蘿卜的數(shù)量增加到8根,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后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卜與胡蘿卜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白蘿卜的數(shù)量有6個胡蘿卜那么多呢?有10個胡蘿卜那么多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后出示3個紅蘿卜,再拿白蘿卜與之進行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再次認識3倍、2倍、1倍。接著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卜的數(shù)量是胡蘿卜的3倍、白蘿卜的數(shù)量是紅蘿卜的3倍,白蘿卜一樣多嗎?胡蘿卜和紅蘿卜一樣多嗎?那為什么都可以說成白蘿卜是它們的3倍呢?以此引導學生舍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為深入地揭示現(xiàn)象的本質,實現(xiàn)了一次對“倍”認識上的飛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么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shù)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
小學上冊教學反思模板11-29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05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2-03
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6-26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22
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10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