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本是衛(wèi)國國君的妾所生的兒子(庶孽公子),原名公孫鞅,因為生在衛(wèi)國,也叫衛(wèi)鞅。
商鞅自幼喜愛刑名之學(xué),曾在魏相公叔痤(cuó,錯)手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極有才華,但是,沒等到他推薦商鞅,自己病危了。魏惠王聽說公叔痤病危,馬不停蹄地趕來探視:萬一您有不測,國家怎么辦(病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痤回答:中庶子公孫鞅很年輕,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整個國家交他治理(愿王舉國而聽之)。魏惠王默不作聲。魏惠王臨別之際,公叔痤辭推他人悄悄說:如大王不用公孫鞅,定要殺了他,千萬不要讓他到其他國家(王即不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魏惠王答應(yīng)了。
魏惠王一走,公孫痤馬上把公孫鞅叫來:剛才魏王問我誰可代我為相,我推薦了你。我看魏王沒有重用你的意思。我做事只能先國家后個人,所以,我剛才告訴魏王,如不用公孫鞅,一定要殺了他。大王答應(yīng)了;你趕快走,晚了就走不了。
公孫鞅聽后,平靜地對公叔痤說:大王既然不能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么能聽聽你的話殺了我呢(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公孫鞅最終沒有離開魏國。魏惠王從公叔痤家里出來,對他身邊的人說:公叔痤病昏了頭,想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荒唐至極!果如公孫鞅猜測的那樣,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公孫鞅,又沒有殺掉公孫鞅。
后來,秦孝公廣招天下賢才,實行變法,公孫鞅到了秦國,受到秦孝公的重用,變法成功,奠定了秦國兼并六國的基礎(chǔ)。公孫鞅也因此被封商於之地,史稱商鞅。商鞅因此而永載史冊,成為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改革家,也是先秦法家最成功的實踐者。
先秦法家還有一位大家,叫韓非。他和商鞅一樣,“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并和李斯一樣,受學(xué)于荀子(俱事荀卿)。韓非對韓國的感情很深,雖然他的強國之策不被韓王安采納,但是他還是要為韓國的存亡奮斗到底。
韓非的主張不被采納,就憤發(fā)著書,寫作了《孤憤》《五蠹》《說難》等十幾萬字的文章,秦王贏政讀到這些文章,恨恨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向贏政介紹說,這是我的同學(xué)韓非所寫,此人在韓國。秦王贏政攻打韓國,迫使韓非出使秦國,得以見到韓非。
韓非生活的時期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國后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日漸強大,秦國一國獨大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韓國的國土緊鄰秦國,成為秦國蠶食的對象。贏政此刻思考的重點是在兼并六國的總戰(zhàn)略中,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韓非上書贏政,主張滅趙而存韓。什么理由呢?大致是三點:第一,韓國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秦國的郡縣;第二,趙國一直準(zhǔn)備合縱抗秦;第三,韓國不容易滅掉。
贏政非常欣賞韓非,看了韓非的上書后卻很謹慎。他把韓非的上書交群臣公議。
李斯第一個反對先滅趙。
李斯認為:韓國對于秦國來說就像一個人心中的疾病,非治不可(秦之有韓,若人之有心腹之病也——《韓非子·存韓》)。即使韓國向秦國稱臣,也是秦國的心病。秦國一旦有突發(fā)事件,韓國絕對不可信(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韓非子·存韓》)。這叫做心病必除。
最終,韓非被李斯、姚賈等人陷害入獄而死。韓非死后,贏政后悔,特赦韓非,但為時已晚。
韓非對自己的死亡也有很大的責(zé)任。存韓、亡趙是他為韓國爭取時間,反對李斯的滅韓計劃是為了故國的安危,不顧個人安危力排姚賈是為了阻止秦國使用這種金錢戰(zhàn)殺傷六國。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者,如此深地卷入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通天大計之的議訂之中,的確是有些自不量力。但是,韓非的自不量力讓人有一種悲壯之感。他為了韓國和存亡,不惜上書秦王,結(jié)怨姚賈,反對李斯,最終導(dǎo)致姚賈、李斯聯(lián)手置他于死地。韓非最終死于獄中,他沒有完成存韓的使命,這是大勢所趨,韓非一個人決無回天之力。但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讓后人感動,他對故國的感情讓人感動,他為韓國而死正如屈原為楚國沉江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存在!一種偉大人格的力量!
評點:
韓非和商鞅都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韓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是先秦法家的偉大實踐者;但是,在現(xiàn)實中,商鞅變法成功(盡管最后被殺),韓非沒能在韓國實行變法,最終為韓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二者相較,商鞅是現(xiàn)實人生的成功者。
人們經(jīng)常說,成功源于實力。此言亦對亦不對。沒有實力肯定不能成功,但是,有實力就能成功嗎?難講!韓非沒有以法家思想變法的實力嗎?有!韓非絕對有此實力。為什么韓非有實力卻不能在韓國變法呢?時代不同了。韓法生活的時代是戰(zhàn)國后期,秦國大規(guī)模的兼并戰(zhàn)爭即將展開,韓國已經(jīng)沒有變法圖強的時間了。歷史沒有給韓非提供施展個人才華的時間和空間,韓非只能以著書將自己的法家理論寫出來流傳于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自己的思考。秦王贏政讀了韓非的著作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韓國卻不能因韓非而救亡圖存。
人生的成功是一種幸運。只有實力、實干、機遇三者緊密結(jié)合,一個人才能獲得成功。有實力者,必須加上實干;有實力又能實干的人,還需要機遇。認識到這一點,成功者就會力戒驕傲。成功者只是因為他的機遇比別人好。改革開放三十年,造就了一大批成功者,他們今天已成為中國的富人,但是,這一切都和時代機遇密不可分。從1949到1977年,幾乎整整三十年,為什么沒有產(chǎn)生一批富豪?時代不允許。難道那個時代就沒有精于商界精英嗎?肯定有!但是,國家不施行市場經(jīng)濟,憑什么產(chǎn)生富豪?上個世界風(fēng)譎云涌的年代,出現(xiàn)了一大批著名的軍事家,出現(xiàn)了一些將軍縣,難道只有將軍縣才出將軍?其他縣就沒有軍事家?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凡是產(chǎn)生將軍縣的地方,一定是最早開展軍事斗爭的縣,正是這個歷史平臺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將軍。
如果我們沒有成功,沒有成為現(xiàn)實人生的成功者。一定是實力、實干、機遇三者有一項缺位。
麻雀沒有成為鳳凰,未必不是一種人生的解脫。人生既然是一個過程,我們只要盡力了,也就沒有遺憾了。因為機遇往往非人力所能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