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季來臨,有些童鞋手里可能握有多個offer,面對這么多的大學,究竟該如何選擇呢?究竟選擇什么樣的學校才真正的適合自己呢?如此糾結的時刻,我們將為大家進行詳細的介紹!
美國的大學這時頻搖橄欖枝,開展各項活動,爭取被錄取的學生盡早簽下“生死文書”。
建議: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美國參加大學的“開放日”活動,親身觀察感受,直接了解校園及周邊環(huán)境、氣候、大學文化等。最后權衡大學的排名、專業(yè)的選擇、學費等因素,再加上在大學開放日中得到的感性印象,通過比較,做出取舍。
你需要知道:因為美國的大學要求被錄取的學生必須在5月1號以前做出是否入學的答復,所以在度過了三月的大學發(fā)榜季后,就進入了四月的擇校季,為自己未來四年的生活做出選擇。
一般華裔學生都會申請多所大學,華人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大學錄取過程中更安全穩(wěn)妥,有更多的選擇,大多不吝惜申請費,讓孩子申請十幾所大學的是很普遍的。
多數學生會把自己申請的大學分為三類:
一是自己心目中最向往的名校;
二是與自己實際水平相匹配的學校;
三是安全的學校,就是俗稱“墊底”的。
當然對于不同實力的學生,這三類學校的定義也不同。
比如那些SAT、ACT、GPA成績傲人,又有領導才能和大獎殊榮的,一般會集中“火力”進攻“大藤”(常春藤中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申請的第二類和第三類學校較少。
實力略遜一籌的則會帶著買彩票的心理報幾所大藤,而把現實的希望寄托在第二類大學上。
三月底四月初,錄取季結束,學生們開始清點自己拿到手的“牌”。最開心的自然是拿到大藤“牌”的,若只有一張,沒的說,妥妥地收入囊中。
有些家長總是說“我兒子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錄取了,該選哪個?”“我女兒想學金融,在耶魯和普林斯頓之間哪個更好?”究竟什么樣的學校適合自己呢?
不過對于大多數與大藤無緣的學生和家長來說,多些選擇是欣慰的事,也是實實在在糾結、煩惱的事。面對那些勢均力敵、各有長短的大學,學生和家長左右為難,舉棋不定。
為搶學生,美國名校上演“攻心計”
在擇校季里,盡管“權利反轉”使學生成為掌握主動權的一方,美國的大學也不會無所作為,他們頻搖橄欖枝,希望被錄取的學生能盡早簽下“生死文書”。
在發(fā)出錄取通知書后,大學接著展開各種“攻心戰(zhàn)”:在校學生與被錄取的學生主動聯絡,邀參加大學的社交網(如在Facebook上的群組),讓學生感受大學的氛圍;一些名校的校友會組織聚會,邀請當地被錄取的學生和家長參加。
這樣的聚會常常在事業(yè)成功的校友的豪宅里舉辦,籍此增加校友之間的親密感和名校的榮譽感。
而最引人注目,同時對擇?赡芷鸬“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作用的是大學的“開放日”,因為這些“開放日”都集中在四月里,所以有些學生和家長在四月的每個星期里都做飛機去一個大學“趕場”。
“開放日”的內容實質大同小異,都是極力展示學校最有特色的一面,讓學生和家長在最短的時間里對學校有所了解并產生好感。
這樣的開放日自然會讓一些學生由“三心二意”變成“一心一意”。
在這里建議國內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
在拿到多所大學的offer而不知如何擇校的時候,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不妨專程來美參加大學“開放日”活動,親身觀察感受,這樣會對大學的很多方面,如校園及周邊環(huán)境、氣候、大學文化等等有更多直接的了解,心中的很多疑問也會得到解答,擇校時會更有把握。
四月里,美國的高中畢業(yè)生和家長對自己手中的“牌”反復掂量,在大學的排名、專業(yè)的選擇、學費等等因素之間權衡,再加上在大學開放日中得到的感性印象,通過比較,做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