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禮儀名言警精選,歡迎閱讀查看。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3、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謝覺哉
4、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左傳》
5、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子貢
6、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7、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歌德
8、有一種內(nèi)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chǎn)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歌德
9、讓我們一起來:關(guān)心集體,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11、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恭則不侮。——論語
12、君子誠之為貴。——禮記
13、要留心,即使當(dāng)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xué)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德謨克利特
14、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1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17、手邊留情花似錦,腳下留情草如茵!
18、禮貌和文明是我們共處的金鑰匙。
19、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20、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
21、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22、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
2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4、向老師說聲“好”,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堅持向老師真心地說聲“好”。
25、信則人任焉。——論語
26、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27、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蘇軾
28、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9、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30、順手撿起是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塊污漬,凈化的是自己的靈魂。
31、有禮貌不一定總是智慧的標志,可是不禮貌總使人懷疑其愚蠢。——蘭道爾
32、花兒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
33、為善則預(yù),為惡則去。
34、只有尊敬別人的人,才有權(quán)受人尊敬。
35、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舊唐書
36、一個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觀察的活動,我相信,他一定會在靈車上發(fā)現(xiàn)最愉快的表情。——喬·斯威夫特
37、環(huán)境整潔優(yōu)美,生活健康科學(xué),社會文明進步。
38、尊人立莫坐,賜坐莫背人。蹲坐無方便,席上被人嗔。“又”尊人與酒吃,即把莫推辭。性少由方便,圓融莫遣之。——王梵志
39、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獻生
40、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41、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
42、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么世俗。——喬·艾琪渥斯
43、誰在平日節(jié)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guān);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薩迪
44、奢侈總是跟隨著淫亂,淫亂總是跟隨著奢侈。——孟德斯鳩
45、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們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過于計較的。——培根
46、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47、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
48、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于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盧梭
49、舉行盛大的葬禮,與其說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生者的虛榮。——拉羅什富科
50、唯寬可以寬人,唯厚可以載物。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
51、傾聽可以使說話者感到被尊重。
52、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史典》
53、讓者,禮之實也。——朱熹
54、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55、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56、學(xué)校是學(xué)習(xí)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57、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jié)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培根
58、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松蘇內(nèi)吉
59、德必報,怨不仇。——趙謙
60、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61、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事情,但她卻是最珍貴的事情。
62、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人待我一丈,我把心捧上;好話一句三冬暖,冷言半句六月寒。
63、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quán),哪怕是主持葬禮的特權(quán)。——詹·拉·洛威爾
64、人必知道而后知愛身,知愛身而后知愛人,知愛人而后知保天下。
65、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