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名言解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22 編輯:實習(xí)生1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 ——《無聲的中國》
【解析】號召青年人要大膽的站出來,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不要被過時的教育所限制而不敢說。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解析】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其實實在是冤枉。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y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wù)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癥去看醫(yī)生,醫(y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砰!這樣的醫(y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解析】魯迅一生只活到了歲,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多萬字的作品,他往往善于在繁忙的時候擠出時間,來看書,寫作.我們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人生不能虛度光陰,生命的精彩與否,是由我們自己把握的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時間就是把握人生.要讓人生如花朵般發(fā)出誘人的清香就必須分秒必爭
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解析】《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jié):狂人在翻開歷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解析】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魯迅為他遇害的學(xué)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茍活者”。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解析】一場死亡人,傷多人的大屠殺已經(jīng)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愿者進行無端誣蔑。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yù)言:沉默過后,不是爆發(fā)就是滅亡。魯迅的預(yù)言其實也是忠告?墒,專制制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fā)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解析】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柏楊說魯迅只有戰(zhàn)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其實戰(zhàn)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一個人只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只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jīng)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xiàn)。
據(jù)說現(xiàn)在青少年學(xué)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xiāng)》
【解析】《故鄉(xiāng)》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xiàn)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
【解析】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后“莫做空頭文學(xué)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guān)于紀念的事情”。但是對于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呵呵,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其實,我發(fā)現(xiàn)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寬恕他們。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敵必然鞭尸不斷。如果現(xiàn)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后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尸時不那么舒服自在。果然,魯迅死后,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
【解析】其實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魯迅拉下神壇成為一種潮流時,好像首先是一位語文老師發(fā)難,拿出這句作為例子,說明魯迅的文章也有病句。從此,關(guān)于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爭論不斷,而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搖身一變成為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名句。
魯迅在九泉之下竊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見兩個爭論不休的傻子,一個不知道我寫了什么,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我寫了什么。
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解析】魯迅不是哲學(xué)家,魯迅帶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實都不算很深奧,這句也是。但是因為比喻得很恰當,很貼切,所以流傳很廣,引用很多。魯迅說這句話,原是批評漢字難寫難學(xué),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聯(lián)想到魯迅一生,他確實也深受浪費時間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熱愛魯迅,經(jīng)常把稿子寄給他。但是有些人總是寫得很潦草,讓他看著吃力;有些把初稿給他,讓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發(fā)表出去,魯迅不僅要幫他改稿,還要把稿子謄抄好。魯迅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顧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其實,浪費別人時間的人,雖然謀了別人的財害了別人的命,自己卻往往一無所獲。
(中國歷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而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解析】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史學(xué)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歷史的規(guī)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歷史其實只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只有前面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xiàn)代的青年去努力奮斗。魯迅對歷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chuàng)造。那么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