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沒有任何事跡記載的周簡王姬夷
周簡王姬夷(?—前572),即周簡王,周定王之子,東周第十位君王。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在位十四年。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jīng)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公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謚號為簡王。死后葬處不明。其子姬泄心即位,是為周靈王。
人物生平
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jīng)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但這時,除了晉、楚、秦,宋、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東南地區(qū),原為楚國屬國的吳國興起,屢次攻入楚國,卷入了春秋混戰(zhàn)的行列。在晉國,晉景公為趙朔平了反,派人請來程嬰和尚未成年的趙武,并允許程嬰帶兵攻殺了屠岸賈,滅了屠家一族,為趙氏一門復了仇。趙武成年后,襲父職,又為晉國重臣。這時,程嬰?yún)s拜別大家,對趙武說:“當年下宮之難,我所以沒有盡忠死節(jié),是為了撫育你,為趙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趙氏一門大仇已報,冤屈已伸,你也襲職立業(yè),我應該報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孫杵臼的一片赤誠之心了!闭f完就自殺了。趙武十分哀痛,為他服喪3年,每年春、秋兩季都去祭祀他的墳墓。周簡王姬夷在位時,他本人也無要事可述。
鄢陵之戰(zhàn)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長期爭霸的晉、楚兩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開的一次大戰(zhàn)。晉國經(jīng)鞍之戰(zhàn)而制服大國齊,與楚國勢均力敵。周簡王七年,在宋大夫華元調(diào)停下,晉、楚弭兵議和,實則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以利新的爭霸決戰(zhàn)。晉國乘楚背棄秦國之機,擊敗秦國于麻隧(今陜西涇陽北),暫時解除側(cè)背威脅;又以會盟方式鞏固與吳國的聯(lián)盟,形成南北策應以對楚之勢。楚國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顧,于周簡王十年出兵進攻鄭、衛(wèi),對鄭軟硬兼施,迫其叛晉附楚。次年春,鄭發(fā)兵攻宋,全殲抗鄭之宋軍于勺陵(今河南寧陵南)。由是,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便成為晉、楚爭奪中原霸權的焦點。
此時,晉國雖有內(nèi)部不睦之憂,仍排除晉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內(nèi)憂的主張,決定不失爭霸良機,興師伐鄭以救宋,進而與楚決戰(zhàn),重振晉國霸業(yè)。當年四月,晉厲公為防止鄭軍阻遏晉軍渡河水(黃河),急令與晉結盟的衛(wèi)國派兵先趨鳴雁(今河南杞縣北),威脅鄭軍側(cè)背,使其不敢北進。又分遣新軍主將郤犫、大夫欒黶聯(lián)絡齊、魯、衛(wèi)等國出兵會集鄭地鄢陵。
隨即令下軍副將荀罃留守國內(nèi),晉厲公親自統(tǒng)領大軍南下,按上、中、下、新四軍編成:欒書為中軍元帥,指揮全軍,士燮為副將;郤锜為上軍主將;荀偃為副將;韓厥為下軍主將;郤至為新軍副將;厲公率公族親兵居中軍。楚共王得知晉軍攻鄭,亦親率楚軍及夷兵救鄭,按左、中、右三軍編成:司馬子反為中軍將,指揮三軍;令尹子重為左軍將;右尹子辛為右軍將;楚王率左、右兩"廣"(每"廣"30乘)親兵戎車居中軍。楚軍由申邑(今河南南陽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向北疾進,迅速與鄭成公所率鄭軍會合,企圖在齊、魯、衛(wèi)三國之軍到達鄢陵之前與晉展開決戰(zhàn),以優(yōu)勢兵力制勝。
五月,晉軍渡過河水,雖然士燮力主退兵,晉厲公及欒書等多數(shù)軍將仍堅持既定決心,催軍前進,于六月進抵鄢陵。是時,齊、魯、衛(wèi)三國之軍尚在途中,而楚軍及夷、鄭之兵已迎頭趕至戰(zhàn)地。六月二十九日,楚軍不顧兵忌晦日作戰(zhàn),利用晨霧掩護,先機迫近晉軍營壘布陣,造成有利于己的戰(zhàn)場態(tài)勢。晉軍統(tǒng)帥欒書自知兵力單薄,且受楚軍之逼,主張先避其鋒,固營堅守,待諸侯援軍到達,以優(yōu)勢兵力轉(zhuǎn)取攻勢,乘楚軍后退而擊破之。郤至則認為楚軍將帥不和,鄭軍陣勢不整,夷兵不能成陣,且部伍混雜,紀律松懈,彼此觀望后顧,沒有戰(zhàn)斗意志,力主不待援軍而速決取勝。晉厲公鑒于固守待援尚需時日,則戰(zhàn)場情勢難以逆料,而乘楚軍之隙迅速展開決戰(zhàn),雖兵力不及楚軍,亦可獲勝,乃棄欒書之謀而從郤至之見。又采納士燮之子士匄之謀,在營內(nèi)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既可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能隱蔽自己的部署調(diào)整。
當楚共王登巢車(瞭望車)觀察晉軍情況時,陪伴于側(cè)的晉舊臣伯州犂僅告知晉軍動向而不設謀。楚舊臣苗賁皇伴晉厲公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于中軍,建議分晉中軍之銳加強兩翼,先擊破楚左、右軍,爾后合力圍殲其中軍。晉厲公及欒書即決定以上軍及中軍之一部攻楚實力較強的左軍,以下軍、新軍及中軍之另一部攻楚實力較弱的'右軍及鄭兵,以護衛(wèi)厲公的欒(欒書)、范(士燮)二卿族之家兵引誘楚軍。晉軍先發(fā)制人,開營攻擊,繞開營前泥沼,沿兩側(cè)而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且晉厲公乘車陷于泥沼,乃率王族親兵戎車攻厲公。欒書欲救厲公于危急,為其子欒針制止,仍保持全軍指揮不亂。
晉公族大夫魏锜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后退,晉軍恢復攻勢。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銳氣大減。楚右軍及鄭兵在晉重兵攻擊下,力不能支,迅即潰退。楚中軍及左軍受此影響,亦向后退卻。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晉軍乘勝全線追擊。郤至率新軍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趨避,又協(xié)同韓厥所率下軍追鄭軍,恪守不辱傷國君之禮,縱鄭成公撤旗逃遁。楚右軍及鄭軍已潰不成軍,而楚左軍仍邊退邊戰(zhàn),直至天黑見星猶鼓勇不止。晉軍在追擊中俘楚公子茷,至日暮時進迫楚軍于潁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銳之"王卒"奮力抵御,精于射藝的養(yǎng)由基連發(fā)兩箭均射中晉卒,叔山冉抓晉卒以投而折車軾,晉軍為之震懾,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進攻。雙方激戰(zhàn)整日,楚軍雖失利,主力尚未大傷。
是夜,楚軍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擬于明日再戰(zhàn)。晉軍更不示弱,故縱楚俘,將晉加緊備戰(zhàn),次日決勝的消息宣告于楚軍。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及見子反醉酒不能議事,自料再戰(zhàn)難于取勝;又恐援晉諸侯軍于次日到達,楚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若吳國乘其敝而襲楚,則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軍南撤。晉軍于次日進入楚營,休整三日,爾后旋師。至戰(zhàn)斗結束,僅齊軍到達戰(zhàn)場。楚軍退至瑕,子反愧于失職而自殺。此役,楚在不利的戰(zhàn)略形勢下與晉展開決戰(zhàn)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戰(zhàn)場態(tài)勢下未能抓住戰(zhàn)機出擊又是敗著。唯楚共王"知難而退",趁夜撤軍,保全楚軍主力,為明智之舉。晉軍根據(jù)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當機決策,及時改變部署,靈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zhàn)法制勝,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zhàn)進攻戰(zhàn)術的長足發(fā)展。而晉將戰(zhàn)中修"禮",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不足為訓。
【史書中沒有任何事跡記載的周簡王姬夷】相關文章:
《沒有任何借口》的讀后感1500字05-31
簡談環(huán)境工程的發(fā)展史07-31
沒有任何借口讀后感2000字01-09
世界史名人優(yōu)秀事跡01-17
《沒有任何借口》的讀后感范文300字06-01
沒有任何借口課外書讀書筆記07-29
《沒有任何借口》讀后感范文2000字07-06
數(shù)控實習報告記載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