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面的特色:
臘八面第一碗先獻(xiàn)給灶王爺--民以食為天么;第二碗敬財神爺--祈福賜財;第三碗上供到列祖列宗--求得保佑子孫,家業(yè)興旺。再將這三次獻(xiàn)的“臘八面”回到鍋里--有福同享。一切停當(dāng)后,這才長幼有序地盛上一碗“臘八面”,或圍在飯桌旁,或蹴在爐子四周,或蹲在院中的捶布石上,諞著閑傳,吃著“臘八面”,那個“酷”勁兒,不是神仙,勝似神仙。廚房里的大姑娘、小媳婦就不同了,她們圍裙不解,端一碗“臘八面”。依在門邊,邊吃邊留心男人們的評論,還得留神誰的吃完了,及時地再給盛上一碗。
吃到最后,都得留下一碗,象征性地給雞、牛、羊、騾、馬、驢,就連看門的小黃狗也不能拉下。如今,時代變了,巷口不過百米就是購物超市,一年四季有賣的時新蔬菜,別說是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就是夏天才有的黃瓜 、西紅柿、青辣子、蒜薹,數(shù)九寒冬里也是嫩生生,水靈靈讓你挑選。
臘八節(jié)佛教起源
據(jù)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jīng)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于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忱迷于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dá)到解脫;而一味的執(zhí)著于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于身的執(zhí)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舍棄苦樂二邊,才能進(jìn)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調(diào)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里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xiàn)。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yǎng),發(fā)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xiàn)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fù)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fā)。之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fā)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xiàn)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xiàn)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xiàn)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jì)念日,臘八節(jié)既由此而來。
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fā)出妙響,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