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知道元旦是我們公歷的一月一日,代表著每年的第一天,那么大家知道在中國,元旦有什么傳統(tǒng)習俗嗎?下面就由YJBYS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些元旦手抄報圖片和有關中國元旦習俗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鑒!
元旦手抄報圖片資料:中國元旦習俗(1)
元旦手抄報圖片資料:中國元旦習俗(2)
元旦手抄報圖片資料:中國元旦習俗(3)
【中國元旦習俗】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XX 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jié)氣訂入歷法。后來歷朝歷代雖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歷》為藍本,以夏歷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tǒng)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jié)”,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 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jié)”,并規(guī)定春節(jié)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fā)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此時的慶;顒又饕窃谝荒贽r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对娊?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jié)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采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tǒng)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zhàn)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蕩后,西漢初期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秩序比較穩(wěn)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jié)日習俗形成了。《太初歷》推行后,歷法長期穩(wěn)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qū)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顒颖阒饾u統(tǒng)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xiàn),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jié)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fā)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jié)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jié)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歷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元旦手抄報圖片資料:中國元旦習俗相關文章:
3.
10.慶祝元旦的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