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通用】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后感1
論語,一個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論語讀后感500字。他講述了“仁”.“禮”.“德”……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真心待人,與人為善彬彬有禮,敬賢禮士,冰清玉潔,嚴于律己 ……
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們要先讓自己學會去愛,在引領他人學會去愛,讓世間充滿愛,大愛滿人間!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作,也是人類歷史與世界各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讓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學論語,學寬容。學論語,學正義。學論語,學義氣。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即使別人對不起我了,我也應該原諒她。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學會了寬容別人,也就快樂了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為?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正直和善良,我們用真心對待他人,用心底那顆最忠誠,最熱情,最樸素,最真誠的心對待別人。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所以對待朋友要有義氣,才夠朋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論語給予我們的是無窮的真理與智慧,未來的日子我將通過論語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個腰纏萬貫的有錢人,只求做一個心明如鏡的快樂人!
《論語》讀后感2
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出自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論語》,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钦f: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句話說的是幾個朋友在一起相處,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不能憑借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人品的好壞,就算一個人腦子再笨,那他身上肯定也會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就那前幾天發(fā)生的一件事來說吧!我由于不小心把王俊輝的鼻子撞出血了,于是班主任劉老師把我媽媽和王俊輝奶奶都請到了學校。王俊輝見他奶奶來了,趕緊對她奶奶說:“奶奶,您不要著急,您先坐下來。”他奶奶走的時候,王俊輝又說:“奶奶,下樓梯您要慢慢走,不要摔著!蔽铱吹搅诉@一幕,心理很是佩服,王俊輝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覺得王俊輝在禮儀方面做得比我好。在學習上,王俊輝上課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也不寫,如果寫的話也是糊,成績也不好,每次考試總是排在全班的倒數(shù),和我的成績根本就不能比,但是我今天卻發(fā)現(xiàn)了王俊輝還有懂禮貌這個優(yōu)點呢!所以王俊輝這方面還是值得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七個字教會了我看人不能往他的短處上看,要多看看他的長處,并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更上一層樓,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句話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這就是我對“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句話的理解。
《論語》讀后感3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從小讀到大,也曾細細讀過。對于其中訓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記于心。然而終歸才疏學淺,并不能完全理解《論語》里那些金玉良言。對許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深化地再讀《論語》,一是百家論壇的于丹的心得領入,再就是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讓我又一次沉醉在《論語》里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懷瑾先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頭注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化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說,此時教化的最大失誤,在于教化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化,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化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其中,我最有感受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一生事業(yè)的成果。我們要教化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凹究底訂枺菏姑窬粗乙詣,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币馑际钦f: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重的看法對待學生,學生就會敬重你。
在正己修養(yǎng)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yǎng)的那段說明。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詳細的實踐上。不行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一。作為黨員老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于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圣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訓誨。
《論語》讀后感4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被譽為"國粹",闡述了儒家學說的基礎理念。自己也不是儒家,但是在讀完論語之后,對人生和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悟。在此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第二段:學有所成,行有所為
《論語》講述了許多古代圣賢的言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儒家所倡導的一種完美的行為標準。讀完論語后,我頗有感悟,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應將學到的`運用于行動中。所以,只有學有所成、行有所為,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三段:明白自己,實現(xiàn)自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雖然簡單,但是深意卻非常明顯。明白自己所學與不學,認清自己的一些缺點和不足,然后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自我。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而不是為了顯擺成果,取悅他人。
第四段:重實踐,輕紙上談兵
論語不僅僅是一套可供背誦的典籍,更是一個實踐指南。陶淵明曾經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際上,重要的是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能不能運用到生活中去。理論掌握不滿足于單純的灌輸,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言之成理,行之方成”。
第五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W鳛橐粋人,唯有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才能不斷提高。作為一位老師,只有不斷地教書育人和和引領,才能使學生善思善辦、見賢思齊、理性面對人生羈絆。《論語》的真正意義在于引導我們向上求知,鼓勵我們永不停止學習。
總之,讀完論語后,認識到學習的真正意義并不是僅僅只是增加知識儲備,還要將知行合一,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誠如論語所說:“孔子學六藝,禮樂大全,何必曰‘學’?”讀書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學識,更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為社會貢獻力量。
《論語》讀后感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墒俏野l(fā)現(xiàn):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fā)現(xiàn)“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采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xiàn)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于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崩蠋熯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闭f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表現(xiàn)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huán)境,保守自己的節(jié)操! 我們應勇于挑戰(zhàn)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弊屛覀儚淖陨碜銎,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后感6
《論語》里明確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里“三”不是具體數(shù)字,是多次、反復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自身,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有哪些事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第一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于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于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于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對自身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第二省——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身。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因此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
“傳不習乎?”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于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身的生命里,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后要復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身的內心,其實就叩問了自身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yè)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扮演好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乎己”,那人生中又有什么憂慮和恐懼呢?
《論語》讀后感7
孔夫子從前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貫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履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最少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滿意的本錢夸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根究中去嗎?答案是必定的。
孔子的特征不是根究天地萬物的詳細性理,而是根究社會與人生的詳細性情。因為人世萬物的客觀規(guī)矩或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詳細愛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根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動,是處于不斷的改變過程中的,每根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正本的舊的規(guī)矩!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挰F(xiàn)已說得很了解,去了解人道,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說,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道的鞭辟入里的見地。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建議“仁與德”的觀念不約而同,兩人都是巨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念卻是驚人的類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方針,不斷的學習,然后前進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定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或許咱們這些俗人是永久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或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后感8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著,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睘榱藥椭⒆永斫猓旅孢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彼犃撕笫盏缴钌畹木眩X得很有道理,從此發(fā)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我沒有能好好guǎn lǐ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yè)、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1200名學生的入學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說,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yōu)秀成績。我想,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么好的成績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著自己前進?涩F(xiàn)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fā)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語》讀后感9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說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現(xiàn)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fā)現(xiàn)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后感10
《學而篇》第八章中有"過則勿憚改",文意雖淺顯易懂,但細下思量卻很有觸動。從小到大,我們無數(shù)次地說過"我錯了",可說過"我錯了"之后卻不一定會改正,朱子注"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我們認為自己錯了卻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
其一,我們并不真正的認為自己錯了,也就是說我們并未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多時候我們認錯只是有口無心,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不會去改正的;
其二,我們真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出于畏難的心理我們并未有勇氣去改正,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時候個人的抉擇是受利益驅使的,當一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選擇違背道義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利益的追求而放棄正確的抉擇,或者有時候我們認為這種錯誤的結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錯誤要花費的精力或許更多。在這幾種情況下,缺乏勇氣往往是最常見的,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利益比道義更加重要,這也許正是當代對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義對人的約束在當下似乎顯得微不足道,我們缺乏了一種文化、一種道德約束,這當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但是,對經典的閱讀匱乏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故,研習圣賢之書是我們現(xiàn)在應該做好的'事情,不論我們學習的什么專業(yè),不論我們的年齡。
一個"學"字貫穿《學而篇》始終,學為人之道,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我們作為人首先應該做的,盡管在生命中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現(xiàn)在我們有此機緣真正接觸到了國學經典圣賢之書,應當熟讀玩味涵養(yǎng)甚生氣質,透過歲月回望真正的純粹的人性,志于學而努力,雖然很難做到,但是我們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論語》讀后感1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經典的傳世作品《論語》,包羅萬象,讓人回味無窮。否則,為什么它會永存,受到世人的稱贊?
《論語》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它充分記錄了中國國寶級人物孔丘的言行,真實地講述了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正統(tǒng)學派的真諦。而且,它們大多被現(xiàn)代中國孩子所沿用,這是歷經風霜的.真諦。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與“仁”的理論。他生活在春秋大變革的時代,他反對以政、刑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可以分為上下、尊卑、貴賤和等級。在動蕩的春秋時期,為了爭霸,諸侯們注重實力和利益,因此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搅麟x世14年,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此時孔子已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68歲老人。但孔子用晚年的精力,集中精力整理古籍——“六經”。
孔子所謂的“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和親吻。為了貫徹親和尊重的原則,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張。他說:“如果名字不正確,就不順利;如果你說得不好,事情就不會成功;如果事情不成功,禮物就會不快樂;如果禮物不快樂,懲罰就會失敗;如果刑罰失敗,人們將不知所措。因此,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君道,為臣者要符合臣道,為父者要符合父道,為子者要符合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中,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維持的。因此,孔子批評不按自己名字行事的人和事。如果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一舞在庭上,是可以忍受的,熟不可忍?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了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了孔子的指責。
《論語》讀后感12
讀國學《論語》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獲和體會。收獲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升自身素養(yǎng),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非常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但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如果能拜能者為師不容易,那“不恥下問”就更難了。首先,你得虛心,放下架子,誠心誠意地向不如自身的人請教。
“不恥下問”是古今學者,偉大人物成功的經驗。我國四漢杰出史學家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去各地游覽的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采訪史實。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到一處都要把當?shù)氐霓r民請來,詳細詢問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如果司馬遷不從人民群眾中采訪史實,怎么能寫出杰出的歷史著作——《史記》?假如達爾文不恥于下問,又怎能完成《物種起源》,明確提出生物進化的理論呢?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斷地擴大。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做不到不恥下問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
同學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而又不恥下問吧,成功的大門向我們敞開著!
《論語》讀后感1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世代傳承,展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民族特色。儒佛道三家思想相互依存、滲透、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內容。我在這個暑假閱讀的是一本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儒家經典之作《論語》,它是孔門弟子集體的智慧結晶,有仁、禮、中庸三個思想,分別講解了倫理道德、社會政治、認識方法的處世之道。通過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我了解了在古代,老師如此負責、認真,誨人不倦地給學生指導言行,給學生們傳道授業(yè)解惑,這種精神十分可貴,讓更多的人學會至善智仁的待人接物方法,形成流傳千古的文化意識思想。
近代,盛行的紅色經典文化是基于傳統(tǒng)經典文化而超越于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新型文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細品和弘揚。讓我記憶猶新的一本紅色經典故事書——《地雷戰(zhàn)》它的題材雖小,卻把百姓的苦難、壯士們的勞累、民族精神的偉大,全面且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讓我感受到紅色的.光輝歷史,那無數(shù)壯烈為解放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畫面和執(zhí)著的抗戰(zhàn)精神在我腦海里久久不能消退。紅色文化在時代的千錘百煉中成為經典,感染著我們每一個陽光少年,激發(fā)出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為國家貢獻一切的精神。
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無法用言語闡述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人們總是活在當下,忽略了給予我們現(xiàn)在可享受的美好生活的過去。我感到遺憾,有些傳統(tǒng)文化正在走出歷史的舞臺,被沒有思想的人遺忘,其實都是非常非常的值得每一個人去了解并堅守的行為規(guī)范,身為少先隊員的我應該去把這些被人遺棄的紅色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重新拾起。
我愛我的祖國,我要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是迫在眉睫的事!
《論語》讀后感14
孔子是大教育家,對教學更是有著獨特的見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同時又強調興趣的作用,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真知灼見,值得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好好學習,認真領悟,并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每個人都離不開朋友,對于交友,孔子告訴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要我們學會識人,交有德行且博學的朋友。選對了朋友,怎么相處呢,子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笨鬃又鲝埦又坏缢。若朋友有了過錯,怎么辦?孔子讓我們適當規(guī)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讀著這些語句,讓人心里真的好溫暖?鬃,就如一個睿智,慈悲,仁愛的長者,在語重心長地囑咐著他的后輩。生怕他們出了差錯,心生懊悔。
要想成為有教養(yǎng)的君子,就得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怎樣做才對人有益呢?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本褪钦f,行為要有所節(jié)制,不要為所欲為,要多稱道他人的長處,多結交賢明的朋友,樂做這些,對人是有益的。既然有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反之,如果樂于驕奢淫樂,樂于游蕩無度,樂于吃吃喝喝,則對人是有害的。既對人有害,我們就應該學會拒絕,勇敢地說不。
《論語》讀后感15
孔子有一句關于收學費的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也!币馑际钦f,只要你給我拿一些肉干來作為拜師的禮物,我一定教誨你,可見孔子心胸之寬眼界之廣!坝薪虩o類”,我不論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學之心,我一定教誨你。真的這樣嗎?
孔子有一句關于舉一反三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牵骸安坏剿ο肱靼锥坏玫牡夭,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表達的程度,不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反復去教他!毖酝庵,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學生拜入孔子門下時,無一不是好學的,那么只有第二種可能:你笨?鬃舆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笨鬃影l(fā)現(xiàn),有些人天生就聰明,上者;有些人相對差一些,要經過學習才明白;有些人懶得學習,又遇困難,現(xiàn)實逼他去學,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還和子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意思為:子貢說:”這就像《詩經》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樣吧!笨鬃诱f:“賜也(子貢呀),可以開始和他討論(教他)《詩經》了,告訴他過去的,他可以推斷現(xiàn)在和將來的'!
這些都表明,孔子喜歡教好學、樂學、能觸類旁通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教出來也可以時時啟發(fā)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觀現(xiàn)在,同學們的智商差不多,但是為什么有人成績高,有人成績低呢?其實這是平時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為現(xiàn)在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向學之心,這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老師的肯定的一種承諾。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格言01-10
論語名句精選03-07
論語的句子11-08
論語的經典句子12-24
《論語的治理聰明》緒論:為什么是《論語》03-20
《論語》中“而”的考察11-18
論語學習總結04-16
論語經典語錄03-24
讀論語心得04-26
孔子《論語》名言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