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厭學心理及對策淺析
淺談小學生厭學心理及對策
[摘 要] 我是一個在教育教學第一線二十幾年的老師,而且畢業(yè)后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通過與學生長期的親密接觸,自己耳聞目睹了現在小學生的喜怒哀樂,心中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的學生聽話,自覺,特別是在學習上,不愛學,厭學。表現為:上課坐不住,喜歡搞小動作;作業(yè)不按時按量按質完成;貪玩,撒謊,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同時,也對現在孩子所承受的,與之年齡不相符的,而又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深表同情:其實他們也很累,他們也很不容易。學生之所以有以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壓力,追究起來,就是厭學的心理表現。因此,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有必要對學生的厭學心理進行探究,并尋找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厭學心理;厭學成因;厭學對策
一.現狀分析
我是一個在第一線任教二十幾年的老師,而且畢業(yè)后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通過與學生長期的親密接觸,自己耳聞目睹了現在小學生的喜怒哀樂,心中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學生因為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過于優(yōu)越,甚至有些孩子還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他們吃不了一點苦(比如上課,完成作業(yè),去上各種興趣班,在他們看來這就吃苦),也經不起學習上的一點挫折(比如,在學校受了一點委屈,一次考試沒考好等),遠不如以前的我們聽話,自覺,特別是在學習上,不愛學,厭學,認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表現為:上課坐不住,作業(yè)不按時按量按質完成;貪玩,撒謊,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同時,也對現在孩子所承受的,與之年齡不相符的,而又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深表同情:其實他們也很累,其實他們也很不容易:人們還在睡夢中時,小學生就背著大書包,一邊揉著睜不開的眼睛,一邊啃著干巴巴的面包,目無表情的走在路上;雙休日,人們在高興的娛樂時,小學生仍然背著書包,或者背著各種樂器,畫板,穿梭在車水馬龍之中,穿梭在各個興趣班里……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就沒有多少興趣了,失去興趣了,完全是家長,學校的一廂情愿,最后,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就厭學了。因此,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有必要對學生的厭學心理進行探究,并尋找相應的對策。
二.小學生厭學的心理原因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目前的小學生當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在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影響他們心理健康,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生物遺傳因素外,還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個體的主觀因素影響
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來自于家長及學校的要求,小學生經歷著父母、教師要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變化,是由被動到主動、由好奇到探究的過程。學生厭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需要的滿足感受挫或喪失,往往表現為如下原因:1、父母對孩子學習目的的不良認知,2、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3、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無成就感。如果學生學習的焦慮水平過高或過低,學習中成就感獲得的機會較少,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激勵能力,厭學的心理就會形成并加強,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久而久之,對學習便失去了興趣。
小學生的情緒心理、行為習慣、認識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識等心理活動,都影響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消極的心態(tài)就可以引起學生的心理挫折,使其情緒長期處于痛苦和不安之中,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我國,目前小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與寬松的環(huán)境,并沒有使他們的內心完美起來,因為他們沒有經歷生活的風雨和磨難,心理發(fā)育呈現一種不良的態(tài)勢,其心理發(fā)展明顯落后于生理發(fā)育。
(2)家庭影響
家長的生活經歷與言傳身教對一個小學生的影響是自始自終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反應,很多時候,無形中就默認了孩子,家長過于嚴厲、要求過高或過于放松、要求過低都會影響到學生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另外,家長的過分保護和溺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
第一,家庭氣氛和父母榜樣的影響。研究表明:寧靜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與氣氛緊張沖突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后者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緒緊張焦慮、憂心忡忡,害怕父母遷怒于自己而受到懲罰,容易發(fā)生情緒和行為等問題。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社會信仰和價值觀念等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而傳遞給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第二,家庭結構的影響。家庭結構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在大家庭中,如果隔代的溺愛和長輩對于教育孩子問題的看法不一,會致使孩子無所適從,進而形成恐慌、焦慮等心理問題。核心家庭是一對夫婦和一個孩子的家庭,在核心家庭中,雖沒有隔代的溺愛,但由于年輕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所以他們對孩子有時放縱,有時管教太嚴,寬嚴失當,致使孩子不知所從,這些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都產生了不良影響。破裂家庭是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監(jiān)禁或父母離婚的家庭。許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第三,親子關系。孩子有時往往不能和父母很好地溝通,造成兩代人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最終產生代溝。孩子希望傾訴內心的秘密,希望心靈之間的交流和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泄,就很可能出現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嚴重的會損傷其人格的完整性和協(xié)調性,導致人格變態(tài)等心理問題。
第四,家長對孩子評價標準的影響,F在很多家庭,把“考高分、上大學、讀博士”作為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標準。分數不僅成為家長評價孩子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而且成為評價孩子的價值標準。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及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和個性特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強迫他們學鋼琴、學繪畫等等,這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極大摧殘。
(3)學校教育的影響
要求過高,往往使學生壓力較大,學生的成就感不高;目前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切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水平,使學生感到校園生活單調、乏味、難以適應,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不好,不擅于激勵學生,經常指責、批評、當眾使學生出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對孩子的評價、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人際關系是造成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第一,在學校,成績成了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常常受到教師的冷遇、同學的輕視,致使這些學生對自己逐漸失去了信心,對環(huán)境產生了厭倦,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導致心理發(fā)展的障礙。第二,教師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三,學生的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個學生能經常得到教師、同學的悅納、肯定和尊重,就會使他們感到集體環(huán)境的溫暖而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或敵對情緒,影響其心理正常的發(fā)展。
(4)社會因素的影響
簡單來說,現在學生的厭學心理也受到了現在社會價值觀的很大影響。深圳的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比較特別,講究經濟效率,知識的多少與其的經濟價值畫不上等號,似有一種讀書無用論的社會影響。
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競爭的激烈、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失業(yè)、個人前途等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增多,加之,社會上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不高等,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學生內心積聚的矛盾心理就會影響其身心的正常發(fā)展。第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多媒體的家庭化推動了教育觀念的變化,網絡世界使教育與學習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很難清楚地加以界定,國際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相互交往的模式,機器代替了人,嚴重侵犯了人的主體地位。目前小學生過分的依賴網絡信息,形成足不出戶即可實現自我價值的錯誤認識,時間一長又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很容易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心理和逃避現實的心理,這對獨生子女的心理影響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由于小學的學生缺乏正確的鑒別能力,不能駕馭信息,網絡黃毒和網絡游戲也對他們身心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影響。
(5)地域和職業(yè)的影響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對孩子成長的目標要求不一樣。一般的打工一族,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份工作,小孩身體沒病就行,而高級白領,海龜,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不僅要求孩子學習好,而且要求孩子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什么吹拉彈唱都有證書。
總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qū)。受中國傳統(tǒng)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 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著“重養(yǎng)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 。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yǎng)成孩子依 賴性強、任性固執(zhí)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把聰明、有知識 、學習成績好作為評價孩子價值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還由于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 數評價學生的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三.克服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里(心理) 的現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 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并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fā)展的趨勢。
通過調查,我們已經知道,在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因社會、家庭、生理等各種原因,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指導,要使我們每一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都重視這項工作。同時要使每個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導必須具備:真誠、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通過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方式,認真細致的做好這項工作。
(1)要以真摯的感情,誠懇的態(tài)度和同學相處。和小學生相處,首先要取得他們對你的信任。這樣,他們就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活動如實反映出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們,使他們覺得我們是他們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我們才能接近他們,因勢利導,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因此,我們和他們相處,決不能虛情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導將無從下手。
(2)要換位思維,要從不同的視角,和同學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心理有障礙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他們,是能否和他們進行交流的關鍵。
(3)除了真誠、理解以外,還要注意對每個同學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
(4)做心理指導工作,要適當的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專題性活動;課外合作游戲;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疏導學生從沉悶的氣氛中釋放出來;注意用非語言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時空;注意觀察,可以采用反饋技術,重復一些師生言行,引導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消除學生的下意識自我防護意識等。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感染。
(5)要特別注意對具有自卑心理障礙學生的具體分析。其中,要特別注意小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自卑心理又稱為自我否定心理,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一旦形成和發(fā)展,對人的一生心理過程和個性都會產生一系列的顯著影響。產生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理、智能、家庭、教育方式等。矯正小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們的想法,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愿望;適當讓他們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驗,增強他們自我承受心理;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培養(yǎng)他們自我優(yōu)越心理;創(chuàng)造輕松環(huán)境,淡化其不安、煩躁、孤獨、離群心理。
我認為,要徹底解決學生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艱巨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教育應以人為本,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真誠,理解,尊重,貫穿我們教育的始終。因此,
(6).家庭、學校、社會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三維結構。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首先,要在家長和教師中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讓其在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和實際經驗的同時也傳輸給子女和學生。因為家長、教師是孩子和學生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其次,家長和教師要了解青少年兒童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認識,促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面對挫折,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緒,尊重和理解他們,善于與他們交流溝通,及時為他們解決困惑,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防止因心理受挫而導致心理紊亂。家長和教師要從思想上關注學生,學習上悉心指導,生活上熱心照顧,遇到困難耐心幫助,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園環(huán)境,促使其健康成長。
(7).家長和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師和家長不能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和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其實,青少年在某個領域掌握的知識或具備的能力,總是呈正態(tài)分布的,也就是說,大部分處于中等,差的少數,好的也是少數,從孩子的智力結構來看也是不平衡的,任何一名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都有可能向擅長的一面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注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不能全憑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水平,只要你的孩子或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就行了。
(8).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配置專業(yè)心理咨詢人員。要在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使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人員持證上崗,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治療。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絕對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開展心理訓練活動,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耐挫能力,減少不健康問題的產生。如今的小學生面臨著大千世界的光怪陸離,先進的科技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娛樂方式,但是小學生缺乏正確的鑒別能力,很多學生抵制不住誘惑,身受不健康網絡信息的毒害,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因此,應該加強青少年兒童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網絡對小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我認為,要徹底解決學生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艱巨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教育應以人為本,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真誠,理解,尊重,貫穿我們教育的始終。
【小學生厭學心理及對策淺析】相關文章:
農村初中生厭學問題淺析及對策10-29
厭學成小學生的心理問題07-16
如何克服厭學心理11-15
淺論中學生厭學現象成因及對策10-29
厭學兒童的心理表現07-21
小孩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09-0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及其對策10-26
兒童厭學有哪些心理治療07-23
兒童有厭學心理怎么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