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投射相認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投射性認同是誘導(dǎo)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yīng)的人際行為模式。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不與投射相認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冬日的傍晚,我在家附近的小道散步,這是一條林蔭路,人跡較稀,路邊,一個年輕人倒地而眠,兩條腿在馬路上,人卻倒在馬路牙子上,身邊散落著行李箱和水桶衣架,周圍的人有路過直接無視的,也有遠遠觀望的,畢竟在這樣一個天色黯黑的傍晚,扶與不扶,幫助與不幫助,也是每個人心中的一道難題?
我也覺得忐忑,一種是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情況的疑惑,另一種是怕真出了事的擔憂?思忖之下,我決定問問附近的人,是否有警察?我想警察的到來或者可以處理。當我發(fā)出這樣的聲音的時候,年輕人迅速從地上立起,坐好,歇息片刻隨后準備離開?粗麩o恙,我也就放心。而轉(zhuǎn)身的剎那,卻傳來年輕人對我的謾罵,污濁的言語在夜空中分外突兀,大致意思是我是個下賤之極的人,管的甚寬,居然還敢叫警察。
忽然覺得非常奇怪,或者,他誤會我了,我只是想警察來幫助他,并不是要警察來管理他甚至是捉拿他?而他對我的理解明顯是惡意的。假如以往的話,或者我也會憤怒,嫌他不知好歹,但是日益平靜的我,也就淡淡的過去了。我想,假如和他去較真對罵的話,或者又是一次投射性認同的完成。無疑,在這個年輕人過往的經(jīng)歷中,大家對他的關(guān)注都是不懷好意居心叵測,并且有監(jiān)督與懲罰的意味,他將過往的感受投射到了我身上,如果我糾纏,無疑是認同了他的判斷,對他對我都沒有什么實際的價值。走開放下或者是最好的處理方案,當然這其中還有一種息事寧人。
說到這,我很想談?wù)劊诰穹治觥犊腕w關(guān)系學派》中重要的概念——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投射性認同是誘導(dǎo)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yīng)的人際行為模式。個體將自己的一部分(壞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并設(shè)法從內(nèi)部控制那個人;然后,當事人竭力讓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對象)采取與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為;再后,接受者對投射者的“竭力”誘導(dǎo)行為采取反應(yīng),這時,接受者要么與當事人所幻想的行為一致,從而陷入當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沒有中套,即對當事者的行為不予理睬,這時投射認同失敗。
投射性認同有壞有好,比如可愛的孩子總能得到正面的反饋,從而人生越來越精彩,而充滿敵意的孩子,卻總是得到負性的`反饋,從而人生越來越低谷,甚至導(dǎo)致心理疾病。
在我們接受精神分析訓(xùn)練當中,老師一直在對我們強調(diào)投射性認同會有兩個步驟,一個是個體投射出去,另一個步驟是,被投射者接受之后,以個體預(yù)想的方式返回自身,得以確認,這才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認同。
假如說理論太過空洞枯燥的話,我想以我幼年的經(jīng)歷為例子,來加以闡述。在我小的時候,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脾氣執(zhí)拗暴躁易怒的孩子,當我以這樣的方式,在人際交往中把信號傳遞出去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回饋給我同樣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不愿意過多的辯解,或者逐漸減少了與別人的接觸。因為我投射出去的那部分,被大家極好的認同了,同時又返回到我自身,在我身上貼上了“嬌嬌小姐暴躁易怒”這樣的標簽。
而實際上,我內(nèi)心是不甘的,因為,我真正的感受你們并不知道,我的暴躁易怒只是——因為面對父母糟糕的關(guān)系當中無能為力的焦灼,以及自己的痛苦未能被理解鏡映,所產(chǎn)生的自戀式暴怒。而面對大家的反饋,作為一個年幼無法完美表達自己的孩子更是百口莫辯。假如我一直這樣被別人對待的話,我想,我是無法活到今天的,恰如許多最后走上反社會人格道路亦或是走上自我毀滅的人一樣,在無人理解的絕望中采用極端的方式對待他人與社會。
但是只有一個人,我的祖母,從來不認同我,她總是認為我是善良的好的孩子,也就因為祖母對我投射出去的憤怒的不認同,給我內(nèi)心種下了一顆種子,期待著總有光明來到的一日。所以后來即使遭遇許多的人生困境,我想著總會有希望的。
而這個秘密直到我在接受個人體驗的某個片段中,才被揭示出來,我的咨詢師問我,你遭遇了那么多困難,為什么一直都沒有放棄?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祖母,我說,我內(nèi)心曾經(jīng)有一種感覺,我不是這么糟糕這么壞的,我也曾被溫暖相待過,我想,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夠把這個感覺找回來。
當然,后來幫我找到這個感覺的是我的咨詢師(又名個人體驗師),或者我投射出去的是憤怒、控制、敵意,而咨詢師一直不接我的這些招,慢慢地,我的那些被負面情緒所沙化的情感荒漠,也慢慢地也開始滲出清泉,長出小草,開出花兒,漸成綠洲。因為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于是我也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咨詢師,去幫助那些處于情感荒漠中的人們,幫他們完成一次和以往不同的投射性認同。
其實在文學作品中,我們也經(jīng)?吹揭恍┙(jīng)典的情節(jié),代表著壞的投射性認同的終止。比如金庸的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裘千仞,作惡多端,眾人所恨,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惡狠狠的壞人,兇神惡煞。但是只有一燈大師不認同他,一次次的度化他,即使是在收他為徒的過程中,被辱罵甚至拳腳相加,卻不惱不怒,最終,裘千仞終于終止了自己向外壞的投射,放下屠刀、回頭是岸,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段美好期許與理想圖景。而在佛家中有名的對子 “世間有人打我、罵我、辱我、欺我、嚇我、騙我、謗我、輕我、凌辱我、非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處之乎?”“只是忍他、教他、畏他、避他、讓他、謙遜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這也是對終結(jié)壞的投射性認同最好的詮釋。
【不與投射相認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相關(guān)文章:
英語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09-11
影視廣告制作合同是怎樣的11-30
盲人當速錄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1-12
一個人的心被挖空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06-17
跨境電商用戶體驗怎樣發(fā)展11-03
藏族弦子舞是怎樣的一種舞蹈09-15
五種土地流轉(zhuǎn)合同是無效的11-16
郵件其實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用戶體驗10-08